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有些家长说宝宝老是使劲儿抻,像伸懒腰一样,小脸憋得通红,嘴里发出「哼唧」的声音,有时会伴随着放屁和排便,还有因为溢奶、吐奶、被口水呛到而咳嗽的情况。
实际上,这是小婴儿最常做的运动之一。宝宝使劲抻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两类,生理性原因不需要担心,随着宝宝长大会逐渐缓解,病理性原因则需要及时发现和排查原因。
生理性原因
1. 正常运动表现
宝宝刚出生大多是仰卧的状态,睡眠时间长,大运动只会伸胳膊蹬腿,活动能力有限。通过伸懒腰、哼唧、抬腿、抬脚等运动,可以舒展长时间不动的肌肉,同时也能消耗一些能量。
2. 胃肠道发育不成熟
宝宝食量增加快,胃肠道负担重,加上经常躺着活动少,一旦有气体进入消化道就容易胀气。宝宝会因为肚子胀气不舒服而动起来,具体表现为哼哼唧唧、憋劲蹬腿、全身使劲儿抻,排便时也会比较用力。
3. 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
宝宝神经比较敏感,受到灯光、声音、冷热空气等刺激之后,身体容易做出反应,有些就喜欢全身使劲儿抻。
4. 睡眠周期短
婴儿早期睡眠周期短,睡眠周期转换时,身体会比较活跃,出现呼吸不规则、哼唧、全身使劲儿抻、扭来扭去等表现。这些都是正常的,随着年龄长大就会好转,家长不要刻意叫醒或抱起宝宝,打断宝宝的浅睡眠。
病理性原因
1. 肠胀气
如果宝宝吃奶时吞入了很多空气,就会导致肠胀气。宝宝肚子憋着不舒服,会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憋劲蹬腿、全身使劲儿抻。
当然,这种现象也较为普遍,虽然有时被归为「病理」原因,但也通常无需专门做治疗。
2. 食物过敏、胃食管返流
一些宝宝有过敏、胃食管返流等情况,就会睡得不踏实、扭来扭去、使劲儿抻。这样的宝宝通常会伴有频繁呕吐、大便带血丝、严重湿疹等等。
3. 神经系统异常
个别宝宝出生前后有明确的缺氧窒息史,出生后肌张力过高,肌肉绷直的状态和使劲抻的表现很像,但是这些宝宝同时有生长发育落后的问题,家长要注意发现并及时就诊。
4. 缺氧
宝宝抻劲,通过全身肌肉的强力收缩能促进回心血流,获取更多的氧气。倘若宝宝频繁抻劲,但同时脸色发白、精神状态差或呼吸状态明显异常,可能就有缺氧的潜在因素。
缓解肠胀气
宝宝使劲儿抻绝大多数是因为肠胀气,一般随着月龄的增长会自然好转,三个月之后就很少再有了。
如果宝宝胀气明显,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1. 喂奶之后及时拍嗝
对于胀气严重的宝宝,尽量每吃 5 分钟就拍一次嗝,每次吃完奶以后都坚持拍嗝和竖抱15- 20 分钟。
2. 按摩或热敷宝宝肚子
在宝宝吃奶大概两个小时后,可以沿着宝宝的肚脐顺时针方向按摩肚子,每次揉 3~5 分钟,一天 2~3 次。
也可以用温热的毛巾热敷宝宝的腹部,促进肠蠕动,让宝宝更加放松、促进排气排便,缓解胀气带来的不适,但是要注意不要烫着宝宝。
3. 飞机抱或做排气操
宝宝哭闹明显的时候可以采用「飞机抱」的姿势,也可以让宝宝平躺,握住宝宝的脚踝做蹬自行车运动,帮助排气缓解不适。注意不要在宝宝刚刚吃完奶后用大幅度动作来做排气操。
4. 口服西甲硅油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给肠胀气严重的宝宝口服西甲硅油来缓解。
要注意的是,西甲硅油通是过减轻胀气,降低腹内压可以防止胀气引起的肠绞痛,但西甲硅油不能被吸收,会残留在肠道中,而且会减慢肠蠕动。
尤其是发育不完善的宝宝,服用过多会不利于排便,所以一般建议连续服用不超过两周,且一定要遵医嘱服用。
注意日常护理
1. 维持环境温度适宜
室温建议维持在 26℃ 左右,别给宝宝穿得太多,多带宝宝到有新鲜空气的地方走走。
2. 迎合和培养宝宝的昼夜节律
让宝宝知道白天和黑夜的区别,白天可以吃东西和玩耍,夜里就是要睡觉。发现困的信号就哄睡,白天睡觉不需要特意拉窗帘,也不需要特意保持安静。
夜间睡觉的时候,要把灯光变暗,拉上窗帘,保持安静,逐渐养成宝宝夜间睡长觉的习惯。
3. 按需喂养
保证宝宝营养充足的同时,不要过度喂养,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的喂养和睡眠都会变得规律。
4. 定期做发育评估
关注宝宝的生长曲线趋势,如果生长曲线有偏离,要尽早到医院查明原因,保证宝宝的生长发育在正常范围。
生理性原因或是轻度肠胀气造成的宝宝使劲儿抻,只要症状不严重,不影响睡眠、食欲和大小便,就可以居家护理。
但如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1. 如果宝宝使劲儿抻的同时,腹胀明显、容易吐奶、放屁多且响,或者有便秘、呕吐、睡眠不宁的情况,建议及时就诊。
2. 如果宝宝伴有大便异常的症状,比如稀便、粘液便、血便等,则需要到医院检查,排除消化不良、肠炎、巨结肠等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3. 宝宝总是使劲儿抻,还伴随着吃奶差、反应差、翻白眼儿、肢体不受控制地抖动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去医院,排除惊厥发作的可能。
4. 宝宝使劲儿抻的频率很高,而且身体僵直,尤其四肢等看起来很紧绷用力,严重的话换打开双腿尿布也显得困难,需要去医院检查。
小宝宝老是「伸懒腰」,绝大多数是因为肠胀气或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可以用以下方法预防。
1. 及时喂奶
一旦发现宝宝饥饿的信号,比如睡眠中醒来张嘴寻找、吃手,就要及时喂奶,不要在宝宝哭闹时或哭闹后马上喂奶,否则会导致宝宝吞进大量气体。
2. 注意正确的吃奶方式
亲喂时,宝宝不仅仅是含住乳头,应当将下乳晕也含入口中。给宝宝瓶喂时最好保持 45° 角,减少空气吸入。
3. 给腹部一些压力
让宝宝在吃奶前 1 个小时,或吃完奶 1 个小时后尽量趴着,或者平躺屈膝,家长帮宝宝按压肚子,可以更好地促进胃肠蠕动。
4. 给小宝宝裹襁褓
给 3 个月以内的小宝宝裹襁褓可以安抚宝宝,增加安全感,也可以保暖。
正确裹襁褓的原则要「上紧下松」:宝宝上半身一定要裹紧,避免挣脱襁褓,降低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的风险;下半身要宽松,保证在襁褓中宝宝的髋关节也能够自由屈曲。
5. 母乳妈妈注意饮食
尝试减少摄入容易引起胀气和过敏的食物,比如鸡蛋、奶制品、海鲜、豆类等等。如果宝宝对妈妈饮食中某些食物敏感,家长需要记录下来,进一步观察,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回避-激发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