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妇产科主治医师
翁若鹏妇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1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09月13日
妊娠期间的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合并妊娠,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种是妊娠前一切正常,怀孕后才出现的糖尿病,称为「妊娠期糖尿病」。血糖高的孕妇中 90% 以上都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亲和孩子均有不利影响,因此妊娠中期会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有无妊娠期糖尿病。
不太严重的妊娠期糖尿病,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即可控制血糖;比较严重的妊娠期糖尿病,则需要注射胰岛素治疗。
生产后,妊娠期糖尿病可缓解,但以后患上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升高。
常见,我国发生率 1%~5%,近年来有明显增高趋势。
主要影响有:
主要影响有:
主要影响有:
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是通过产检发现的。
血糖比较高时,可能会有下述表现:
主要是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发生妊糖症:
妊娠中晚期,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此时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就可以导致血糖升高。
不一定,但有可能。
目前的一些研究显示,妊娠期糖尿病的母亲生育的孩子患糖尿病的机率比正常孩子增高。
在妊娠 24~28 周,孕妇需要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禁食 8 小时后抽血测空腹血糖,然后在 5 分钟内喝下含 75 克葡萄糖的液体 300 mL,抽取服糖后 1 小时、2 小时的静脉血检测血糖水平。
如果空腹血糖 ≥ 5.1 mmol/L,或服糖后 1 小时血糖 ≥ 10.0 mmol/L,或服糖后 2 小时血糖 ≥ 8.5 mmol/L,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如果孕妇具有肥胖、羊水过多等高危因素,即使首次 OGTT 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妊娠期糖尿病可能,需在妊娠晚期重复 OGTT,两次 OGTT 都正常才能排除妊娠期糖尿病。
产科、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多科室综合治疗。
大多数患者产后可以恢复正常,但将来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
孕妇没有明显的饥饿感,空腹血糖控制在 3.3~5.5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控制在 4.4~6.7 mmol/L;夜间血糖同餐后 2 小时。
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就可以使血糖控制达标。
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胰岛素不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整个孕期对胰岛素的需要量是有变化的,孕妇应该按照医嘱监测血糖、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以防血糖控制不佳或出现低血糖。
一般而言,妊娠 32~36 周胰岛素用量达到最高峰,36 周后用量略微下降。
妊娠期糖尿病伴有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或有其他产科手术指征,如巨大胎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等。
大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不再需要使用胰岛素,仅仅少部分患者需要继续治疗,但胰岛素用量需要减少至产前的 1/3~1/2。
产后 6~12 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如果仍为异常,可能为产前漏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糖尿病不是剖宫产的指征,如果没有并发症或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可以选择自然分娩(顺产)。
饮食控制的原则是:既要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需要,又要避免高血糖或者饥饿性酮症。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控制血糖而过分控制饮食,以免营养摄入不足导致胎儿生长受限。
怀孕后注意监测体重,孕早期由于早孕反应及胚胎发育等因素,体重增长缓慢,孕 16~24 周起每周增加约 0.6 千克,孕 25~40 周平均每周约增长 0.4 千克,如果短期内体重增长过快,要注意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
一般而言,孕期总体重增长不超过 12.5 千克。如果孕前的体重指数 ≥ 24 kg/m2,那么孕期总体重增长应控制在 6~8 千克。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确实更容易患妊娠期糖尿病。
普通情况下是规定在孕 24~28 周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但是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准妈妈们,建议在首次产检时直接行 OGTT 明确诊断。
此外,还要格外关注自己有没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或者增长速度特别慢的「三多一少」情况。如果家里有条件进行血糖监测是最好不过,一旦发现血糖偏高尽早跟您的主诊医师联系。
平时的饮食还是要坚持健康饮食、营养均衡,保持规律运动。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除了与妊娠期的糖代谢特点有关,运动减少、营养过剩也是增加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怀孕前数月即可进行运动、体重控制,以预防妊娠期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