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乙状结肠癌属于结肠癌的一种,是发生在乙状结肠部位的一种恶性肿瘤。
乙状结肠癌通常在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隐痛、进食量减少、排便习惯的改变等症状。中期偏晚期阶段则多以持续性腹部不适、腹痛腹胀、便秘、便血、贫血、体重减轻、腹部肿块等为主要表现,肠梗阻则属于乙状结肠癌晚期的常见表现。
乙状结肠癌比较常见,结肠癌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三位,近年来一些研究数据提示,我国的乙状结肠癌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其发病率水平排在恶性肿瘤疾病的前五位[1]。
乙状结肠癌早期的患者大多不表现症状,大多数是通过肠镜筛查或粪便隐血试验发现的。典型症状包括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缺铁性贫血等。
乙状结肠癌早期患者的肿瘤一般比较小,局限在黏膜层或者肌层内,没有周围淋巴结、血管、神经等组织侵犯,由于癌组织对于乙状结肠组织损伤轻微,因此导致早期患者可能并不表现临床症状。
由于癌组织对于乙状结肠黏膜的损伤,引起局部黏膜炎,因此使部分敏感的患者会感觉到轻微的腹部疼痛感。有的患者由于黏膜炎症引起食欲不振,导致进食量减少。
由于肿瘤部分阻塞乙状结肠,使患者感觉进食后腹部胀满感,一般这种腹胀经过适当运动就会明显减轻,因此容易被患者忽视。
乙状结肠癌的分型
根据病程发展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两大类型;其中的早期乙状结肠癌又可以分为扁平型、息肉隆起型、扁平隆起型和扁平隆起溃疡型四个亚型。中晚期乙状结肠癌又分为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三个亚型。
乙状结肠癌的分期
目前按照TNM分期(一种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肿瘤分期系统,分别对肿瘤原发灶情况、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远处转移情况进行评估,并确定分期)标准共分为0、I、II 、III、IV期[1]。
此外,按照病理类型不同分为腺癌和粘液癌的常见类型。未分化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间质肿瘤和淋巴瘤等相对少见。
乙状结肠癌会累及乙状结肠的周围组织部位,也会出现腹膜转移、远处器官转移。
乙状结肠癌的病因并不明确,导致乙状结肠癌的原因可能与个人不良生活习惯、疾病因素、遗传因素和年龄因素和其他因素等有关[2]。
乙状结肠癌的高发人群包括长期高脂低纤维素饮食、患炎症或者腺瘤等肠道疾病、有大肠癌家族病史等[2]。
乙状结肠癌的遗传倾向明显,具有遗传易感性。也就是说,有结肠癌家族病史的人群,更容易患结肠癌。约有 20% 的结肠癌与家族聚集性相关,而遗传决定的结肠癌易感性中,最常见的是 Lynch 综合征(林奇综合征,也称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8]。
因此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尤其是直系亲属曾患有结肠癌,要作为患结肠癌的高危人群,每年进行结肠镜等结肠癌的筛查,以便能够早期发现[4]。
当患者反复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胀、便秘、消瘦、发热等多种临床症状需要警惕乙状结肠癌,建议到医院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有结肠癌病史的患者需要定期就医,并且出现较此前更严重的腹痛、腹胀等症状是,警惕癌症复发,需及时就医。
乙状结肠癌还会通过血行、淋巴等多种途径,使癌症病变发生体内的广泛播散,引起多脏器的功能障碍,出现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需按医嘱定期检查,一旦复发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
怀疑乙状结肠癌患者就诊可以挂普外科或消化科,部分医疗机构设置有肛肠科,确诊的情况下也可以挂肿瘤科进行治疗。
乙状结肠癌患者就诊一般需要做系统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病理学检查等。
在就诊前应该注意休息,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同时戒烟戒酒,调整情绪,保持良好的睡眠。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已确诊的乙状结肠癌患者如果在未取得医生许可的情况下,不可自行服用药物,以免影响医生的诊治。
患者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到以下问题,就诊前可以提前准备好,以便医生快速判断病情:
乙状结肠癌患者就诊时,可以向医生提问如下问题,以便更迅速的掌握自己的病情,并有助于患者在后续治疗方法上的选择和判断:
乙状结肠癌患者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局部治疗等[2]。
乙状结肠癌患者出现梗阻,根据梗阻病情不同,采取内科疗法、手术解除梗阻、营养管或支架置入术、抗肿瘤治疗等。
乙状结肠癌的梗阻多是癌症转移引起的,因此治疗上还需要给予抗肿瘤治疗来控制乙状结肠癌病变。
乙状结肠癌患者常用的治疗药物有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药物。
乙状结肠癌患者不治疗的结果是癌症生长,发生广泛的体内播散,造成患者痛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最坏的结果是导致患者死亡。
乙状结肠癌患者如果不接受手术、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则肿瘤的病变会无限制的生长,阻塞肠腔引起癌性肠梗阻,患者出现腹痛、呕吐、不能排便等症状。侵犯血管导致出血,出现贫血、头晕、休克等症状。发生肺脏、肝脏等部位转移,引起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腹胀、进食差等症状,以上这些症状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并且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而且乙状结肠癌的病变广泛播散,造成体内肝脏、心脏、肺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乙状结肠癌患者及时治疗后的治愈率水平高低受到患者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的恶性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一般情况下,患者的临床分期越早,病理类型的恶性度越低,则患者的治愈率较高。
例如早期乙状结肠癌患者给予及时的手术切除,大多数的患者可以临床治愈,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较高。
晚期的乙状结肠癌患者,一般治愈率比较低,但是如果能够及时给予积极的抗肿瘤治疗,对于治疗较敏感的晚期患者,也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
乙状结肠癌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做好饮食调理、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等。
乙状结肠癌患者日常饮食的安排包括术后饮食的安排和日常生活饮食安排。
乙状结肠癌患者术后的饮食安排,首先要注意术后的三天内没有排气排便的情况下,患者需要不吃饭不喝水。
当患者出现排气排便等肠道功能有所恢复的表现,可以吃少量的流质饮食,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乃至固体饮食,最终患者的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就可以基本恢复正常饮食,要注意少食多餐。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乙状结肠癌患者的饮食安排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控制红肉、加工肉类、糖果、油炸类、腌渍类、动物内脏类等高脂肪含量饮食的摄入量,注意控制过凉、辛辣、糖分含量高饮食摄入等。适当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谷物纤维含量较多的食物。
乙状结肠癌患者是需要做心理疏导的。
乙状结肠癌患者在患病后由于疾病引起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给患者造成痛苦的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患者产生焦虑、愤怒、恐惧、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使患者不愿接受治疗或者对治疗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各种抗肿瘤治疗的顺利实施,因此需要做好心理辅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且能够配合医生顺利完成各项抗肿瘤治疗[5]。
晚期的乙状结肠癌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疼痛、不能进食以及极度消瘦等临床症状,极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对继续生存丧失信心,甚至会出现自杀的倾向,更加需要通过心理疏导,维持患者的心理平衡。
乙状结肠癌患者的运动需要坚持有氧运动、并且要注意循序渐进、运动的强度以及运动量均不宜过大。
乙状结肠癌的患者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情况不同,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并且注意要每日坚持运动,例如慢跑、散步、游泳、做瑜伽等。
并且患者在日常运动中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强度从弱逐渐增大,运动量也要逐渐增多。
乙状结肠癌患者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量也要注意控制,不能过强过大,以免过度运动造成患者身体损害,导致扭伤、劳损等并发症。
乙状结肠癌患者通过适量的运动,可以避免患者发生肥胖,从而降低了由于肥胖导致的病变发生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水平。
乙状结肠癌患者放化疗是会对患者的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有的患者是会出现性欲下降、性生活质量下降等异常情况。
乙状结肠癌患者接受放化疗之后,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道反应,患者还会由于白细胞降低等骨髓抑制不良反应,而引起发热、贫血等临床症状,并且放化疗容易引起患者体质虚弱,这些放化疗的副作用容易使患者出现性欲下降,并且患者性生活的质量也随之下降。
不仅如此,放化疗期间如果乙状结肠癌患者进行性生活,还会对抗肿瘤治疗造成不良的影响。例如放化疗后患者出现血小板、白细胞指标下降,如果患者进行性生活,很有可能导致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使患者的放化疗不能按期完成,最终影响抗癌治疗效果。
乙状结肠癌患者在放化疗期间一般会对生育产生影响,因此在此期间是建议患者避孕。
乙状结肠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极少数患者的睾丸可能会受到放射线的影响,引起精子产生减少,所以放疗期间要做好正常组织睾丸的保护[6]。
乙状结肠癌的患者接受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抗肿瘤,这些化疗药物对于正常的生殖细胞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使细胞发生突变或者畸变。还有部分患者在化疗期间有可能会出现月经停止或卵巢功能衰竭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都会对患者的生育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乙状结肠癌患者在放化疗期间,不仅不建议进行性生活,还建议严格避孕。
乙状结肠癌临床预防措施包括饮食干预、早癌筛查和积极预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