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麻痹性贝类食物中毒是由贝类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1],因这种食物中毒的特点是神经麻痹。
麻痹性贝类食物中毒被认为是对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贝类食物中毒之一,多发生于沿海地区,在我国浙江、福建等沿海省份时有发生。
麻痹性贝类食物中毒患者多表现为四肢麻木、头痛恶心、运动失调、呼吸短促、呕吐等症状。
早期表现为唇、舌、手指出现麻木感,进而出现指尖、脚趾麻木,随后麻木发展到手臂、腿部和颈部,病人四肢肌肉麻痹,站不稳,随意运动困难。同时还会伴有说话困难、流涎、头痛、口渴和呕吐等症状,最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危重病人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1,2]。
麻痹性贝类食物中毒的潜伏期短,当人体摄入含毒素的贝类食物后,毒素会迅速释放,仅数分钟至 20 分钟就会出现临床症状。
有报道显示,麻痹性贝类食物中毒患者最短潜伏期为 10 分钟,最长为 24 小时,平均潜伏期为 3 小时 [3]。
症状轻重和出现时间长短主要与所食用的贝类食物的毒化程度、食用者的个体敏感性、烹调食用方法有关。一般来说,儿童较成人更敏感;沿海居民较内地居民耐受性高;空腹或连菜汤一起食用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更高。
麻痹性贝类食物中毒是因为人类食用了携带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食物引起的。
贝体内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主要由海洋甲藻产生 [4],这些藻类本身能够产生的毒素含量极低,不会直接引起人类中毒。但当贝类食入有毒的藻类后,其所含有的有毒物质会进入贝体内,呈结合状态,当人类食用了携带毒素的贝类后,毒素可迅速从贝肉中释放出来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从而引起中毒事件的发生。
麻痹性贝类毒素具有毒性大、种类多、性质稳定的特点。
毒性大:麻痹性贝类毒素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能导致人体神经系统传输受阻,是目前危害最大、事故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海洋生物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毒性是眼镜蛇毒性的 80 倍,毒力与神经毒气沙林相同,对人的经口致死量为 0.5~1.0 mg [1]。
种类多:麻痹性贝类毒素由石房蛤毒素及其衍生物组成,中毒症状均以神经麻痹为主。主要有氨基甲酸酯类毒素、脱氨甲酰基类毒素、脱氧脱氨甲酰基类毒素、N - 磺酰 - 氨甲酰基类毒素四大类。其中毒性最高的是氨基甲酸酯类毒素,脱氨甲酰基类毒素次之 [5]。
性质稳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对酸、热稳定,一般的食品加工方法很难将其破坏。研究显示,麻痹性贝类毒素经 116℃ 加热仍可保存毒素的 50% [6]。
麻痹性贝类食物中毒在夏秋季沿海地区多见,高发季在 5~10 月份。
这段时间易发生赤潮(赤潮是指大量藻类繁殖使水产生微黄色或微红色的变色)[1],赤潮中含有大量的甲藻类生物,被贝类食用后导致带毒。且该段时间贝类也容易捕获。
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常由双壳贝类,如贻贝、蛤蛎、牡蛎和扇贝引起,他们以过滤的方式来进食,易导致毒素在其体内积聚。另外织纹螺(又称荔枝螺)也可导致麻痹性贝类毒素中毒。
一般通过以下方式诊断 [3]:
买回的贝类不宜马上食用,食用前需要将贝类清洗漂养,去除内脏。可将贝类放在清水中放养 1~3 周排出毒素。贝类食物的毒素一般蓄积在其内脏的特定部位,烹调前需将其彻底清洗,除去所有暗色部位肌肉,仅留下白色肌肉,可有效将贝肉内毒素达到安全限量 [6]。
食用时采取水煮捞肉去汤的方法,可使摄入的毒素降至最小。白灼贝类虽然能保持味道鲜美,但时间短,难以去除毒素。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麻痹性贝类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