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广义的食物不耐受是指重复出现的对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产生的不良反应,原因包括免疫反应、酶缺乏(如乳糖酶缺乏)、药理作用、激惹反应、毒理反应等。
狭义的食物不耐受指人体免疫系统把某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而产生的过度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IgG 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1]。
食物不耐受的发病人群较广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发病率也较高,其中婴儿和儿童发病率高于成人;不同性别、年龄的患病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女性和青少年程度较重。
多数食物不耐受的患者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和皮肤反应,不同的人对同一种食物的不耐受反应也可能是不相同的,发生食物不耐受的患者也可以同时对多种食物产生不耐受的现象[3,4]。
食物不耐受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但是由于食物不耐受的起病较隐匿,涉及的食物也较多,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5]。
临床常见的食物不耐受有以下几种:
食物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此外,目前发现与食物不耐受有关的疾病有肠易激综合征、皮炎和偏头痛。
造成食物不耐受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食物不耐受的发生可能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5]:
引起食物不耐受的食物种类多样[8]:
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检测
主要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被检者血清中的 IgG 浓度,针对特异性 IgG 抗体浓度的不同,可以把检测结果分为 4 个等级 [4]:
目前血清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检测有两种方式:
食物激发试验
激发试验开始前,需停用一切可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如组胺、激素等)1~2 周,并回避所有可疑会导致不耐受的食物 2~4 周。
将可疑不耐受食物以不引起症状的量加入普通食物中,并逐渐加至常量,注意每次只能添加 1 种可疑食物。每次加量应仔细观察相应的临床症状,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出现有关临床表现时即停止试验。可疑食物诱发出症状即为阳性,可确诊为食物不耐受 [1]。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区别有以下几点[4,11,12]:
营养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膳食平衡,以同等营养价值的食物替换不耐受的食物,保证食物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素,预防和避免因食物不耐受引起如摄入不足、吸收障碍等问题导致的营养不良[1]。
营养治疗主要有有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认为调整饮食是治疗食物不耐受的最佳途径,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饮食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症状,甚至使症状完全消失[4]。
食物不耐受的分级标准所对应的饮食调节原则如下[13]:
不是,可以重新尝试吃。
因不耐受而禁食的食物一般是中度不耐受,可以尝试食物轮替,重新试着吃不耐受的食物。中度不耐受应将相应食物从饮食中剔除 3 个月后再每 4 天轮替进食一次,重度不耐受则需剔除 6 个月后再进行。
注意在轮替饮食过程中,仍应遵循每次只添加 1 种不耐受食物的原则,逐一将不耐受食物重新纳入饮食。如轮替过程中没有出现食物不耐受的症状,那么就可以重新食用这种食物,否则还是需要停止食用或禁食[1]。
食物不耐受在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