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雪卡鱼并不是某一种鱼,而是指体内含有雪卡毒素的草食性和肉食性鱼类,因这些鱼类多栖息在珊瑚周围,又被称为深海珊瑚礁鱼 [1]。
雪卡鱼主要集中在南纬 35° 至北纬 35° 之间的热带、亚热带海域。美国主要见于夏威夷、弗罗里达州、加勒比海沿海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台湾、南海诸岛及东海南部 [2,3]。
雪卡鱼中毒又称雪卡毒素中毒,泛指因食用热带、亚热带生活在珊瑚礁周围和近岸的有毒鱼类(除河豚鱼外)而引起的中毒 [4]。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年发生的雪卡鱼中毒人数达 5 万多人。
雪卡鱼中毒后可先后表现为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 [3]:
消化系统症状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类似胃肠炎症状。
心血管系统症状
主要表现为血压过低、心脏搏动减慢或加速,严重者会呼吸困难甚至瘫痪。
神经系统症状
主要表现为唇、舌、咽喉发麻或有针扎感,头痛、关节痛、听觉和视觉模糊,失去平衡等症状,其中神经系统最典型的特征为「温度感觉倒错」,即当触摸热的东西会感觉冷,把手放在水中会有触电或摸干冰的感觉,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区分其他疾病。
雪卡鱼中毒一般经过 2~10 小时,甚至 30 小时的潜伏期,便会出现上述临床症状。病程一般为 2~3 周,严重者需几个月才能恢复 [5]。
雪卡鱼中毒症状的潜伏期、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主要取决于食物的摄入量,所含毒素的成分和个体的敏感性。如果吃的越多、毒性越高,则潜伏期越短、中毒症状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
雪卡鱼中毒的原因是因为深海鱼中含有「雪卡毒素」,经人体食用后才引起中毒。
雪卡毒素不是鱼类本身就有的,属于获得性毒素,是由于鱼类生长环境的海洋礁石、珊瑚区域的海藻所产生的。深海珊瑚礁周围的小鱼吃下有毒海藻后,大鱼再吃下小鱼,毒素随之富集在大鱼身上,这样就通过食物链把毒素传播开来 [6]。
雪卡毒素具有非均匀分布、毒性多样、性质稳定的特点 [3]:
非均匀分布
雪卡毒素通常在内脏和生殖腺含量最高,在肌肉和骨骼中含量相对较低。研究显示,有毒新西兰鲷鱼的肝脏中毒素含量比肌肉高 50 倍,有毒海鳝肝脏中毒素含量比肌肉高 100 倍 [7]。
毒性多样
雪卡鱼含毒量与鱼的组织部位、鱼的大小、活动海域和深度、气候异常变化等因素有关。雪卡毒素按其含毒量可分为四种:
性质稳定
鱼体内所含有的雪卡毒素属于神经毒,耐热,无色无味,不易被胃酸破坏,即使经过冰冻、干燥、煮、蒸后再食用,仍可中毒。
雪卡鱼中毒的主要由于食用热带、亚热带海鱼所导致的。
通常雪卡毒素仅限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珊瑚礁周围吃剧毒海藻和珊瑚碎屑的鱼类,特别是刺尾鱼、鹦嘴鱼等及捕食这些鱼类的肉食性鱼类,如海鳝、石斑鱼、沿岸金枪鱼等 [3]。
目前已知能够蓄积雪卡毒素的深海珊瑚礁鱼约有 400 多种,我国常见的品种包括老虎斑、东星斑、老鼠斑、青斑、西星斑、杉斑、苏眉鱼、红斑、芝麻斑、泥猛鱼和龙趸等十多个品种 [8]。
雪卡鱼中毒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展开 [9]:
雪卡鱼中毒患者在生活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雪卡鱼为深海鱼,肉质鲜美但有食用风险,为尽量减少雪卡鱼中毒事件的发生,应尽量遵循以下建议:
雪卡鱼中毒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