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贫血
就诊科室:皮肤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营养性贫血是什么?

营养性贫血是指人体缺乏某些造血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如铁、维生素 B12、叶酸等),从而引起血红蛋白或 / 和红细胞形态异常或 / 和数量不足。

主要包括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除以上最常见的营养物质缺乏外,维生素 C、维生素 B2、维生素 B6、铜、锌、及蛋白质等的缺乏都能导致相应的营养素缺乏症。而上述营养素缺乏症和营养性贫血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营养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一样么?

不一样,营养性贫血包含了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或机体需要量增加而导致的贫血,是由一种营养物质缺乏而引起的。

而营养性贫血是机体生血必需的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缺乏而引起的贫血,其范围更广。

营养性贫血和生理性贫血有什么区别?

两者发生原因不同。

营养性贫血的发生是因为涉及造血功能的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不足导致的造血功能异常,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症。

而生理性贫血分为婴儿生理性贫血和孕期生理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需求增多而导致的相对贫血,这两者发生原因也有差异。

孕期生理性贫血是血液容积和红细胞含量都会逐渐增加,但血液容积的增加程度大于红细胞增加程度,导致血液的相对稀释的现象。

婴儿生理性贫血是指出生后 2~3 月内普遍发生的贫血。

胎儿在子宫内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缺氧使体内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成成熟红细胞)合成增加,所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出生后开始用肺呼吸,血氧含量增加,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受到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加之出生后三个月体重快速增长,血容量增大,红细胞被稀释。

生理性贫血是在特殊时期中出现的。为减少生理性贫血持续时间,可多补充含铁、叶酸、维生素 B12、维生素 C 丰富的食物。

而营养性贫血的治疗主要是去除病因和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为主。

营养性贫血哪些人容易得?

营养性贫血多见于婴幼儿、育龄期妇女、孕妇和乳母。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表明,2010-2013 年全国居民平均贫血患病率为 9.7%,女性略高为 12.6%,孕妇为 17.2%,乳母为 9.3%,6~17 岁儿童为 6.6%。

营养性贫血常见的有缺铁性贫血(缺铁)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叶酸和维生素 B12)。

缺铁性贫血多见于儿童、育龄期妇女和孕妇。铁缺乏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

2016 年对中国 6 个片区 21 个城市的孕妇缺铁情况调查显示,孕期缺铁性贫血患病率为 13.87%。孕期铁缺乏现象仍比较普遍。

一项系统性评价总结了我国 2000~2020 年 0~14 岁儿童的缺铁性贫血的现状,结果显示总患病率为 19.9%,女童患病率高于男童,且西部农村地区表现明显。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 6~18 个月婴幼儿,多为早产儿,也可见于孕妇和乳母。

在我国,因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较多见,因维生素 B12 缺乏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少见。

症状

营养性贫血有哪些常见的症状?

营养性贫血一般分为缺铁性贫血(呈小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 < 80fl)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呈大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 > 100fl)。

  • 缺铁性贫血。

    一般症状是乏力、易倦、苍白、心慌气短、头晕眼花、耳鸣、心率增快。

    在行为精神方面表现为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体力耐力下降。

    在免疫功能方面,多见于小儿免疫功能下降,易受感染。

    在生长发育方面,会使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能力降低,严重者还可引起智力低下。

    在消化道症状上,还可表现为口腔炎、舌炎、口角皲裂、吞咽困难。

    在皮肤毛发指甲方面出现毛发干枯、脱落;皮肤干燥、皱缩;指甲缺乏光泽,甚至出现反甲(指甲凹下呈勺状)。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除贫血的一般症状(乏力、头晕、活动后气短心悸)外,严重者还会有轻度黄疸,偶尔有感染和出血倾向。

    胃肠道症状表现为反复的舌炎发作,舌面光滑,偶尔有食欲缺乏,腹胀腹泻及便秘现象。

    神经系统方面,维生素 B12 缺乏会有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手脚对称性麻木、感觉障碍、走路不稳等。老人和小孩常表现为抑郁、嗜睡或神经错乱。

    部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会在贫血之前发生。

病因

营养性贫血的原因有哪些?

  • 铁缺乏。
    缺铁的原因主要是长期膳食中的铁摄入不足,多见于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的婴幼儿、青少年、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

    其次是存在干扰铁吸收的因素。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为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低于动物性食物的血红素铁。除此之外,植物中的植酸、草酸、酚类及大豆蛋白还会抑制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因此以素食为主时,容易出现铁缺乏。还有机体铁异常丢失,比如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等。

  • 叶酸缺乏。

    叶酸缺乏的原因主要是膳食摄入量不足或需要量增加(备孕妈妈、孕妇及多种疾病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等)。

    长期腹泻呕吐、小肠切除后等胃肠道功能紊乱也会使叶酸吸收降低。

    某些药物(甲氨蝶呤、氨苯喋啶、乙胺嘧啶等)也会影响体内叶酸的生成。

  • 维生素 B12 缺乏。

    由于人体每天的需要量很少,动物性食物中多有一定含量。因此膳食中维生素 B12 摄入不足而导致的贫血较少见,一般多见于萎缩性胃炎,胃切除术等患者以及纯素食主义者。

  • 蛋白质缺乏。

    蛋白质不仅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还能在消化吸收过程中释放某些氨基酸提高铁吸收率。

    如果发生蛋白质营养不良,就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引起贫血。

  • 维生素 C 缺乏。

    维生素 C 能促进铁、叶酸的吸收。维生素 C 缺乏时叶酸不能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状态而被机体利用。

  • 微量元素锌、钴等缺乏。

    体内许多微量元素缺乏都会通过不同途径引起营养性贫血。

诊断

营养性贫血的诊断指标有哪些?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

    • 有叶酸、维生素 B12 缺乏的原因及贫血表现。

    • 血常规显示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0fl,提示为大细胞性贫血。另外还要做骨髓穿刺和血清叶酸、红细胞叶酸、维生素 B12 等指标的检查。

  • 缺铁性贫血诊断

    • 只有明确病因,缺铁性贫血才可能根治,有时缺铁病因比贫血更为严重。

    • 血常规显示 MCV<80fl,提示为小细胞性贫血。另外,全血血红蛋白是最常用的、简单易行的检测和判定贫血的指标。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等指标都是缺铁性贫血的敏感指标。

治疗

营养性贫血该如何进行营养治疗?

对于营养性贫血的一般治疗就是要探究发生贫血的原因,再进行对症治疗。

如果是缺铁引起的贫血要保证足量铁的摄入,或/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

与此同时,还应进行高蛋白饮食以促进铁的吸收,蛋白质应达到每千克体重 1.5~2.0 g 的摄入,并且优质蛋白所占比例应占到 40% 以上。另外为保证蛋白质的充分利用,建议患者每天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 400~500 克。

如果是缺叶酸导致的营养性贫血,应该及时补充叶酸,每日口服叶酸 15~20 毫克,若不能口服,可肌肉注射,每天 3~6 毫克。

如果是维生素 B12 缺乏,严重的可以肌内注射维生素 B12 直到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营养性贫血治疗有什么要注意的么?

巨幼红细胞贫血严重的患者在贫血治疗恢复期的时候还要注意补充含钾丰富的食物,比如各种豆类,桂圆、银耳、白菜、松子以及新鲜的黄绿蔬菜水果等。

因为在贫血恢复期血液中的大量钾会进入新生成的红细胞内,会突然出现低钾血症,因此要注意及时补充。

营养性贫血的治疗就是要补血吗?

是的,可以这么理解。

对于营养性贫血治疗就是要补充血细胞和血红蛋白不足的问题,那就要补充生产正常血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原料,比如铁、叶酸、维生素 B12 和叶酸等。

营养性贫血的患者应该多吃什么?

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缺铁就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动物中的铁比植物中的铁更易吸收。比如动物全血、鱼肉、畜肉的铁的 40% 能被人体吸收,而谷类、坚果类和蔬菜类只有 10%。

所以,最好可以通过多吃动物全血、鱼肉、畜肉、动物肝脏等来补铁。

缺叶酸的就多吃含叶酸丰富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鸡肉、猪肉、番茄、菠菜、油菜、莴苣、豆类及其发酵制品、鲜果等。

缺维生素 B12,就多吃动物肝脏、肾脏、肉类、乳类、大豆及豆制品等含量丰富的食物。

对于蛋白质的选择,应尽量选择瘦肉、鸡蛋、乳及乳制品、大豆及豆制品这类优质的蛋白质。

还要多补充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如鲜枣、柠檬、橘子类的水果和西红柿、菠菜等蔬菜。

营养性贫血的患者一定要吃药吗?

不一定。

根据临床诊断,找准病因,先看是不是其他疾病导致的贫血。排除其他因素,确认是营养性贫血,再对症给予药物治疗。

如果是营养不良,要先判断摄入的哪种营养素不足,根据严重程度医生再开铁剂、叶酸或维生素 B12。

image

生活

营养性贫血的患者吃红糖、红枣、枸杞有帮助吗?

基本没有。红糖、红枣、枸杞对于因缺铁的而引起的营养性贫血帮助不大,因为这些食物中的铁含量不高且吸收效果不如动物性食物。

营养性贫血的患者主要是要做到不偏食不挑食,平衡膳食,多补充富含铁、叶酸、维生素 B12 的食物,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

营养性贫血的患者吃动物血有帮助吗?

有。动物血是优质的含铁丰富的食物,对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很有帮助的。

营养性贫血的患者吃铁锅炒的菜有帮助吗?

帮助不大。

铁锅炒菜时,锅壁上的铁与食物中的酸性物质接触后,就会变成铁离子混入食品中,增加食物中铁的含量,因此像炒番茄这类食物时溶出的铁比炒肉时更多。

另外,铁的溶出还与炒菜时间、放油含量有关。

总的来说铁锅炒菜会有铁的溶出,但溶出铁微量,且属于无机铁,吸收率并不高。
因此还是建议食用动物血、鱼肉、畜肉、动物肝脏来补铁。

营养性贫血自行服用膳食补充剂可以治疗吗?

不可以。膳食补充剂不是药品,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代替药品进行疾病的治疗。

如果发生营养性贫血,应首先去医院检查诊断,查明病因,由疾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药物或膳食补充剂治疗或 / 和膳食干预。

膳食补充剂可以是贫血症状较轻患者的选择,但是还是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营养性贫血的患者,哪些东西应该少吃?

进食时应限制咖啡、茶叶的饮用。它们含有的咖啡因、鞣酸和草酸会减少食物中铁的吸收。

要限制膳食纤维高的食物摄入,膳食纤维摄入过多,会影响铁的吸收。

2013 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膳食纤维适宜摄入量为 25 g/d。

营养性贫血的患者,日常应该注意什么?

平衡膳食是最应该重视的。

由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需要多种营养素,因此在进食时应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充足,在进食时吃含铁、叶酸、维生素 B12 和维生素 C 丰富的食物。

日常烹调肉类时忌加碱,烹调温度不要过高,碱性和高温会破坏肉类中的维生素 B12。

预防

预防营养性贫血应怎么做?

对于孕妇、哺乳期和月经过多的妇女,应补充富含铁、叶酸、维生素 B12 和维生素 C 丰富的食物。

对于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 4~6 月后,开始补铁,如蛋黄、动物肝脏、强化铁的米粉等。

对于青少年应该及时纠正偏食,防治寄生虫感染。

素食主义者、有慢性出血症状、慢性肝肾疾病的患者及以上特定生理期人群需注意贫血监测。

使用强化铁的食品要注意不要过量,以免中毒。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