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良反应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食物不良反应是什么?

人的一生中会接触许多种食物,多数人至少发生过一次摄食后出现不适症状的经历,即食物不良反应。食物不良反应指由摄入某种食物引起的所有临床异常反应,包括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两者均属于食物不良反应,但又极易混淆。[1]

食物过敏也称食物变态反应,是指人接触某种食物,再次摄入时,机体对之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食物过敏分为 IgE 抗体介导和非 IgE 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由 IgE 这类抗体介导的反应也叫速发型过敏反应(30~60 分钟出现症状),会引起荨麻疹、鼻炎或支气管痉挛等症状。由非 IgE 介导的免疫反应叫迟发型反应(数小时或数天后发生),主要发生在胃肠道。[1]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由于食物引起的慢性免疫反应,它和许多人类疾病有关。广义的食物不耐受是指重复出现的特定食物或食物成分产生的不良反应,可由免疫反应、酶缺乏(如乳糖酶缺乏)、药理作用、情绪障碍以及毒理反应引起。而狭义的食物不耐受是指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人体的免疫系统把进入人体内的多种食物或食物成分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IgG 与某些食物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引起一系列炎症反应,表现相应的症状。[1]

食物不良反应能治愈吗?

根据不同情况而定。

多数食物过敏的儿童预后良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有自愈趋势,如 80%~85% 的对牛奶、鸡蛋过敏的儿童在三岁可获得免疫耐受;少数儿童食物过敏会一直持续,如花生、坚果、大豆、鱼、虾等可能会持续过敏,部分会持续终生。

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只需饮食调整规避过敏或不耐受食物便可不发病。[3]

食物不良反应常见于哪些人群?

食物过敏的发病率婴幼儿及儿童高于成年人,尤其是婴幼儿是食物过敏的易感人群。

食物不耐受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在人群中普遍存在。

症状

食物不良反应有什么症状?

临床症状与摄入的食物有关,不同原因症状会有所区别。

食物不耐受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主要是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腹痛、肠易激综合征,皮肤症状会出现皮疹、红斑和瘙痒等,少数会有偏头痛。

食物过敏可以出现消化系统、皮肤黏膜、呼吸道、心血管系统等多种临床症状。

病因

食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食物过敏发生的原因是致敏食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发的由IgE抗体介导和非IgE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定论。目前广泛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 缺乏消化某种食物的酶
    常见的有缺乏消化麸质的酶造成的麸质不耐受、缺乏乳糖酶造成的乳糖不耐受等。

  • 食物成分的药理性反应
    食物中的某些成分会诱导类似药物的反应,从而造成食物不耐受的症状。比如:水杨酸盐类物质(如橘子等水果)、亚硫酸盐类物质(常用于果干的防腐)等。

  • 存在消化道功能异常的问题
    胃肠动力不足会造成碳水化合物的发酵异常,从而产生食物不耐受症状;肠漏症的存在也会使身体对许多食物产生免疫反应。

食物不良反应可能由哪些食物引起?

  • 对于食物过敏来说,理论上所有食物均可诱发食物不良反应,但食物过敏多与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鱼虾、坚果等食物有关。
  • 对于引起食物不耐受的食物具有地域和年龄差异。
  • 欧洲国家,坚果、芹菜及水果为引起食物不耐受的常见食物;澳洲主要为牛奶、大豆、花生及鱼;亚洲国家,最常见为乳糖不耐受。另外,合成色素、防腐剂等食物添加剂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亦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不过其引起的食物不耐受发生率很低。[3]
诊断

食物不良反应要如何诊断?

食物过敏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皮肤点刺试验、口服激发试验进行诊断。

食物不耐受因具有延时性,数量依赖性的特点,明确诊断具有一定难度。目前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物激发试验,二是检测血中食物相应 IgG 抗体。[3]

食物激发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是诊断食物耐受的金标准。方法是患者先吃1周基础饮食(已排除可疑不耐受食物),一周后症状应该消失,然后每隔 3~4 天加入 1 种可疑食物,新添加的食物如果诱发症状,就可证明该食物可引起食物不耐受。

检测 IgG:检测患者血清中 IgG 浓度。

目前可检测的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包括两类:
常见 14 项:牛肉、牛奶、鸡肉、猪肉、鳕鱼、大米、玉米、虾、蟹、大豆、鸡蛋(蛋白/蛋黄)、西红柿、蘑菇、小麦。

全部 90 项:龙虾、燕麦、柠檬、球叶莴苣、小米杏仁、蘑菇、杂色豌豆、麦芽、椰菜、苹果、利马豆、鳄梨、橄榄、香蕉、洋葱、橘子、牡蛎、牛肉、大麦(全麦粒)、越橘、欧芹、马铃薯、芥菜籽、荞麦、花生、黄油、美式乳酪、猪肉、菠萝、蔗糖、卷心菜、大米、桃、胡萝卜、哈密瓜、腰果、黑麦、菜花、红花籽、芹菜、鳟鱼、蛤、切达干酪、鸡肉、扇贝、芝麻、红辣椒、虾、鳎鱼、肉桂、巧克力、菠菜、大豆、鳕鱼、沙丁鱼、咖啡、南瓜、草莓、可乐豆、玉米、葵花籽、青豆、白软干酪、牛奶、甘薯、螃蟹、瑞士硬干酪、黄瓜、红茶、烟草、大马哈鱼、茄子、大葱、酸乳酪、西红柿、羊奶、火鸡、葡萄、金枪鱼、柚子、小麦、黑胡桃、嫩豌豆、青椒、大比目鱼、啤酒酵母、蜂蜜、面包酵母、蛋 (蛋白 / 蛋黄)。[3]

食物不耐受与食物过敏该如何鉴别?

食物不耐受与有食物过敏的病史和临床表现相似。[3]
但实际上两者有很大区别,食物过敏与免疫球蛋白 E(IgE)相关,而食物不耐受与免疫球蛋白 G(IgG)相关。前者起病急,症状明显,属于急性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后者症状比较隐蔽,属于慢性病,易被忽视。

可以通过食物过敏诊断方法明确鉴别。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区别详见下表 1。

表 1 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的区别

image

治疗

食物不良反应该如何治疗?

对于食物过敏,可采用避免疗法、替代疗法、口服益生菌、食物过敏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疗法等进行治疗。

对于食物不耐受患者一般不需要治疗,回避不耐受食物就是最好的治疗措施。目前较为通用的方法是根据检测结果将不耐受的阳性食物分为 +1、+2、+3 等级,如果阳性食物少(仅 1~2 项),全部直接忌食即可。

如果阳性食物多,一般将阳性值高(为 +2、+3 级)的食物定为忌食。将阳性值低(+1 级)的食物轮替饮食,轮替周期一般为 4 天或以上。重新安排饮食后,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当全部症状消失 6 个月以上,可以逐一将不耐受食物重新纳入饮食,每次纳入1种,如果没有产生症状,则这种食物可以重新食用;如出现症状,该事物停食或慎食。[3]

image

生活

食物相克会引起食物不良反应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吗?

「食物相克」的说法本身并不成立,更别说会引起食物不良反应了。

在营养学和食品安全理论中,并没有「食物相克」的说法。迄今也没有看到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由于食物相克导致的食物中毒的案例和报道。食物中毒和特殊体质产生食物过敏的表现并非因为食物「相克」。

社会上所谓「食物相克」的理由,一是认为某此食物含有大量草酸、鞣酸等抗营养因子,影响营养吸收。

事实上,大部分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草酸,以「菠菜和豆腐」为例,虽然草酸能与部分钙结合,但其影响小,没有被结合的钙任然可以被机体利用。

并且菠菜和豆腐还有其他对机体有益的物质如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所以不要因为某个不确定的因素而放弃整个食物。

二是认为食物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而导致食物不良反应,以「虾和水果相克」为例,认为虾中的五价砷和水果中的维生素 C 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氧化二砷(砒霜)而中毒,但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对海产品中砷有明确限量规定。根据转换系数,相当于 1 个人要一次性吃 40 kg 的虾才能达到中毒剂量。[2]

食物不良反应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 当对某食物产生不良反应,还需要用其他替代食品来补充所损失的营养素,如对牛奶产生不良反应的可以选用其他奶制品代替,但同时注意补钙。此外对含有牛奶的各类加工食品如冰淇淋、奶油等也要绝对避免。
  • 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可选用发酵乳和益生菌乳、低乳糖或零乳糖的奶制品或含乳糖酶的奶制品。也可少量多次饮用普通牛奶,提高自身的耐受能力。

食物不良反应是过敏导致的么?

不全是。

食物不良反应包含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食物过敏只是引起食物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

预防

食物不良反应该如何预防?

  • 坚持母乳喂养,适时引起多种类辅食。对于健康婴儿而言,尽管纯母乳喂养能否作为预防食物过敏的策略尚存在争议,但其对母亲及婴儿的近期和远期健康都不容忽视,因此遵循 WHO「纯母乳喂养至 6 月龄的建议」,其后逐渐引入谷物、水果,在能耐受数种固体食物后即可尝试引入易致敏食物。
  • 对于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建议添加含有益生元的配方粉以预防过敏。
  • 可以提前进行检测引起不适反应的食物,对于已经明确的引起食物不良反应的需要绝对避免摄入。
  • 应教育家长和子女了解相关科普知识,学会正确阅读食品标签,选择安全的食物。
  • 正规渠道购买食物,避免购买生产不符合规范的食品。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