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铭甲普外科医师
许小兵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4月0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直肠脱垂又称肛管脱垂,简称脱肛,指肛管、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或全层下移突入肛管或脱出肛门。多见于儿童和中老年人,部分情况下需手术治疗。
该疾病常见于 3 岁以下儿童和 60 岁以上成人,儿童发病与性别无关,但成人中女性多见,约占 80%~90%,既往产伤、子宫切除是诱发直肠脱垂的危险因素。
若只有直肠黏膜向下移位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向下移位称为完全脱垂。如脱出部分尚在肛管直肠内称内脱垂,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
严重程度不同,表现有所差异:
直肠长期反复脱出,可导致神经损伤,造成肛门松弛、大便失禁,有的患者还出现肛周湿疹或感染。
黏膜反复摩擦可能导致溃疡、出血,如直肠脱出后未及时还纳并发生卡压、嵌顿,可致脱垂肠段缺血、坏死。
直肠脱垂后若复位不及时,时间过长导致肠管嵌顿、缺血坏死,进一步导致败血症、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可能导致死亡的,但一般发生率较低。
直肠脱垂发生的病因仍存在争议,对某个病例而言,发病原因可能是单独的,但多数是综合、多因素作用的。
直肠脱垂最简单常用的检查方法是:下蹲做排便动作,观察是否有直肠或直肠黏膜脱出肛门,以及脱出后可否自行还纳。
另外,还需行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排粪造影检查。其中,排粪造影检查是目前敏感度、特异度最高的检查手段。
结合病史、查体,直肠外脱垂不难诊断,但仅能诊断 30%~40% 的直肠内脱垂,同时,为了和环状痔、直肠息肉脱出等疾病鉴别,有必要进行结肠镜、排粪造影检查。
直肠指检是发现直肠、肛管疾病最快捷、最低廉的查体手段,检查过程中患者会稍感不适,但务必端正就医态度,积极配合。
检查时,患者取左侧卧位,腰背前屈,左下肢伸直,右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右膝尽可能抵至上腹,全身放松,缓慢均匀等深慢呼吸,良好的配合既方便医生充分准确地判断病情,也可减轻不适。
结肠镜检查前3天开始进清淡、少渣饮食。术前 12 小时起进食粥汤等无渣饮食,遵医嘱服用泻药,排尽肠内粪便、食物残渣直至排出水样便。术前2小时禁食水。
直肠脱垂容环状痔、直肠息肉脱出、肠套叠脱垂等疾病混淆,建议至正规医疗机构诊疗。
建议至正规医疗机构的普外科或肛肠外科就诊。
非手术治疗失败或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可选择手术治疗。
直肠脱垂手术方法有数十种,选择何种应根据医师对某种手术的掌握程度、疗效以及医院条件决定。
各种术式都有其优缺点,没有哪一种手术适用于所有患者,更没有某一种术式保证根治无复发,有时同一个患者可能需要多种术式同时应用,甚至多阶段手术治疗。
手术入路有经腹、经会阴、经腹会阴联合、经骶四种途径。
熟练的外科医生完成该类手术约 2~3 小时,手术难度与肠管条件、周围炎症粘连程度相关。
直肠脱垂如发生于幼儿,多为自限性疾病,5 岁前多可自愈。而成人极少自愈,大多需要治疗。
如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注入的硬化剂可能造成局部炎症反应过重,甚至过敏、异物排斥反应,表现为红肿、疼痛、瘙痒等局部症状,甚至发生低血压、发热等全身症状。
手术风险包括术中、术后出血,术后肠粘连甚至肠梗阻,肠管损伤或吻合口愈合不良导致术后肠瘘等等。
术后恢复需 3~5 天,待患者恢复排便排气后即可逐步恢复饮食。
直肠脱垂治疗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肠瘘、大小便失禁、顽固性便秘、肛管狭窄等,但与盆腔恶性疾病如直肠癌、膀胱癌等行根治术后相比,发生率低得多。
住院期间遵医嘱治疗,术后早期即开始翻身、坐立及下地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积极治疗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等疾病,尽量避免咳嗽、憋尿、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内压的活动。
遵医嘱复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恢复情况给予相应的检查,包括直肠指检、结肠镜检查等,若无复发、排便困难、大便失禁等病情,可视为痊愈。
有可能会复发,如治疗后复发,需继续治疗。
患者病情各异,医生会根据病情判断、个人技术水平、医疗机构条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的病情确实需要多种方案同时治疗,甚至需要分阶段多次手术治疗才能痊愈。
早发现,早就诊,早治疗,相信正规医院的正规医生,才是争取治愈的关键。
直肠脱垂不影响生育,不影响性功能。
一般来说,轻度的直肠脱垂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但反复发生的、严重的直肠脱垂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压力,可能干扰正常生活和工作。
乘坐飞机、运动、高原旅行均可造成腹压增高,可能导致直肠脱垂发生或治疗后复发,建议咨询专业医师并在其指导下从事上述活动。
去除病因,如治疗便秘、慢性咳嗽及前列腺肥大等,每日收缩锻炼肛门括约肌,增强括约肌功能可防止脱垂复发,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脱垂后立即复位,防止水肿、嵌顿。
一旦发生直肠脱垂,及时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复位,动作应轻柔,忌暴力推送。
如复位不成功需及时就诊于正规医疗机构,以避免嵌顿过久、肠管坏死。反复复发的直肠脱垂患者建议及早就诊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