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踝骨是指小腿最下端与脚部结合的骨骼点,踝骨骨折是通常由交通事故、工伤、高处坠落时,足跟垂直落地等引起。踝骨骨折一般分为内、外、后踝骨折,骨折同时可能造成皮肤、韧带等组织的损伤,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症状检查:
体征检查:
辅助检查:
如果发生意外,使脚踝发生剧烈扭转,怀疑有骨折时,应该立即用棉花垫(软的衣服、毛巾等)加压包扎小腿下 1/3 的地方及足踝部,找夹板(木条)临时固定,转送医院进行治疗。
保守治疗
对于无移位的骨折,或闭合复位后保持稳定的骨折,可用石膏固定 4~6 周,如果难以判断骨折是否稳定,应每周复查 X 线,确保骨折在复位后无移位。
手术治疗
难以闭合复位以及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应该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具体手术方法需根据骨折类型实际情况,由手术医生进行。
会有一些并发症存在:
在术后 48 小时内,患者主要应该对局部进行冰敷,并且抬高患肢,以控制水肿。
术后 1~3 天至术后 2 周内可进行下肢的等长肌力练习。
患者在下肢无负重的情况下,进行伸直腿、弯腿练习,还可以适当电刺激治疗以增加肌肉兴奋性,以及足趾训练。
直腿抬高练习:
作用:维持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练习方法:仰卧位,双腿伸直,伤侧腿尽量保持膝关节伸直,缓慢抬起伤侧腿,足跟距离床面 15~20 cm,维持 3~5 秒,然后缓慢放下,把腿放回床面,短暂放松肌肉后重复刚才的动作,10~20 次 / 组,进行 2~3 组,双腿交替进行;若肌力增强,可抬起保持 30 秒到 1 分钟,才放下。
注意:在抬起过程中,膝关节要保持伸直位,不能松软,保持脚尖朝上指向天花板。
侧卧下肢外展练习:
作用:增加髋外展的肌肉力量。
练习方法:侧卧位,下方手臂枕于头下,另一手叉腰,下方腿屈髋屈膝,上方腿伸直,保持略微后伸位,向上外展,至两足距离约 20~25 cm,保持 5 秒,随后慢慢收回。10~20 个 / 组,进行 2~3 组。动作要求快起慢放,保持节奏,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两侧交替。随着力量增长,于足踝处捆绑沙袋或弹力环,以增加训练负荷。
注意:保持下肢相对于身体,是略微后伸位,在抬起过程中,腿后伸位保持不变。
直腿后伸练习:
作用:锻炼大腿后群肌肉力量。
练习方法:俯卧位,双腿伸直,保持伤侧腿伸直往上抬起,快起慢放,保持节奏,10~20 次 / 组,进行 2~3 组,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双侧交替进行。随着腘绳肌力量的增强,可逐渐用弹力带增加负重。
注意:在腿后伸抬起过程中,不宜抬起过高,防止腰部过度发力。
仰卧位屈髋屈膝练习
作用:维持和改善下肢力量。
练习方法:仰卧位,两腿伸直,伤侧腿慢慢抬起至屈髋 90°,屈膝 90°,再缓慢放下,注意控制动作速度,10~20 次 / 组,进行 2~3 组,练习至大腿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双侧交替进行。随着肌肉力量的增强,可逐渐增加负重。
注意:在往下放时,控制下肢,防止突然落下。
俯卧位屈膝练习
作用:维持和改善下肢力量。
练习方法: 俯卧位,两腿伸直,伤侧小腿慢慢抬起至屈膝 90°,再缓慢放下,注意控制动作速度,10~20 次 / 组,进行 2~3 组,练习至大腿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双侧交替进行。随着肌肉力量的增强,可逐渐增加负重。
注意:在往下放时,控制下肢,防止突然落下。
足趾抓紧放松练习:
作用:足底肌肉力量训练。
练习方法:仰卧位,将伤侧足趾抓紧,保持 2~3 秒再缓慢放松脚趾。10~20 次 / 组,练习至足底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双侧交替。
注意:练习后,适当放松一下足底。
当内固定稳定的患者,去除石膏后,应在耐受范围内,被动活动踝关节。患者可根据疼痛和肿胀程度,适度主动活动踝关节,包括:屈伸、内翻、外翻等,尽量达到无痛的最大活动范围。
坐位踝关节无负荷跖屈(绷脚):
作用:维持踝关节活动度,增强踝关节力量。
练习方法:患者坐在床上,双腿伸直,将脚踝放于床沿以外,绷脚,15~20 个 / 组,进行 3 组,每组间歇 1 分钟;动作要求速度适中,达到无疼痛的最大活动范围。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当能顺利完成时,可以在脚底加上弹力带,进行抗阻绷脚。
注意:佩戴踝关节护具,保持膝盖伸直,不要有脚面向内侧和向外侧的旋转。
坐位踝关节无负荷背屈(勾脚):
作用:维持踝关节活动度,增强踝关节力量。
练习方法:患者坐在床上,双腿伸直,将脚踝放于床沿以外,勾脚,15~20 个 / 组,进行 3 组,每组间歇 1 分钟。动作要求速度适中,达到无疼痛的最大活动范围。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当能顺利完成时,可以在脚背加上弹力带,进行抗阻勾脚。
注意:佩戴踝关节护具,保持膝盖伸直,不要有脚面向内侧和向外侧的旋转。
坐位踝关节无负荷外翻 :
作用:维持踝关节活动度,增强踝关节力量。
练习方法:患者坐在床上,双腿伸直,将脚踝放于床沿以外,足底转向外侧,15~20 个 / 组,进行 3 组,每组间歇 1 分钟。动作要求速度适中,达到无疼痛的最大活动范围。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当能顺利完成时,可以在脚外侧加上弹力带,进行抗阻外翻活动。
注意:保持膝盖伸直,尽量达到无痛的最大活动范围。
坐位踝关节无负荷内翻:
作用:维持踝关节活动度,增强踝关节力量。
练习方法:患者坐在床上,双腿伸直,将脚踝放于床沿以外,足底转向内侧,15~20 个 / 组,进行 3 组,每组间歇 1 分钟。动作要求速度适中,达到无疼痛的最大活动范围。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当能顺利完成时,可以在脚内侧加上弹力带,进行抗阻内翻。
注意:保持膝盖伸直,尽量达到无痛的最大活动范围。
足趾抓毛巾练习:
作用:足底肌肉力量训练。
练习方法:坐位下,在身体前面放置一块毛巾于地板上,将脚掌放在毛巾上方,尽可能的伸出脚趾,然后将毛巾紧密卷起,保持 2~3 秒再缓慢放松脚趾。10~20 次 / 组,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双侧交替。可以在毛巾上放哑铃或水平的重物增加难度。
注意:脚在抓起过程中,脚不要有向内、向外旋转。
若 X 线片上可见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骨折内固定良好,肿胀消退,同时没有明显压痛,患者可进行踝关节全范围活动度,接受负重练习。还可以进行下肢肌力训练,增强踝周肌力训练,开展本体感觉训练,平衡训练。可继续进行前阶段的踝关节肌力训练如下:
站立位重心左、右转移训练:
作用:训练重心转移,为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做准备。
练习方法: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向前方,保持膝关节和身体直立,开始时可以将自身的重量放多一点在健侧,然后慢慢的把重量往伤侧转移,30 秒 / 个,15~20 个 / 组,进行 3 组。逐渐练习,一直到伤侧可以承受全部体重,然后增加伤侧承受全部体重的时间。
注意:脚尖朝向前方,在转移过程中缓慢进行,不宜过急,转移重量的标准为不产生疼痛为宜。
站立位重心前、后转移训练:
作用:训练重心转移,为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做准备。
练习方法:双脚前、后站立,伤侧脚在前,健侧脚在后,脚尖朝向前方,保持膝关节和身体直立,开始时可以将自身的重量放多一点在健侧,然后慢慢的把重量往伤侧转移,30 秒 / 个,15~20 个 / 组,进行 3 组。逐渐练习,一直到伤侧可以承受全部体重,然后增加伤侧承受全部体重的时间。
注意:脚尖朝向前方,在转移过程中缓慢进行,不宜过急,转移重量的标准为不产生疼痛为宜。
单脚站立:
作用:恢复患者本体感觉,增加静态平衡能力。
练习方法:双手叉腰,单脚(最好是光脚)站在地面上,脚尖朝前,膝盖伸直 ,将另一只脚屈髋屈膝,抬离地面,单脚站立保持稳定 30~60 秒 / 组,进行 3 组。
注意:保持上身保持直立,无骨盆、躯干倾斜,身体不要晃动,抬起的脚不要靠在支撑脚上。
站姿膝关节微屈练习:
作用:增加膝关节肌肉力量,下肢控制力。
练习方法:患者身体直立,双脚与肩同宽,手扶椅背做支撑,然后臀部向后坐呈蹲的动作,慢落慢起,保持节奏,10~20 次 / 组,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随着力量的加强,可逐渐增加下蹲角度。
注意:下蹲过程中出现疼痛立即停止。
坐位单侧伸膝练习:
作用:增加大腿前侧肌肉力量。
练习方法:坐在凳子上,身体保持直立,双脚踩在地面,将伤侧腿缓慢抬起来,伸直膝关节,然后在缓慢放下,10~20 次 / 组,进行 3 组,随着力量的增加,可以在伤侧腿上增加一个沙袋,避开骨折位置,进行伸膝练习。
注意:在伸膝过程中,保持上半身直立,不要有身体的前后倾斜,小腿在放下过程中要注意控制,不要让脚直接砸下。
在此阶段,患者应该进一步加强踝关节活动度和下肢肌力训练,在保护下进行完全下蹲练习,充分恢复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和跟腱柔韧度。患者还应进行提踵和上下台阶练习、本体感觉训练、患肢单足站立及抛球练习。
靠墙静蹲练习:
作用:增加膝关节肌肉力量,下肢控制力。
练习方法:保持身体直立,身体靠墙,双脚与肩同宽,慢慢下蹲至屈膝 90°,保持 30 秒到 1 分钟,进行 3~5 组,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随着力量的加强,可逐渐增加下蹲保持时间。
注意:下蹲过程中出现疼痛立即停止,下蹲时,注意膝盖和脚尖在一条线,下蹲时一直能看见脚尖,不要被膝盖遮挡。
动态单脚站立:
作用:恢复踝关节动态平衡能力。
练习方法:单脚(最好是光脚)站在地面上,脚尖朝前,膝盖伸直,将另一只脚屈髋屈膝,抬离地面,将球抛向墙面,反弹回来,再接住,15 次 / 组,进行 3 组,随着能力增加,当站在地面上较稳定后,可进阶至站在不稳定平面上进行(比如枕头,沙地),与对方抛接球练习,15 次 / 组,3 组。
注意:上身保持直立,无骨盆、躯干倾斜,躯干不要有晃动,抬起的脚不要靠在支撑脚上。
站立位双脚提踵训练
作用:增加小腿肌肉力量,增加下肢控制能力。
练习方法: 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向前方,双脚踮起,15~20 个 / 组,进行 3 组,动作要求快起慢放,保持节奏,控制住脚踝的稳定,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随着力量增强,可以尝试在台阶上进行提踵训练,要求脚后跟放于台阶外面,前脚掌踩在台阶上,进行提踵训练。
注意:开始时可以手握栏杆或者扶墙。在踮脚的过程中,中心放在前脚掌第一、二脚趾间,不要有身体的晃动,保持身体直立。
弓箭步下蹲训练:
作用:牵拉髂腰肌,增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力量。
练习方法:面朝镜子站立,头部和躯干保持正直,双手叉腰,目视前方,一腿向前迈开成弓箭步,缓慢地朝地面下蹲,屈曲双膝至 90° 后起身回到站立位,双侧膝盖和脚尖始终朝向正前方。10~20 次 / 组,进行 2~3 组。下蹲和起身时速度不宜过快,保持节奏,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双侧交替。随着力量增强,可双手持哑铃进行训练。
注意:进行弓箭步动作时,前侧膝关节不要过分向前超过脚尖,身体重心要放在两腿之间,躯干始终保持直立不要出现前倾或后倾的姿势。后腿不要触碰地面,避免跪在地上,而是用双腿支撑进行下蹲和起身。
上楼梯动作纠正练习:
作用:改善下肢运动模式。
练习方法:面朝镜子,站在踏板前(可以用厚书或稳定的小板凳代替),然后一脚向前迈上楼梯,在上台阶过程中,重心移到在台阶上的腿上,此时台阶上的腿膝盖不能内扣并缓慢伸直,把后方腿迈上台阶,10~20 次 / 组,进行 2~3 组,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双侧交替。
注意:上楼梯的过程中目视镜子中的自己的身体是否出现明显一侧偏移和是否存在膝盖内扣,这些都要避免。上楼梯练习应该从一级且较低的台阶开始,逐渐增加高度,逐渐变成连续上台阶。
下楼梯动作纠正练习:
作用:改善下肢运动模式。
练习方法:面朝镜子站在踏板上(可以用厚书或稳定的小板凳代替),然后一脚向前迈练习下楼梯,在下台阶过程中,后方的支撑腿缓慢屈曲将重心下降,此时支撑腿的膝盖不能内扣,迈出的腿在最后落地时应该充分缓冲。10~20 次 / 组,进行 2~3 组,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双侧交替。
注意:下楼梯的过程中目视镜子中的自己的身体,是否出现明显一侧偏移和是否存在膝盖内扣,这些都要避免。下楼梯练习应该从一级且较低的台阶开始,逐渐增加高度,逐渐变成连续下台阶。
站立位跟腱牵拉:
作用:肌肉放松,改善踝关节活动度。
在此阶段,患者应该加强肌力训练,增加运动量,跳绳,双足跳,交替跳,然后单足跳。
此外,患者还应加强本体感觉训练,在平面上单足站,加入外界干扰情况下,进行抛球、接球、慢跑等运动。
建议训练:站姿双脚起跳单脚落地支撑练习:
作用:增加踝关节本体感觉,增加下肢控制力。
练习方法:患者站立位,双腿屈膝下蹲,然后双脚起跳,落地时采用单脚支撑,健侧腿与患侧腿交替进行,一侧腿 6~8 次 / 组,2~3 组 / 天。
注意:该练习要求较高,能进一步提高踝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需要在康复练习的后期进行,避免过度刺激造成的踝关节疼痛。
要根据具体的骨折情况而定,比如骨折部位、骨折断端的血供、患者的年龄等情况综合而定。一般是 8~12 周,可以开始负重,进行步态训练。
生活饮食。
在骨骼未完全愈合前,习惯佩戴保护性支具行走、训练。
在每次锻炼以后,应用冰敷,避免肿胀发生。
注意安全,走路不玩手机;
平时加强脚踝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加强平衡能力训练,提高脚踝的肌肉力量、稳定性和协调性;
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场地设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在运动前可以选择慢跑 10 分钟,再做做动态牵拉热身;
对于容易受伤的人,可以在运动或比赛时应用护踝,或者贴布进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