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
就诊科室:骨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是什么?

在踝关节外侧的三条韧带(距腓后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前韧带),三条韧带分别分布在外脚踝的前、中、后部,主要是限制出现脚踝向内过度翻转(脚底朝向内侧)的作用。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是什么?

当脚踝出现扭转,脚底向内过度翻转时,容易导致踝关节外侧韧带的损伤,在日常生活和体育活动中非常多见,发病率在各关节韧带损伤中占首位。

可以将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分为三度:

  • I 度,韧带拉伤,没有关节不稳;
  • II 度,韧带部分断裂,脚踝轻度不稳定;
  • III 度,韧带完全断裂,脚踝出现明显的不稳定。
症状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有哪些表现?

  1. 受伤后,在外侧脚踝出现疼痛,走路或活动脚踝时,疼痛最明显;
  2. 在脚踝外侧局部会有肿胀,肿胀有时会到脚踝的前部;
  3. 一般受伤 2~3 天以后,会在脚踝周围的皮肤会变「紫」或「青」。
病因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是如何发生的?

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常常因为道路或运动场地地面不平坦,人们在行走、跑、跳着地时失去平衡,使脚踝过度向内翻转造成的,比如:打篮球时起跳落地时,踩到别人的脚;女性穿高跟鞋时,走路遇到路面不平或者在完成提踵动作等情况。

诊断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自己怎么判断?

  1. 有明显的脚踝突然往内翻转扭伤的情况。

  2. 疼痛:用手指按压外侧脚踝的前下方,有明显疼痛;在外侧脚踝后下方 1 cm 处,按压有时也会出现疼痛。

  3. 肿胀:在损伤后,如若处理不及时,外侧脚踝周围会迅速出现肿胀,肿胀的范围会逐渐到脚踝的前面。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要做哪些特殊检查?

  1. 足内翻试验:重复受伤时的动作,将脚向内翻转,外侧相应的损伤部位出现疼痛,意味着有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如果感觉脚踝外侧的关节「开口」程度较大,可能有韧带的完全断裂,建议就医。

  2. 前抽屉试验:医生可通过此试验可检查外侧副韧带是否完全断裂。一手握住小腿远端不动,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推动,使距骨向前错动,对比左、右侧脚踝,距骨向前移动范围较大为阳性。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程度,以及在损伤时伴有的足踝部其他组织损伤,可采用相应的辅助检查进行辨别。

  1. X 线:不同的拍摄角度,检查是否有踝关节骨折、韧带止点的撕脱骨折,以及外侧韧带的损伤程度等;

  2. MRI:可清晰的显示韧带的排列,韧带是否有断裂,以及周围软组织的水肿,关节腔积液等情况。

治疗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有哪些应急处理方法?

对于轻度的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损伤发生至 48 小时内,首先应立即停止活动,休息并保护受伤的部位,避免受伤部位二次受伤或负重。

  • 冰敷:

可用冰袋、用袋子装好的碎冰,甚至可用毛巾包裹冷冻的汽水、雪糕等,敷在脚踝外侧,每次冰敷 15 分钟后,拿开冰袋,让皮肤充分回暖后再进行下次冰敷。

注意:冰敷时切勿将冰块直接放置在皮肤表面,单次冰敷时长不得超过 20 分钟,冰敷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皮肤损伤。冰敷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止痛、血管收缩、减缓受伤部位血液流通而达到防止肿胀的作用。

  • 压迫:

可以使用绷带做加压包扎,可与冰敷同时进行,将冰袋用绷带包裹在伤处。压迫通常在受伤后进行,持续 24~48 小时。

注意:如果发现脚趾皮肤变红变紫,或有脉搏跳动感,说明绷带缠绕过紧,应解开弹绷重新包扎。压迫可帮助减小肿胀。

  • 抬高:

在脚踝下方可以放一枕头,将脚踝抬高,帮助组织液回流、继而减小肿胀和疼痛。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在家能做哪康复训练?

1. 动作名称:坐位踝关节外翻训练

训练目的:此动作可以增加踝关节外侧肌肉力量,预防脚踝过度向内翻转。

动作要点:坐在床上,双腿伸直,将脚踝放于床沿以外,将脚底转向外侧,15~20 个 / 组,3 组,每组间歇 1 分钟,动作要求速度适中,达到无疼痛的最大活动范围,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注意保持膝盖伸直,大腿不要转动;当能顺利完成时,可以在脚背的外侧加上弹力带,进行抗阻外翻。

2. 动作名称:前后脚站立训练

训练目的:改善下肢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

动作要点:双手抱胸,双脚前后脚(最好是光脚)站在地面上,脚尖朝前,双膝站在同一条直线上,后侧脚的脚尖对前侧脚的脚后跟,膝盖伸直,保持稳定 30~60 秒 / 组,3 组。注意上身保持直立,身体不要倾斜,不要晃动。

3. 动作名称:平衡垫前后脚站立训练

训练目的:改善下肢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

动作要点:同上,但站立在平衡垫上(可用枕头代替)当可以站稳时,可以进行闭眼前后脚站立。注意上身保持直立,身体不要倾斜,不要晃动。

4. 动作名称:单脚站立

训练目的:单脚站立可以改善下肢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

动作要点:双手抱胸,单脚(最好是光脚)站在地面上,脚尖朝前,膝盖伸直 ,将另一只脚屈髋屈膝,抬离地面,单脚站立保持稳定 30~60 秒 / 组,3 组。注意上身保持直立,身体不要倾斜,不要晃动,抬起的脚不要靠在支撑脚上。

5. 动作名称:闭眼单脚站立

训练目的:闭眼单脚站立可以改善下肢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

动作要点:当睁眼单脚站立可以达到 1 分钟时,可以选择闭眼单脚站立,注意闭眼站立时,可在旁边放一把椅子,如要摔倒时,可及时扶住,上身保持直立,身体不要倾斜,不要晃动,抬起的脚不要靠在支撑脚上。

6. 动作名称:站立位双脚踮脚训练

训练目的:踮脚训练可以提高下肢力量,增加脚踝控制力。

动作要点: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向前方,双脚踮起,15~20 个 / 组,3 组,动作要求快起慢放,保持节奏,控制住脚踝的稳定,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

注意开始时可以手握栏杆或者扶墙。在踮脚的过程中,重心放在前脚掌第一、二脚趾间,不要有身体的晃动,保持身体直立。

随着力量增强,患者可以尝试在台阶上进行训练,要求脚后跟放于台阶外面,前脚掌踩在台阶上,进行踮脚训练。

7. 动作名称:站立位单脚踮脚训练

训练目的:踮脚训练可以提高下肢力量,增加脚踝控制力。

动作要点:单脚站立,脚尖朝向前方,将另一只脚屈髋屈膝,抬离地面,脚踮起,15~20 个 / 组,3 组,动作要求快起慢放,保持节奏,控制住脚踝的稳定,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

注意开始时可以手握栏杆或者扶墙。在踮脚的过程中,重心放在前脚掌第一、二脚趾间,不要有身体的晃动,保持身体直立。

8. 动作名称:站姿双脚起跳落地支撑练习

训练目的:增加踝关节本体感觉,增加下肢控制力

动作要点:站立位,双腿屈膝下蹲,然后双脚起跳,双脚下落,健侧 15~20 次 / 组,2~3 组 / 天。注意双脚起跳时,重心在两脚上均匀分配,不要把重心过多的放在健侧腿上,落地时,双脚同时下落,前脚掌优先着地,注意缓冲。

9. 动作名称:站姿双脚起跳单脚落地支撑练习

训练目的:增加踝关节本体感觉,增加下肢控制力

动作要点:患者站立位,双腿屈膝下蹲,然后双脚起跳,落地时采用单脚支撑,健侧腿与患侧腿交替进行,一侧腿 15~20 次 / 组,2~3 组 / 天。

注意该练习要求较高,能进一步提高踝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需要在康复练习的后期进行,避免过度刺激造成的踝关节疼痛。

10. 动作名称:单脚起跳落地支撑练习

训练目的:增加踝关节本体感觉,增加下肢控制力

动作要点:患者站立位,单腿屈膝下蹲,然后起跳,落地时采用单脚支撑,健侧腿与患侧腿交替进行,一侧腿 15~20 次 / 组,2~3 组 / 天。注意该练习要求较高,能进一步提高踝关节的动态稳定性,需要在康复练习的后期进行,避免过度刺激造成的踝关节疼痛。

image

生活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后多久可以热敷?

一般在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急性期以后,大约是损伤 48 小时以后,肿胀处没有继续增大,就可以选择热敷。

热敷有利于外侧脚踝周围血液循环的恢复,肿胀消除,疼痛减轻。

踝关节外侧韧带术后多久可以走路?

按照科学的康复进程,术后 4~6 周可进行拄拐走路,手术 6 周以后可以开始练习正常走路。

术后 0~6 周,在硬质护踝保护下可开始负重训练、脚踝外侧肌群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等,当达到佩戴软质护踝无疼痛地完全负重时,可开始走路训练。

一般术后 7 周开始,可撤去硬质护踝更换为软质护踝,并进行基本功能恢复训练:逐渐从直线行走过渡到「Z」字、「4」字行走的步态训练以恢复步态协调性。

预防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如何避免?

在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注意场地设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在运动前可以选择慢跑 10 分钟,再做做动态牵拉热身;选择与运动方式相符的运动鞋、运动装进行运动等。

对于容易受伤的人,可以在运动或比赛时应用护踝,或者贴布进行保护。

平时加强脚踝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加强平衡能力训练,提高脚踝的肌肉力量、稳定性和协调性;可以做坐位踝关节外翻训练、单脚站立训练、站立位双脚踮脚训练,另外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

1. 动作名称:坐位踝关节无负荷跖屈训练(绷脚)

训练目的:增强小腿力量,增加下肢控制力

动作要点:坐在床上,双腿伸直,将脚踝放于床沿以外,绷脚, 15~20 个 / 组,3 组,每组间歇 1 分钟;动作要求速度适中,达到无疼痛的最大活动范围。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

注意保持膝盖伸直,不要有脚面向内侧和向外侧的旋转。当能顺利完成时,可以在脚底加上弹力带,进行抗阻绷脚。

2. 动作名称:坐位踝关节无负荷背屈训练(勾脚)

训练目的:增强小腿力量,增加下肢控制力

动作要点:坐在床上,双腿伸直,将脚踝放于床沿以外,勾脚,15~20 个 / 组,3 组,每组间歇 1 分钟;动作要求速度适中,达到无疼痛的最大活动范围。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

注意保持膝盖伸直,不要有脚面向内侧和向外侧的旋转。当能顺利完成时,可以在脚背加上弹力带,进行抗阻勾脚。

3. 动作名称:踮脚尖直线走

训练目的:增加下肢稳定性、提高平衡协调能力;

动作要点:踮起双脚的脚后跟,着力点在前脚掌,在地面上沿着一条线向前走,16 步 / 组, 3 组,动作要求在行走过程中保持稳定。

注意着力点在前脚掌的大脚趾与二脚趾之间,不要有踝关节的旋转,脚尖与膝关节在一条直线上,保持膝盖与身体直立,不要有身体的左右倾斜与晃动。当能够顺利完成时,可以增加行走的步数,以及选择曲线走,倒退走等。

4. 动作名称:平衡垫单脚站立

训练目的:单脚站立可以改善下肢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

动作要点:双手抱胸,单脚站在平衡垫上(枕头上),脚尖朝前,膝盖伸直 ,将另一只脚屈髋屈膝,抬离地面,单脚站立保持稳定 30~60 秒 / 组,3 组。

注意上身保持直立,身体不要倾斜,不要晃动,抬起的脚不要靠在支撑脚上。

5. 动作名称:足趾抓毛巾练习

训练目的:足底肌肉力量训练

动作要点:坐位下,在身体前面放置一块毛巾于地板上,将脚掌放在毛巾上方,尽可能的伸出脚趾,然后将毛巾紧密卷起,保持 2~3 秒再缓慢放松脚趾。10~20 次 / 组,练习至肌肉有酸胀感为宜,双侧交替。可以在毛巾上放哑铃或水平的重物增加难度。

注意:脚在抓起过程中,脚不要有向内、向外旋转。

6. 动作名称:靠墙静蹲训练

训练目的:增加下肢力量

动作要点:抬头、挺胸、收腹,背靠着墙面,缓慢屈膝下蹲,控制动作速度,直至屈膝 90 度。蹬起时下肢肌肉发力,还原到站立位,每组 15 个,每次 3 组。

注意膝关节不能超过脚尖与内扣,保持躯干尽可能伸直并固定,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负重。

7. 动作名称:深蹲训练

训练目的:增加下肢力量,增加下肢控制

动作要点:抬头、挺胸、收腹,躯干略微前倾,缓慢屈膝下蹲,控制动作速度,臀部后坐,直至大腿后面靠近小腿三头肌。蹬起时下肢肌肉发力,还原到站立位,每组 15~20 个,每次 3 组。

注意膝关节不能超过脚尖与内扣,保持躯干尽可能伸直并固定,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负重。每组 15 个,每次 3 组。

8. 动作名称:单腿下蹲训练

训练目的:增加下肢力量,增加下肢控制

动作要点:抬头、挺胸、收腹,躯干略微前倾,一只脚支撑,另一只脚放在前面抬起不接触地面,支撑腿缓慢屈膝下蹲,控制动作速度,臀部后坐,下蹲到自己可控制的最大角度。支撑腿蹬起时下肢肌肉发力,还原到站立位,每组 12~15 个,每次 3 组。

注意膝关节不能超过脚尖与内扣,保持躯干尽可能伸直并固定,根据自身能力选择负重。

9. 动作名称:台阶牵拉

训练目的:小腿肌肉牵拉,改善柔韧性

动作要点:前脚掌站在一个台阶上,脚后跟悬空,保持身体直立,手握栏杆或者扶墙保持身体平衡,逐渐放松小腿肌肉,将脚后跟尽可能的降到最低处,这时会感到小腿肌肉、跟腱和足底韧带受到牵拉,保持牵拉感 15~20 秒。

注意保持身体直立,脚后跟向下放的时候,不要偏向内侧或外侧。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