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潘战和肿瘤内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7日
子宫内膜癌,是指子宫内膜层发生的癌,又称子宫体癌[1],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多见于绝经后女性,主要表现为绝经后的阴道出血。主要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的方式治疗。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根据调查,国内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为 10.28/10 万,死亡率为 1.9/10 万,即 10 万人中约有 10 人患病,1 人死亡,这项研究是来自 2019 年国家癌症中心的分析和统计[2]。
根据病理和临床特征不同,可分为:
子宫内膜癌多需进行手术病理学分期[2],以便更好地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分为四期:
Ⅰ 期一般就是常说的癌症早期,中期是指 Ⅱ 期、Ⅲ 期,癌症晚期是指 Ⅳ 期。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绝经后出现阴道流血,或伴有水样或血性阴道流液增加,晚期并发坏死感染时,可出现恶臭脓血分泌物。尚未绝经者可有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出血。
其他:包括下腹部或腰骶疼痛,多由肿瘤增大或扩散,侵犯子宫颈内口,引起子宫腔积脓或积血[2]。
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需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但并不是所有绝经后阴道流血都是子宫内膜癌。很多老年性阴道炎也可表现为绝经后少量阴道血性分泌物,可通过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检查加以鉴别。
子宫内膜癌大多生长缓慢,主要是指 Ⅰ 型子宫内膜癌,局限于子宫内膜或子宫腔内时间较长。其主要转移途径为直接蔓延、淋巴转移和血路播散,早期临近脏器如输卵管及卵巢的转移多见,晚期可出现血行转移,如肺、肝、骨骼等部位的转移[1]。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是高血压、肥胖、糖尿病人群、没生过孩子的女性、年轻的无排卵的女性,还有卵巢有分泌雌激素功能肿瘤的女性等,凡是长期接触较高雌激素含量的食物或药物等,有这些相关因素的女性都应该是密切监测、筛查的对象。
雌激素替代治疗是否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一直有争议,但大多数专家认为如果用尽可能小的剂量,同时合用孕激素且使用的时间应足够长(10 天左右),一般来说是安全的[4]。
遗传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约占 5% 左右[2],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并不是说母亲有子宫内膜癌,女儿就一定会得,只不过女儿得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有子宫内膜癌家族史的女性,需加强监测并积极预防。
不孕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相反,生育可以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危险,另外,哺乳通过抑制排卵也同样能够减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危险。
根据阴道流血、排液增加、腹部疼痛等临床症状,结合长期服用雌激素或他莫昔芬等药物史、是否有生育史、卵巢肿瘤等疾病史,以及影像学检查、子宫内膜活检、宫腔镜检查等辅助检查,多可确诊。
相似疾病包括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殖症等,都有阴道出血、月经紊乱等症状,但子宫内膜癌还可能出现下腹部或腰骶疼痛,晚期患者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分段诊刮是最常用、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分段诊刮的优点是能取得组织物,并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宫腔镜直视下子宫内膜取材能增加诊断的准确性。
妇科、妇产科。
子宫内膜癌有很多病理类型,不同的病理类型,治疗效果不同。
最常见的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治疗效果较好。
但也有一些少见的特殊病理类型,如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黏液腺癌等。这些特殊病理类型恶性度高,往往预后较差。
以系统治疗为主,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放疗及药物(化学药物及激素)治疗。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癌变累及范围及组织学类型,选用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为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因子宫内膜癌对化疗不十分敏感,故化学药物治疗对子宫内膜癌来说,并非首选,多用于晚期或复发病例的辅助治疗。晚期联合化疗方案,更多倾向与孕激素类药物同时应用。
TC 方案被认为是疗效相对较好且毒副反应低的方案。
孕激素可作用于癌细胞并与孕激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延缓癌细胞的 DNA 和 RNA 复制,抑制癌细胞生长。
孕激素以高效、大剂量、长期应用为宜,至少应用 12 周以上方可评定疗效。
对晚期或复发癌可用孕激素治疗;也用于治疗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试用于极早期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长期使用可有水钠潴留、浮肿或药物性肝炎等副作用,停药后可恢复。
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肝功能损害,服药期间须定期监测肝功能,及时护肝治疗。
并非所有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均需切除子宫。对病理类型为腺癌,年轻,有强烈的生育要求,可以耐受风险,经充分评估后无子宫肌层浸润,可考虑保守治疗。
可选择甲地孕酮、醋酸甲羟孕酮和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期间每 3~6 个月分段诊刮或取子宫内膜活检。
若子宫内膜癌持续存在 ≥ 6 个月,则行手术治疗。
若 6 个月后病变完全缓解,鼓励患者受孕,孕前持续每 3~6 月进行内膜取样检查;若患者暂无生育计划,予孕激素维持治疗及定期监测[2]。
对选择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完成生育后,建议行手术治疗。
前两年每 3~6 月随访一次,以后每 6~12 月随访一次[2]。
随访内容包括:关于症状、生活方式、肥胖、运动及营养咨询的健康宣教;必要时查肿瘤标志物 CA125;有临床指征行盆腔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Ⅰ期和Ⅱ期患者术后复发率约 15%,其中 50%~70% 的复发有症状。大多数复发发生在治疗后 3 年内[2]。
局限于阴道或盆腔的复发经过治疗后仍有较好的效果。孤立的阴道复发经放疗后 5 年生存率达 50%~70%。超出阴道或盆腔淋巴结复发则预后较差。
仍以系统治疗为主,根据患者病情必要时可给予姑息放疗,需在医生综合考虑复发部位、病灶范围数量、是否接受过放疗等情况后选择治疗方案[2]。
因为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长期高浓度的雌激素接触相关,所以避免富含雌激素的食物(如蜂蜜、大豆等)或药物(如己烯雌酚片、雌二醇等)。
此外,注意补充营养,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入,提高免疫力并增加对化疗的耐受性。
绝经期前后女性不要自行使用雌激素。当有必要使用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短期、间断、小剂量使用,并同时加用孕激素。
提倡每年定期体检,进行经阴道妇科超声检查。对于子宫内膜癌的高风险人群,联合检测 CA125、CA199、CEA 等肿瘤标记物,更容易诊断出子宫内膜癌。
能。
对于小于40岁的或者无避孕药禁忌证女性来说,口服避孕药对子宫内膜有保护作用,即使已经停用口服避孕药,对于内膜的保护作用仍将持续存在多年[5]。
主要是口服避孕药的一些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月经过少或闭经、类早孕反应、阴道出血、面部色素沉着等,严重的可能还会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形成等,但发生率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