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慢性甲基汞中毒是人群长期接触甲基汞,造成体内大量甲基汞蓄积,从而引起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1]。
慢性甲基汞中毒最早是因为日本的水俣病事件被人们所知。由于开始时不知道其病因,就以地名冠名,称之为水俣病。
后经证实,是由于居民长期食用甲基汞含量较高的当地海湾出产的鱼贝类导致的慢性甲基汞中毒。
此后,类似的事件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报道。
如果某地区生产和使用汞以及汞化合物的企业(比如采矿厂、氯碱厂、电子厂、颜料厂)多,排出大量废气、废水、废渣造成汞污染环境,特别是汞污染水体,就可能会导致该地区人群慢性甲基汞中毒的发生。
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我国松花江区域水体汞污染严重,曾有慢性甲基汞中毒的病例发生 [2]。
目前我国尽管存在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但暂未发现慢性甲基汞中毒的流行。
污染区的人群均可发病,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是否发病取决于甲基汞的摄入量,接触得多(即经常吃海产品)就更容易发病。
孕妇摄入过多的甲基汞,还可能危害其后代。因为甲基汞容易通过胎盘屏障,胎儿对甲基汞的敏感性更强,容易发生先天性水俣病。
慢性甲基汞中毒患者的表现与甲基汞暴露剂量和持续时间有关。
甲基汞主要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因此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早期表现为神经衰弱,严重者会发展为精神疾病,比如神经恍惚,有幻觉、错觉、说胡话等。
此外,小脑及颅神经受损还可能会表现出四肢麻木、视野变小、运动不协调,摇摇晃晃、写字困难、听力减退等。
母亲在怀孕过程中吃了含甲基汞的鱼贝类食物,甲基汞会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伤胎儿的脑组织,使出生后的婴儿患上先天性水俣病。
此外,患儿还可通过母乳摄入甲基汞,加重其危害。
婴儿一般在出生后三个月出现症状,表现为反应迟钝、咀嚼吞咽困难、肢体运动不协调、时不时抽搐以及无故发笑等。
随着年龄的增加,还会出现明显的智力低下、发育不良和四肢变形。
水体汞污染是引起慢性甲基汞中毒的重要原因。
水体汞污染主要来源于一些工业企业排出的废水,如冶炼厂、电子厂、化工厂以及制作颜料的工厂等。
水中的悬浮物、胶体颗粒能吸附汞,通过沉降作用进入水底的淤泥,淤泥中的汞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为甲基汞。
甲基汞容易被水中的鱼贝类吸收,在水生生物体内蓄积,人群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食物,造成甲基汞在体内蓄积,达到一定程度则导致慢性甲基汞中毒。
国家对水体污染慢性甲基汞中毒的诊断标准出台了专门的条例 [3]。(详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 6989-1986 水体污染慢性甲基汞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主要是根据患病人群所在区域的水体汞污染水平、患者有汞污染的鱼贝类食用史、体内汞含量、临床表现及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疾病来进行诊断及分级。
头发及尿中汞含量测定:
头发总汞值超过 10 μg/g,其中甲基汞超过 5 μg/g 者即被认为有甲基汞吸收;
当患者具备典型体征,但头发中总汞值低于 10 μg/g,若尿中总汞值超过 20 μg/g,其中甲基汞超过 10 μg/g,也可诊断为慢性甲基汞中毒。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痛觉、温度觉、触觉、振动觉、小脑功能检查,有条件的还可检查肌电、神经传导速度等。
视野检查:确定是否有向心性缩小(视野从四面八方开始向中心缩小)的症状。
听力检查:检查是否有听力损失以及听力受损的程度。
可以适当吃些富含硒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可以一定程度上能减轻神经症状 [4]。
慢性甲基汞中毒的患者可继续工作,但要避免工作中与其他毒物(如苯,铅)的接触,防止症状加重。
与职业性危害因素接触相关的职业应做好防护工作。
不吃或少吃含汞量高的鱼贝类食物,尤其是备孕及孕期的妇女,可食用其他的海鲜,如虾等。
工业较为发达(如电池制造厂、计量仪器制造厂)的地区水体汞污染情况较严重 [5],这些地区的的人群注意定期检查头发中的汞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