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鹅足是个俗称,指的是位于膝关节内侧,缝匠肌(Sartorius teodon)、股薄肌 (Gracilis tendon) 和半腱肌 (Semitendinosus tendon) 在胫骨(小腿骨)平台远端内侧的肌腱附着区域,具体部位在小腿近端前内侧远端 3~5 厘米处,由于形似鹅的脚掌,因此被称为鹅足肌腱(Pes anserinus,拉丁语中是鹅足的意思)。
鹅足滑囊 (Brusa) 位于鹅足肌腱之下、内侧副韧带之上,鹅足滑囊与膝关节内不相通。鹅足滑囊的作用是通过减少鹅足肌腱与周围组织的摩擦,来保证膝关节屈伸活动自如。
鹅足肌腱炎是一种因过度使用损伤导致的疾病,特征为膝关节内侧疼痛。由于膝关节反复屈伸,鹅足肌腱与鹅足滑囊过度摩擦,导致肌腱或滑囊发炎,二者常同时存在。
由于鹅足肌腱与鹅足滑囊的解剖位置很接近,所以目前临床上对鹅足肌腱炎与鹅足滑囊炎的鉴别比较困难,发病时一般进行保守治疗。
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鹅足部位特征性的疼痛和压痛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疼痛位于膝关节内侧,并可沿小腿内侧延伸,沿着鹅足肌腱触诊出现疼痛。
当疼痛剧烈、不能缓解,严重影响走路、上下楼、下蹲等功能,导致患者不能正常生活和训练时,需要去医院或运动康复中心检查治疗。
需要。
通常结合病史、症状以及体征可以对鹅足肌腱炎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常用来排除其他潜在原因,有助于鉴别损伤组织、判断损伤程度:
除了鹅足肌腱炎之外,引起膝关节内侧疼痛的常见损伤还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内侧半月板损伤、内侧副韧带损伤等。
不同损伤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鹅足肌腱炎也可能与这些损伤并存。
通过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具体恢复时间因人而异。
鹅足肌腱炎有自愈倾向,不治疗的话,患者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痊愈(复发率高)。如果进行康复治疗,一般需要 6~10 周恢复。
大多数鹅足肌腱炎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康复痊愈。
急性期患者可通过活动调整、药物、冰敷、贴扎、支具等方法消炎止痛,待症状缓解后,再通过运动疗法改善下肢力线,控制膝关节过度外翻,恢复膝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循序渐进地重返生活和训练。
患者可以在医师地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
应注意的是,虽然吃药可以缓解疼痛,但患者不能通过长期服药止痛来参加训练和比赛。运动中疼痛被掩盖,可能会增加损伤风险,患者应在症状缓解后进行康复训练。
肌内效贴是一种不含药物的弹性贴布,通过不同技巧将其直接贴扎在皮肤上,具有加速淋巴回流促进消肿、放松或加强肌肉以及改善本体感觉的作用。
这里介绍一种贴扎方法,需要使用 2 条贴布,患者弯腿进行贴扎:
将第一条贴布两端中间剪开,在疼痛明显处采用 X 形痛点贴扎,不施加任何拉力;将第二条贴布起点贴在小腿骨前内侧,不施加任何拉力,沿大腿内侧向上贴于皮肤表面。
推荐使用电疗、超声波、冲击波。
患者配合理疗能减轻疼痛肿胀、缓解肌肉痉挛、加快愈合,理疗应该结合康复训练来获得更持久的功能改善效果。
患者也可以居家理疗:
调整活动:疼痛期可适当休息,避免进行高冲击力运动以及导致症状加重的活动,如:跑步、跳跃、爬山、爬楼梯等活动。可以选择椭圆机、滑雪机等低冲击力运动。急性疼痛期间,上肢、腰腹、健侧腿可正常训练;
冷疗:可采用冰敷法或冰按摩法限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特别是在活动后患者应及时冷疗。
冰敷法:将冰水混合物置于冰袋或塑料袋中,在疼痛部位盖一层薄枕巾后,将冰袋用弹性绷带缠绕几圈后,固定在膝关节内侧,冰敷 15~20 分钟,每天冰敷 3~4 次;
冰按摩法:使用市售的冰杯或者家庭自制冰杯,在纸杯中加水至九分满,放在冰箱中冷冻 6~8 小时,随后取出模具得到冰块。将冰块以画圈圈方式,对膝关节内侧局部按摩,使皮肤产生先冷,然后烧、刺痛,之后变麻的感觉,一般约需 5~10 分钟。
戴护膝:护膝可以减少肌腱负荷,减轻肿胀和炎症,为肌腱愈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适合急性疼痛期使用,症状缓解后患者应配合康复训练;
服药: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消炎止痛药。
按摩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肉)、腘绳肌(大腿后侧肌肉)、内收肌(大腿内侧肌肉)、髂胫束(大腿外侧肌筋膜)以及阔筋膜张肌(臀部前外侧肌肉)有助于缓解症状。
按摩放松大腿周围肌肉有助于释放肌肉张力。我们可以把关节周围的肌肉想象成不同方向的有弹力的绳子,肌肉紧张就会导致关节对位不良、受力不均,而按摩可以平息肌肉紧张,为之后的力量训练创造新环境。
患者可以寻求康复师或按摩师的帮助,也可以使用泡沫轴和筋膜球来自我放松:
牵拉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肉)、腘绳肌(大腿后侧肌肉)、内收肌(大腿内侧肌肉)、髂胫束(大腿外侧肌筋膜)以及阔筋膜张肌(臀部前外侧肌肉)有助于帮助恢复。
牵拉运动通过缓慢持续拉伸肌肉,增加肌肉的柔韧度,使肌肉的张力慢慢降低,让肌肉处于一种适宜的放松状态,改善髋膝关节活动度。
牵拉前热敷有助于增加牵拉效果,患者可以进行下列牵拉训练:
进行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肉)、腘绳肌(大腿后侧肌肉)、臀肌(臀部肌肉)、小腿三头肌(小腿后侧肌肉)等下肢力量训练有助于恢复。
加强股四头肌训练,尤其是股四头肌内侧头力量训练,有助于减少伸膝末端外翻应力,改善髌骨、大腿骨以及小腿骨的对位对线。
除此之外,加强下肢离心力量可以改善缓冲能力,有助于肌腱病的康复。患者可以在家进行以下训练,应注意的是,训练后患者应进行肌肉牵拉训练,并且冰敷患处:
当疼痛影响侧卧位(患侧腿在上时)睡觉时,患者可在两腿之间放一个枕头帮助缓解不适,枕头高度以保持患侧腿平行于床面为宜,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持髋膝关节处于中立位,避免牵扯到鹅足肌腱。
鹅足肌腱炎患者重返跑步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急性期(疼痛肿胀明显)过后再跑步,不能带痛跑步;
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加强下肢肌肉训练,肌肉是关节的保护者;
穿着专业跑鞋,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缓冲型或控制型跑鞋,如果存在扁平足可以使用矫形鞋垫;
跑步前要热身,包括动态牵拉和肌肉激活训练,提前告诉肌肉要在接下来的跑步运动中保护自己;
跑步后要冷身,包括冰敷患处、牵拉训练以及泡沫轴滚动放松训练;
执行渐进性跑步计划,这是重返跑步的关键:
渐进性跑步计划指的是「walk to run」,从走到跑,逐渐增加跑步时间和距离。康复初期可以先在跑步机上行走,逐渐快走,过渡到慢跑。
每隔一天可慢跑 15 分钟,每周增加 5 分钟,其后逐步增量。
当活动时间增加到可以无痛且舒适地慢跑 40 分钟后,即可增加长跑距离,每周可递增 10%。
以上跑步时间和距离的增加必须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进行,如果患者跑完第二天发现疼痛肿胀,说明目前还不适应这个阶段的强度,可以在休息几天后,再减量跑步,适应后再逐渐递增跑步时间和距离。
鹅足肌腱炎主要通过控制风险因素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