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惊跳一般指的是惊跳反射,也叫莫罗反射。在 0~6 个月的新生儿阶段,婴儿受声音惊吓或身体暂时失去支撑时,会做出双臂向外伸展、伸直腿、躯干伸直,然后双臂收拢作抱物状的动作。惊跳反射在婴儿半岁后一般就会消失[1]。
惊跳反射是一种全身的动作[1],各部位会出现:
头部:向后仰
上肢:伸开双臂,然后双臂互抱、张开手指(拇指及示指末节屈曲)、躯干伸直
下肢:双腿直挺伸直
导致惊跳反射的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生理性惊跳反射:属于人类动物性的遗存现象,会在突然的刺激下出现,如婴儿听到尖锐、刺激、响亮的声音,头颈部位置的突然改变,睡眠中被触碰惊醒等,都会引起惊跳反射。新生儿出现惊跳现象,主要是因为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
病理性惊跳反射:在新生儿半岁后仍存在惊跳反射,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病变。
惊跳反射在新生儿群体中较常见。
惊跳一般多见于新生儿群体,就诊时建议挂儿科。
惊跳反射一般需要做脑电图检查、脑部 CT 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大多数新生儿在睡觉时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是处在浅睡眠的状态,声音、光亮、等都会使新生儿有惊跳的反应出现,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反应。
一般来说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这种惊跳的现象会逐渐消失,不需特殊处理。
但是同时,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血镁,新生儿低钙血症,维生素 B6 依赖,颅内出血等也会使孩子出现惊厥,可能伴随与惊跳相似症状。因此如果宝宝到了五个月左右还是经常出现四肢惊跳或者抖动的现象,就要到医院配合医生查明原因,并进行治疗。
生理性的惊跳反射患者不需要治疗,病理性的惊跳反射患者要针对引起症状的疾病对症治疗。如:
生理性的惊跳反射不治疗也不会有严重后果,病理性的惊跳反射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心动过速、疼痛、脑损伤甚至威胁生命,例如以下一些情况:
此处的惊跳患者,指的是病理性惊跳患者。对于该类患者而言,因疾病不同,生活中的注意事项也不同,比如:
生理性惊跳反射可以预防,病理性惊跳反射目前没有明确的预防方式。
预防生理性惊跳,可以避免给婴儿准备相对安静的卧房,如远离马路的房间、在房间内贴静音棉等以避免婴儿听到巨大声响,在婴儿睡眠时减少在其所处环境内走动,如需喂食,可在婴儿睡眠结束后进行,避免刻意唤醒喂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