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挑食
就诊科室:儿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内容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内容

孩子为什么容易挑食?

挑食偏食是指孩子经常拒绝食物或反复吃相同的食物,挑食通常在幼儿(1 岁后)和学龄前达到高峰。大概有 20%~50% 的孩子被父母认为是挑食的孩子[1]。

挑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婴儿期是一个迅速增长期,到宝宝 1 岁时,体重一般会比出生体重增加三倍。而之后,幼儿的生长速度和食欲都会趋于下降,因此挑食现象通常在 1 岁后逐渐出现,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饮食习惯经常很难预测,孩子挑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就是害怕去尝试新的食物,这其实也是一种正常的防御机制。

当孩子长到 1~2 岁,不再以母乳喂养时,避免不熟悉的食物实际上可以确保自己的安全。毕竟,幼儿无法知道什么是不安全的食物。孩子通过选择吃什么和吃多少,让他们对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这个过程也是孩子锻炼自己独立性的过程。

其他人为因素也可能让孩子挑食

当然,大部分孩子挑食的情况,都是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家长可以参考。

1. 孩子天生不喜欢某些食物的味道

有些孩子天生对口味、气味和质地更敏感,他们就是不喜欢某些口味或质地的食物,比如不喜欢蒜的味道等。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大人也会有,因此家长也没有必要强迫宝宝吃他们不爱吃的东西。

2. 孩子已经吃饱了,不想再吃了

家长在喂孩子吃饭时,如果他们推开汤匙或转过头,甚至吐出食物,家长常常就会认为是孩子挑食。但其实这可能只是因为孩子已经饱了,不想再吃了。

家长期望孩子每天每顿饭都吃很多,这是不现实的。毕竟,一个小孩的肚子和成人握紧的拳头大小差不多[2]。

父母和孩子在饮食方面都应该有自己的「职责」。家长负责提供健康的食品,孩子负责把握自己吃什么和吃多少,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了解饥饿及吃饱了的感觉,学会在饥饿时进食,吃饱后停止进食。

3. 孩子吃某些食物后不舒服

如果孩子正在长牙或者有咽喉红肿、口腔疱疹等口腔问题,在咀嚼某些食物(比如硬的食物)时就会不舒服,那么孩子就会拒绝吃这类食物。等牙齿长出后或疾病恢复后,这种情况就会消失。

如果孩子有过与某些食物相关的不愉快或痛苦的经历,也会本能地拒绝这类食物。比如孩子曾经在吃了某些食物后,出现了反复的呕吐或腹痛等不适反应(包括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那么他们自然地就会拒绝再吃这类食物,害怕再次出现不舒服的感觉。

4. 家长的示范作用

当家长不喜欢某些食物,吃了这类食物后出现厌恶等表情,孩子自然就会观察、模仿家长的挑食习惯。

5. 孩子有营养素缺乏的问题

此外,如果孩子有贫血或缺锌等营养素缺乏的问题时,偶尔也会导致挑食。

孩子挑食怎么办?

1. 家长要理解孩子挑食是正常现象

家长需要理解,孩子挑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其实,孩子每天只要能吃到四种主要食物中的一些(蔬果;米、面和其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乳制品或乳制品的替代品;豆类、鸡蛋鱼虾肉鱼等优质蛋白质),那么就不需要担心他们的营养问题。

如果孩子拒绝用餐或不爱吃某些食物,家长也不要大惊小怪,或当着孩子的面生气,甚至训斥他们。如果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进食情况,孩子反而会通过拒食来吸引家长注意。当家长因挑食习惯训斥孩子时,也会使孩子从心理更厌恶这个食物,得不偿失。

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生长曲线,来时时监测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其实只要孩子的生长发育正常、精神状态好,就说明孩子的营养是够的。除非孩子不吃饭的问题很严重,或者已经明显影响到了生长发育,那么就可以带孩子去儿科就诊咨询。

2. 不要强迫孩子吃他们不爱吃的东西

如果孩子已经拒绝进食了(比如喂食时孩子不再张嘴或头转到一边去),就说明他们已经吃饱了,即使他们看起来吃的并不多。家长要相信孩子自己会吃够他们需要的食物,对孩子来说,学习聆听自己身体的感觉是有益的,比如饿了就吃,饱了就不需要吃。

例如,孩子已经吃了足够的早餐或午餐,那么他们可能在一天余下的时间里对很多东西都不感兴趣。强迫孩子吃东西,他们会将进食与紧张和不适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就会更加挑食,甚至讨厌他们本来可能喜欢的食物。

同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饮食怪癖」,比如他们爱吃白菜叶,但不吃白菜茎;或者爱吃馒头芯,不吃馒头皮等。这都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强迫他们改掉个人的饮食喜好。

此外,家长也要避免和孩子「交易」。有的家长会和孩子说「再吃两口,我就带你出去玩」、「吃了这个蔬菜,就可以吃糖了」等等。像这样的策略从长远来看是行不通的,孩子会很快学会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交易,比如自己刷牙就要获得奖励,没有奖励就不做任何事情。

3. 让孩子多多尝试不喜欢的食物

有些孩子在接受某种食物之前,可能需要尝试很多次,家长要保持耐心,重复给孩子做尝试。因为孩子的口味是会发生变化的,过一段时间再尝试,他们可能就会接受了。

家长可以使用些健康的蘸料,例如酸奶、番茄酱或低脂沙拉酱等,来帮助孩子去接受他们不喜欢的蔬菜、水果和肉类。

另外,也可以将孩子不喜欢的食物放到喜欢的食物中去。比如孩子不喜欢吃菜,可以吃菜粥、带馅的食物(比如饺子、包子等),他们可能会更愿意吃。

4. 增加孩子吃东西的兴趣

比如将现在的餐具更换成带有孩子喜欢的花纹或图案的餐具。或者将食物摆盘成更可爱的性状,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鼓励孩子参与到食物的制作中来,一些烹饪任务非常适合小朋友,比如摘菜、搅拌、配料,或者用糕点刷来涂抹食用油等。或者让孩子自己选择每一餐的食物,比如问孩子:「今天晚上蔬菜吃西兰花还是菠菜?」,提高孩子对吃饭的积极性。

多给孩子看一些关于食物的绘本,或者让孩子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吃饭,都可以增加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5. 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

保证孩子的用餐环境或氛围是愉悦的,比如用餐的空间应该干净明亮,用餐时和孩子的谈话也应该愉快,不要总是在吃东西时教育或指责孩子。

在孩子吃东西时,应该让他们专注于食物。关闭电视,拿掉玩具和书籍,避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合理安排孩子的用餐时间,固定早餐、午餐、晚餐和入睡的时间表,有助于孩子们知道几个小时要吃一顿饭。每顿饭建议不超过 20~30 分钟以上,到点就可以离开餐桌。

6. 孩子的零食要慎重选择

至少在孩子 2 岁前,最好不让他们接触糖果、巧克力。低脂奶酪、酸奶、全麦饼干、坚果、新鲜水果等都属于健康的小零食,可以适当给孩子在餐间吃一些,不要因为零食而影响了孩子正常吃主食。距离下顿饭 1 个小时内,就要避免孩子吃零食了。

日常也要注意限制高热量饮料的摄入,如果孩子喝了太多的果汁或牛奶,他们会容易变得很饱,等到了吃饭的点,反而吃的不多。苏打水或碳酸饮料没有营养价值,不推荐给孩子喝。

宝宝不爱吃水果怎么办?

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是均衡饮食重要的一部分。可有的宝宝似乎天生就对水果提不起兴趣,就是不爱吃水果。

除了宝宝自身口味因素,水果质地宝宝无法接受,水果让宝宝口感不适,大人强迫喂养等,都会造成宝宝对水果接受无能。

2 岁内,宝宝的水果量并不多

2 岁内,宝宝的水果量并不多,家长不必太焦虑。

7~12 个月的宝宝,每日推荐水果的摄入量为 25~100g,25g 相当于一个兵乓球大小的草莓,100g 相当于一个中等大小的猕猴桃。

12~24 个月的宝宝,每日推荐水果的摄入量为 50~150g,50g 相当于鸭蛋大小的猕猴桃,150g 相当于比拳头小一圈的苹果。

由此可见,宝宝每天推荐吃的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家长掌控和客观评价宝宝吃水果的量非常重要,不要高估宝宝们的需求量。

更换水果种类或尝试新花样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试试下面几种方法来勾起宝宝的兴趣。

1. 水果的种类尽可能丰富

成人有自己的采购偏好,水果的选择常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其实完全可以根据季节时令,让宝宝多尝试当季新鲜的水果。除了四季可选的香蕉、芒果,春季的草莓、枇杷,夏季的葡萄、桃、李,秋季的猕猴桃、山楂、柿子、柑橘类,都是让宝宝尝试的可选项。
选择多一点,宝宝挑中「心头爱」的机会也更大一点。

2. 要吃零食,水果先行

市售的很多零食,都会额外添加不少脂肪和糖,比如松软的小蛋糕,宝宝先尝试这类零食,就更难接受相对清淡的水果。

保持宝宝清淡的口味,对终身的健康有利。两餐之间,选择水果、奶制品或研磨细碎的坚果来作为加餐会更好,不要直接给宝宝吃加工零食作为加餐。

3. 让吃水果变有趣

和宝宝一起阅读关于水果的绘本;让宝宝参与其中,用各种水果制成水果拼盘;让吃水果成为一件愉快的事。

4. 不同月龄的宝宝,选择不同质地的水果

4~6 个月初添加水果,水果的质地应呈泥糊状;7~9 个月过渡至碎末状,并适当增加水果的粗糙度;10~12 个月过渡到碎块状、指状水果。

水果质地应随着宝宝的成长变化而变化,低月龄宝宝过早接受碎末状乃至碎块状的水果,不仅有呛咳风险,还会给宝宝造成不好的进食体验,从而抗拒水果。

5. 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

在宝宝吃水果的时候,爸爸妈妈在一旁大口大口吃,鼓励宝宝积极尝试,轻松不焦虑的环境能让宝宝更好地接受水果。

不要用果汁替代水果给宝宝喝

比起完整的水果,除去果渣的果汁中大部分是「糖」与「水」,膳食纤维随果渣除去而损失 ,维生素、钾等矿物质也会因氧化等因素损失一部分;而且果汁不利于宝宝咀嚼能力的锻炼,还容易造成宝宝嗜甜的饮食习惯,甚至容易导致肥胖和龋齿;还可能会影响宝宝的饭量和奶量。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 1 岁以内的宝宝直接吃水果而不是喝果汁,1~3 岁宝宝每天饮用量也不超过 4 盎司(约 120 mL)。

怎么预防孩子挑食?

孩子一生中的头 1000 天是味觉发展的敏感时期[1]。宫内胎儿喝羊水品尝味道,出生后,母乳会提供很多种味道(随妈妈饮食不同而母乳味道不同)。

当添加辅食后,孩子开始接触各种食物的滋味,1 岁后会逐渐偏好某些味道,到 3~4 岁,口味更加固定。

一、正确添加辅食

很多家长特别头痛孩子挑食偏食,殊不知,不良习惯几天就可能养成,但戒除需要数月甚至数年之久。所以从孩子添加辅食开始,就要逐渐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这样才能减少以后挑食偏食的发生。

1. 添加辅食的时机

在孩子 4~6 个月之间就可以开始进食固体食物。辅食添加太晚,孩子可能厌恶固体食物,导致挑食偏食。

当然,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给孩子添加辅食,还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来判断。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辅食添加」相关专题。

2. 添加辅食的顺序

每给孩子添加一个新的辅食,都要尝试 3~5 天,观察孩子是否耐受新的食物。建议按照如下步骤给孩子进行辅食添加:

  • 第一口辅食是高铁米粉

  • 等孩子完全适应米粉后,再考虑添加菜泥、果泥、肉泥、蛋黄、海鲜类等等各种糊状食物。

  • 对于 8 个月的孩子,就要开始吃粗颗粒的食物,训练咀嚼,比如稠粥、软米饭、烂面条、碎菜、肉粒等。如果一直给他们吃糊状食物,孩子就会变得不爱吃硬的食物,或不会将长条或块状物嚼碎再吞咽(这样很容易噎着孩子,他们进食这类食物就会有恐惧)。

  • 1 岁后,孩子每天都要吃到四种主要食物中的一些食物(蔬果;米、面和其他淀粉类碳水化合物;乳制品或乳制品的替代品;豆类、鸡蛋鱼虾肉鱼等优质蛋白质),保持营养均衡,不要单一饮食。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辅食添加」相关专题。

3. 1 岁内不要添加糖、盐等调味品

6 个月左右是味蕾发育和口味偏爱形成的关键期,此时要鼓励孩子接受丰富的食物品种,感受不同食物的原味。1 岁前不建议额外给孩子添加盐或糖这类调味品。

因为孩子的味觉比大人灵敏,不能用大人的口味来衡量孩子的味觉。很多日常的食物口味虽然比较淡,但含有一定量的钠盐、甜味。如果再额外添加盐 / 糖的话,必然造成孩子钠摄入过多或养成吃甜食的习惯,而拒绝吃口味淡的食物。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

1. 不要强迫孩子吃东西

刚开始接触辅食时,孩子可能会拒绝,或往外吐食物,这是很正常的情况。家长可以暂停添加辅食,等待一周左右,然后重试。孩子需要时间学习如何吞咽固体食物,每个婴儿都不一样,因此开始吃固体食物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孩子在接受新的辅食之前可能需要尝试 10~15 次以上,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当宝宝吃辅食时哭闹或把脸转过去不愿意再吃的时候,也不要强喂,能吃多少吃多少。

2. 家长不要表现出对某些食物的负面情绪

当孩子在尝试新食物时,家长不要表现出厌恶或不感兴趣(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或言语)。如果家长都不想尝试这个食物,孩子就更会拒绝。

从很小的时候,孩子就会一直注视并模仿着大人的行为。如果孩子看到大人在开心地吃很多五颜六色且健康的食物,孩子也会更愿意尝试新食物。

当孩子与家长坐在一起吃饭时,让他们看家长如何咀嚼,如何吃各种食物,如何使用餐具。家长可以和孩子交谈,比如跟孩子说:「这是米粉,白白的」等等,从而增加孩子尝试各种食物的兴趣。

3. 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

8 个月左右,孩子就开始有兴趣自己吃饭。家长可以将他们固定在婴儿餐椅上,给他们一块食物,比如蒸熟的蔬菜块、水果(如香蕉等)、小片全麦面包、煮熟的面条、鸡肉块等,让孩子一口一口吃[2]。

喂孩子辅食的时候,同时给他们一套餐具及少量的食物,让孩子自己用手拿食物或自己尝试用勺吃食物。即使大部分食物都掉落在孩子周围,也要鼓励他们自己吃。让孩子与食物形成良好的关系是最重要的。

4. 固定孩子的吃饭时间

饭前 10~15 分钟时,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马上就要吃饭了。有时,孩子由于玩游戏而感到疲倦或兴奋,以至于不想吃东西,告诉他们吃饭时间到了,这可以帮助他们从游戏时间过渡到吃饭时间。

同时,不要让孩子边吃饭边玩玩具或看电视等,养成吃东西时专心的好习惯。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