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李卫国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18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新生儿出血症,是指未满月的孩子身体里缺乏维生素 K,引起的以容易出血、血液不易凝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该疾病与新生儿皮肤、胃肠道及颅内出血相关,通常发生于出生后第 1 周。
新生儿出血症可以治愈,通过补充维生素 K 可以很快的纠正凝血功能的异常。目前由于对新生儿出血症的认识很深入,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会常规注射一次维生素 K,这样可以很好的预防维生素 K 缺乏,减少新生儿出血症的发生。
直观的表现是出血不止。
新生儿出血症可能合并:内脏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新生儿出血症本身治疗恢复后没有远期的后遗症。但是如果内脏出现出血,比如脑出血,可能会引起远期的后遗症。
新生儿出血症根据发病时间分为 3 型:
维生素 K 并不是由人体自身合成,食物中深绿色蔬菜可以提供维生素 K,同时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等微生物可以合成维生素 K。
新生儿由于其肝脏发育不成熟无法有效利用维生素 K,有发生维生素 K 缺乏的风险。
此外,由于母乳中维生素 K 含量低、肠道无菌及维生素 K 胎盘转运差,新生儿易于出现体内维生素 K 储备量低的情况。
妊娠期间母亲如果服用华法林或其他香豆素样抗凝剂、某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一些抗癫痫药,会进一步增加新生儿发生维生素 K 缺乏性出血的风险。
如果孩子的肝脏功能存在问题,那么无法利用维生素 K,也会造成孩子凝血功能不好,引起新生儿出血症。
需要抽血化验血常规、凝血功能;头颅 CT、腹部彩超。
新生儿出血症出现症状,需要住院治疗,住院医师会负责安排联系检查。主要以取血化验为主。第一次取血标本后就应该马上开始治疗,尽快恢复凝血功能。
头颅 CT 及腹部彩超进行检查时间较短,可以在治疗后进行,尽量避免剧烈碰撞和摇晃头部。
新生儿出血症需要和血友病鉴别:血友病也可以出现多发出血和凝血困难,但男性患儿多见,有家族史,凝血因子分析可以帮助鉴别。
另外,由于新生儿出血症可引起脏器出血,造成相关症状,因此需要和其他脏器的疾病鉴别:
引起颅内出血时: 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鉴别,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可以有抽搐发作的表现,多合并高热。血常规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可以帮助鉴别。
出现呕血时: 与新生儿咽下综合征鉴别。新生儿咽下综合征多在出生后不久出现,是因为孩子吞下母亲的血液引起的,孩子其他部位没有出血,凝血功能正常。
出现便血时: 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鉴别。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除了便血之外,还有严重的感染表现,孩子不哭不闹精神萎靡,X 线、血常规、腹部彩超可以鉴别。
根据年龄可以看新生儿科、儿科。
需要在新生儿病房进行综合的治疗。治疗要点包括:
如果出血量大,孩子出现贫血的情况,可以接受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
如果孩子经过补充维生素 K 之后凝血功能仍然不能恢复,可以考虑输注冰冻血浆等血制品来补充凝血因子。
补充维生素 K 不易发生过量,因为只需要非常少量的维生素 K 就可以救治新生儿出血症。
另外,维生素 K 过量引起的身体损害非常罕见,目前各国的推荐摄入指南均没有耐受上限,大量给予维生素 K 并不会引起身体的损害。
新生儿出血症的预后主要看孩子的器官受累的情况。
如果是无陪护的病房, 妈妈注意保持母乳分泌。定期挤奶,可以用母乳存储袋装好冷冻保存。这样孩子出院后有母乳吃,对于孩子以后的身体健康很有好处。而且母乳中的有益成分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对于有脑损伤的孩子的恢复也是很有好处。
如果是可以陪住的病房, 妈妈可以继续亲喂母乳,配合医生治疗。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孩子受到磕碰或者撞击。观察孩子的皮肤情况,如果有流血不止的情况,及时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
如果没有脑出血, 出院后定期婴儿健康体检就可以,新生儿第一次一般是生后 42 天,评估发育情况。
如果存在脑出血, 那么需要根据脑部损伤的情况定制个体化的随访计划。
不常见复发。因为随着孩子年龄增加,孩子肠道菌群大肠杆菌的比例增加,不容易出现缺乏。只有在肝脏功能异常、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孩子,可能会再次发生出血症。
存在新生儿出血症的孩子依然可以喂养母乳,不需要刻意禁忌母乳。优先母乳喂养即可。实在没有母乳才替代婴儿配方奶粉。
回家之后家长应注意评估孩子的皮肤破损处是否存在流血不止的情况,包括接种疫苗后、肚脐、足跟血取血处。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及时去附近的医院寻求帮助。
新生儿出生后给予一次维生素 K 肌注,就可以预防新生儿出血症,这是非常有效而持久的预防方式,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都会进行注射。如果由于各种情况没有进行注射,那么应该尽早接受维生素 K 的补充。
纯母乳喂养的妈妈,可以每周补充维生素 K 来帮助孩子获得足够的维生素 K。
如果孩子是早产儿、肝脏功能异常、无法进食的孩子,可以每周接受维生素 K 注射一次,预防出血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