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常见。
螺类毒素中毒是指,食用有毒螺类后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中毒的原因有河豚毒素中毒、贝类毒素中毒等。
螺类毒素中毒在水产品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1],螺蛳、香螺、油螺、织纹螺(现在已被中国禁止销售和食用)、田螺等,是沿海、沿河、沿湖居民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尤其是春、夏季,「赤潮」和「水华」(一种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色的现象)频繁发生,螺类因为摄食有毒的藻类,导致螺类内脏存在大量毒素[2]。摄入这种有毒的螺类,极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
螺类毒素对胃肠道、神经系统的毒性很大[3],食用较少可能仅出现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出现神经麻痹,乃至死亡:
常见的食用螺类都可能发生螺类毒素中毒[1,4]: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白螺、割香螺等)
织纹螺极易发生食物中毒,现在已经被我国禁止销售和食用[2]。
福建莆田等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过端午节吃织纹螺的习俗,沿海地区的居民、或去海边旅游的游客,不确定能不能吃某些水产品时,最好不要食用。
东风螺(俗称花螺、海猪螺、南风螺)
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泥螺(俗称、吐铁、黄泥螺、桃花泥螺、龙山黄泥螺等)
主要分布在宁波、辽宁。醉泥螺、烧汤等做法不会处理螺的内脏,内脏毒素比较大。
荔枝螺(俗称岩螺)
沿海均有分布。
其他:个头较大的海螺(香螺、油螺等),整个吃、大量吃,也容易发生食物中毒;食用的螺类生长在发生「水华」的湖泊中,也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食用的有毒螺类可能含有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微囊藻毒素等。
食用螺类的毒素主要存在于螺类的消化器官中,包括唾液腺(有地区俗称:海螺脑)、肝脏、胃肠道等[5]。
河豚毒素
是螺类毒素中最常见、最容易导致食物中毒的毒素[1]。河豚毒素在人体内排泄较快,中毒后8小时还未死亡者,一般可以恢复[3]。
麻痹性贝类毒素
较为常见,中毒特点为神经麻痹(四肢麻木、活动困难,严重者死于呼吸麻痹)。
微囊藻毒素
在爆发「水华」的湖泊中(常见于云南滇池、安徽巢湖、江苏太湖等),螺蛳、田螺等淡水螺也有毒素,食用可能发生食物中毒[6,7]。
可以分为 3 步,主要以询问食用的食物和症状为主,确诊需要检测,但往往因为采样不及时难以检测[3]。
无。
不是。
绝大部分可食用的螺类本身没有毒,是因为发生了「赤潮」或「水华」,螺类吃了有毒的藻类导致体内带有毒素[8]。
若是螺类生活的水质好,水体清澈,则不会有毒素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