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类毒素中毒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螺类毒素中毒常见吗?

常见。

螺类毒素中毒是指,食用有毒螺类后出现食物中毒的现象,中毒的原因有河豚毒素中毒、贝类毒素中毒等。

螺类毒素中毒在水产品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1],螺蛳、香螺、油螺、织纹螺(现在已被中国禁止销售和食用)、田螺等,是沿海、沿河、沿湖居民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尤其是春、夏季,「赤潮」和「水华」(一种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变色的现象)频繁发生,螺类因为摄食有毒的藻类,导致螺类内脏存在大量毒素[2]。摄入这种有毒的螺类,极有可能发生食物中毒。

症状

螺类毒素中毒有哪些症状?

螺类毒素对胃肠道、神经系统的毒性很大[3],食用较少可能仅出现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出现神经麻痹,乃至死亡:

  • 初始症状:螺类毒素中毒发病快,中毒几十分钟后就能出现口唇周围、舌尖有刺痛感。
  • 胃肠道症状:一般伴有恶心、呕吐、腹泻。
  • 躯体症状:先指尖、脚趾麻木,随后发展到四肢麻木。
  • 生命体征:身体感到冷、体温下降,呼吸困难,可能因为呼吸麻痹、循环衰竭而死亡。
  • 精神状态:可能有头痛、头晕等症状。若是螺类中的「河豚毒素」中毒,患者直至临死前仍然意识清楚。
病因

螺类毒素中毒常见于哪些螺类?

常见的食用螺类都可能发生螺类毒素中毒[1,4]:

  • 织纹螺(俗称海丝螺、海蛳螺、麦螺、白螺、割香螺等)
    织纹螺极易发生食物中毒,现在已经被我国禁止销售和食用[2]
    福建莆田等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过端午节吃织纹螺的习俗,沿海地区的居民、或去海边旅游的游客,不确定能不能吃某些水产品时,最好不要食用。

  • 东风螺(俗称花螺、海猪螺、南风螺)
    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 泥螺(俗称、吐铁、黄泥螺、桃花泥螺、龙山黄泥螺等)
    主要分布在宁波、辽宁。醉泥螺、烧汤等做法不会处理螺的内脏,内脏毒素比较大。

  • 荔枝螺(俗称岩螺)
    沿海均有分布。

  • 其他:个头较大的海螺(香螺、油螺等),整个吃、大量吃,也容易发生食物中毒;食用的螺类生长在发生「水华」的湖泊中,也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螺类毒素中毒有哪些常见毒素?

食用的有毒螺类可能含有河豚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微囊藻毒素等。

食用螺类的毒素主要存在于螺类的消化器官中,包括唾液腺(有地区俗称:海螺脑)、肝脏、胃肠道等[5]

  • 河豚毒素
    是螺类毒素中最常见、最容易导致食物中毒的毒素[1]。河豚毒素在人体内排泄较快,中毒后8小时还未死亡者,一般可以恢复[3]

  • 麻痹性贝类毒素
    较为常见,中毒特点为神经麻痹(四肢麻木、活动困难,严重者死于呼吸麻痹)。

  • 微囊藻毒素
    在爆发「水华」的湖泊中(常见于云南滇池、安徽巢湖、江苏太湖等),螺蛳、田螺等淡水螺也有毒素,食用可能发生食物中毒[6,7]

诊断

类毒素中毒怎么诊断?

可以分为 3 步,主要以询问食用的食物和症状为主,确诊需要检测,但往往因为采样不及时难以检测[3]

  • 最近有食用过螺类
  • 出现上述螺类毒素中毒的症状
  • 经过检测,查出有毒螺类和毒素
治疗

螺类毒素中毒发生后怎么紧急处理?

主要准则是不吃快吐:

  1. 一旦怀疑中毒,停止食用螺类;

  2. 前往医院,途中可以进行催吐;

  3. 有机会就留下螺类样本,方便检测。

螺类毒素中毒应该挂什么科?怎么治疗?

主要原则是尽快就医,谨遵医嘱:

  1. 到医院走急诊科,遵医嘱,进行催吐、洗胃、清肠等。

  2. 稍微好转后可以转入消化内科,病情严重转入重症监护科。

  3. 对于中毒时间比较久的患者,进行大量补液和利尿,促进毒素排泄。

  4. 严重者进行呼吸支持和循环支持,给予激素和莨菪碱类药物。

image

生活

无。

预防

螺类都有毒吗?

不是。

绝大部分可食用的螺类本身没有毒,是因为发生了「赤潮」或「水华」,螺类吃了有毒的藻类导致体内带有毒素[8]

若是螺类生活的水质好,水体清澈,则不会有毒素积累。

螺类毒素中毒要怎么预防?

  • 不吃或尽量少吃螺类,只吃认识的螺类;
  • 吃螺类时,去掉螺类内脏,只吃肌肉;
  • 当发生「赤潮」或「水华」时,不捕捞、不采集、不食用螺类。
参考资料
监制:田达玮,曹梦琪
[1] 孔媚兰, 袁宝君, 朱谦让,等. 水产品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 2014, 25(1):4.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J]. 益寿宝典, 2018, 000(011):P.40-40.
[3] 孙长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4] 姚敬元,金薇,宫长宝,等. 我国近海河豚毒素的分布特征[J]. 海洋环境科学,2021,40(2):161-166.
[5] Chen J , Xie P . Tissue distributions and seasonal dynamics of the hepatotoxic microcystins-LR and -RR in two freshwater shrimps, Palaemon modestus and 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 from a large shallow, eutrophic lake of the subtropical China[J]. Toxicon, 2005, 45(5):615-625.
[6] 张君倩, 谢志才, 王智,等. 微囊藻毒素在滇池螺蛳各组织中的积累及动态分布[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1, 20(2):179.
[7] D Zhang, Ping X , Chen J , et al. Determination of microcystin-LR and its metabolites in snail (Bellamya aeruginosa), shrimp (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 and silver carp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from Lake Taihu, China[J]. CHEMOSPHERE, 2009, 76(7):974-981.
[8] 郑仁锦, 李榕珊, 黄宏南,等. 福建省市售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及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J]. 职业与健康, 2016(17):4.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