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排卵期出血是两次月经中间,由于雌激素水平出现波动,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流血,又称经间期出血[1]。
排卵日指的是下次月经来潮前的第 14 天,排卵期包括排卵日及其前 5 天和后 4 天,共 10 天。在此期间雌激素水平达到高峰后,随着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暂时下降,部分女性雌激素分泌不足,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生长,子宫内膜局部表面因缺少雌激素的支持发生破溃、坏死、脱落。一般在此月经周期内,随着黄体形成、发育成熟,雌、孕激素水平得到上升,子宫内膜得以修复,出血的情况从而停止[2]。
排卵期出现出血症状大多为生理性出血,但也有病理性出血,需要特别注意并加以鉴别。
发生排卵期出血,可能是因为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等,可能是因为这些因素干扰了内分泌环境,使生殖系统的分泌功能出现异常,造成排卵期雌激素水平绝对或相对不足,出现排卵期出血的症状[1]。
青春期及育龄女性:此时期的女性正处于月经来潮旺盛、排卵活跃的阶段,在过量运动、劳累、精神压力大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或可发生排卵期出血[2]。
排卵期出血是女性常见症状之一,生理性出血可以在一段时间后自愈,但若出现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应考虑是否为病理性出血,需尽快就医:
医生一般通过询问患者月经情况、有无腹痛、腰酸、白带增多等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及妇科相关检查来诊断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是生理性的,由生殖系统分泌功能紊乱造成,应与其他可能引起生殖器出血器质性病变进行鉴别,如生殖器官肿瘤、生殖道感染以及妊娠相关出血等。
排卵期出血可以预防,主要通过以下措施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