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蜡样芽胞杆菌属于芽孢杆菌属,这一菌属在其发芽末期,可产生引起人类食物中毒的肠毒素,包括腹泻毒素和呕吐毒素 [1]。
蜡样芽孢杆菌不耐热,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为 28~35 ℃,10 ℃ 以下不能繁殖,在 100 ℃ 的环境下 20 分钟可被杀死,在 pH 为 5 以下的环境中,其生长繁殖明显受到抑制。但其产生的肠毒素耐热。
较为常见。
蜡样芽孢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泛,主要分布在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活环境以及各类食品中。由其产生的呕吐毒素是低分子耐热肠毒素,即使在 126 ℃ 的环境下加热 90 分钟也不失活,且对酸、碱、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均不敏感,常在米饭类食品中形成 [2]。
由蜡样芽胞杆菌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频繁发生。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接连爆发了由蜡样芽孢杆菌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挪威和芬兰把蜡样芽孢杆菌列为最容易检出的食源性致病菌 [3];
2015 年,中国四川曾发生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达 120 人,是一次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4]。
发病时间不一。
若摄入活菌(直接摄入活菌相比于摄入细菌毒素较为少见),发病时间约为食后 6~14 小时;但如果直接摄入细菌毒素(譬如,生活中常见的剩饭剩菜若保存不当会产生蜡样芽孢杆菌细菌毒素),1~5 小时即可发病,甚至可短到数十分钟 [5]。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如果摄入蜡样芽孢杆菌呕吐型毒素,临床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等;
如果摄入腹泻性肠毒素,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和腹泻 [6];
个别患者有低烧(38 ℃)、轻度头痛等症状 [7]。
引起中毒的食品种类繁多,包括乳及乳制品、肉类制品、蔬菜、米粉、米饭等。
食物受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机会很多,因此带菌率较高,据调查显示,肉及肉制品大约为 13~26%,米饭可高达 10%,豆腐约 4%,蔬菜约 1% [8]。为避免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食用前应加热煮透。
在我国,由于米饭、米粉等食物基质易于蜡样芽孢杆菌产生毒素,蜡样芽孢杆菌中毒的食品以米饭、米粉最为常见。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以夏、秋季,尤其是 6~10 月为最常见 [9]。
诊断需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具体判断标准如下:
多数可以,但如果症状较重,建议尽快就医。
因为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属于自限性疾病,多在 24 小时内自愈。
然而,也有因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而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 [9]。因此,如果症状较重,建议尽快去医院治疗,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应挂急诊内科、感染科或消化内科。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轻症者,对症治疗可恢复正常;重症者需抗生素治疗,但应避免使用止泻药 [10]。一般来说,可能用以下药物治疗:
但具体治疗方案需要医生诊断确定,切忌盲目自行用药。
无法辨别。
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食物在表面上并无异常,且食品感观性状正常,因此难以用肉眼识别。在生活中应注意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且在食用前充分加热。
蜡样芽孢杆菌分布广泛,预防的关键是防止食物污染。
在生活中,可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