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蜡样芽孢杆菌是什么?

蜡样芽胞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这一菌属在其发芽末期,可产生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肠毒素,包括腹泻毒素和呕吐毒素 [1]

蜡样芽孢杆菌不耐热,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为 28~35 ℃,10 ℃ 以下不能繁殖,在 100 ℃ 的环境下 20 分钟可被杀死,在 pH 为 5 以下的环境中,其生长繁殖明显受到抑制。但其产生的肠毒素耐热。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常见吗?

较为常见。

蜡样芽孢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泛,主要分布在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活环境以及各类食品中。由其产生的呕吐毒素是低分子耐热肠毒素,即使在 126 ℃ 的环境下加热 90 分钟也不失活,且对酸、碱、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均不敏感,常在米饭类食品中形成 [2]

由蜡样芽胞杆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频繁发生。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接连爆发了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挪威和芬兰把蜡样芽孢杆菌列为最容易检出的食源性致病菌 [3]

2015 年,中国四川曾发生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 120 人,是一次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4]

症状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后大概多久发病?

发病时间不一。

若摄入活菌(直接摄入活菌相比于摄入细菌毒素较为少见),发病时间约为食后 6~14 小时;但如果直接摄入细菌毒素(譬如,生活中常见的剩饭剩菜若保存不当会产生蜡样芽孢杆菌细菌毒素),1~5 小时即可发病,甚至可短到数十分钟 [5]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会有什么表现?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如果摄入蜡样芽孢杆菌呕吐型毒素,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等;

如果摄入腹泻性肠毒素,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和腹泻 [6]

个别患者有低烧(38 ℃)、轻度头痛等症状 [7]

病因

蜡样芽孢杆菌容易污染哪些食物?

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繁多,包括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蔬菜、米粉、米饭等。

食物受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机会很多,因此带菌率较高,据调查显示,肉及肉制品大约为 13~26%,米饭可高达 10%,豆腐约 4%,蔬菜约 1% [8]。为避免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食用前应加热煮透。

在我国,由于米饭、米粉等食物基质易于蜡样芽孢杆菌产生毒素,蜡样芽孢杆菌中毒的食品以米饭、米粉最为常见。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是?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以夏、秋季,尤其是 6~10 月为最常见 [9]

诊断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怎么诊断?

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具体判断标准如下:

  • 发病前进食可能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如肉类、米饭、米粉等,同时进餐者症状类似,未食用者不发病;
  • 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蜡样芽孢杆菌检验》(GB 4789.14-2014)进行,对患者剩余食物、粪便进行检测,若检出,即可确诊。
治疗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可以自愈吗?

多数可以,但如果症状较重,建议尽快就医。

因为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属于自限性疾病,多在 24 小时内自愈。

然而,也有因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而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 [9]。因此,如果症状较重,建议尽快去医院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应挂什么科?怎么治疗?

应挂急诊内科、感染科或消化内科。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轻症者,对症治疗可恢复正常;重症者需抗生素治疗,但应避免使用止泻药 [10]。一般来说,可能用以下药物治疗:

  • 抗菌药物: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可减少肠道内蜡样芽孢杆菌数量,适用于频繁腹泻的患者。
  • 甲氧氯普胺:可以缓解呕吐症状。
  • 山莨菪碱:可缓解腹痛、腹泻症状,减轻痛苦。

但具体治疗方案需要医生诊断确定,切忌盲目自行用药。

image

生活

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食物肉眼可以识别吗?

无法辨别。

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食物在表面上并无异常,且食品感观性状正常,因此难以用肉眼识别。在生活中应注意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且在食用前充分加热。

预防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怎么预防?

蜡样芽孢杆菌分布广泛,预防的关键是防止食物污染

在生活中,可注意以下几点:

  • 不进食腐败变质的剩饭、剩菜等;
  • 剩饭和其它熟食品只能在 10 ℃ 以下的环境中短时间储存,且使用前需彻底加热,一般应在 100 ℃ 及以上的温度下加热 20 分钟以上。
  • 凉拌菜可用淡盐水浸泡 30 分钟再清洗干净或用开水焯过,现做现吃。
参考资料
监制:田达玮,曹梦琪
[1] Dp A,  Sbs A,  Hmb C,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Bacillus cereus sensu lato isolates from milk for consumption; phylogenetic identity, potential for spoilage and disease - ScienceDirect[J]. Food Microbiology, 93.
[2] Arnesen L,  Fagerlund A,  Granum P E. From soil to gut: Bacillus cereus and its food poisoning toxins[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 2008, 32(4).
[3] Ehling-Schulz M,  Fricker M,  Scherer S. Bacillus cereu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an emetic type of food-borne illness.[J]. 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 2010, 48(7).
[4] 张文增, 刘祖阳, 兰真,等. 一起疑似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J]. 预防医学, 2017, 29(7):4.
[5] 刘芳, 罗臻, 黄静敏,等. 致病性蜡样芽胞杆菌的研究进展[J]. 检验检疫学刊, 2016,26(1):4.
[6] 周帼萍, 袁志明. 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污染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07(03):357-361.
[7] 丛爱林, 高群, 周森,等. 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引起食物中毒调查[J]. 职业与健康, 2001, 17(4):2.
[8] 孙长颢, 凌文华, 黄国伟, 等.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4:312.
[9] 何文英. 实用传染病学[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10] 周帼萍,梁天光,丁淑娟. 1986-2007年中国299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案例分析[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 21(5):5.
[11] 陆湘华, 崔昌, 王远萍,等.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研究进展[J]. 传染病信息, 2015(4):4.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