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致病性嗜盐菌」,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主要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1]。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因子主要其产生的肠毒素及耐热性溶血毒素,这两种毒素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且极易致病。
比较常见。
检测数据显示 ,我国 2011~2013 年期间由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爆发事件,原因前三位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毒素 [2]。
在日本,每年约 500~800 例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爆发事件,生鱼片和寿司分别占爆发事件责任食品的 26% 和 23% [3]。
在美国,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病例每年约 4500 起,其中 2800 例与生食牡蛎有关 [4]。
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但多为消化道症状。
进食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后,中毒症状的潜伏期为 2~40 小时,多为 14~20 小时。发病初期主要为腹部不适,尤其是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继之恶心、呕吐、腹泻,体温一般为 37.7~39.5℃;发病 5~6 小时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特点,粪便多为水样、血水样等症 [5,6]。
但是,根据最近的国内报道,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不一,可呈胃肠炎型(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菌痢型(发热、乏力、呕吐)、中毒性休克(高热、头痛并伴有呕吐症状)或少见的慢性肠炎性(腹痛、恶心)。
以动物性水产品为主,其次为腌渍产品。
动物性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主要的食源性水产品致病菌 [7]。其中,以墨鱼、带鱼、黄花鱼、虾、蟹、贝、海蜇最为多见,如墨鱼的带菌率达 93%。
其次为腌渍食品,如咸菜、腌制的畜禽类食品等。
可能有以下几个来源:
7~9 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男女老幼均可发病 [10]。
需前往正规医院,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并结合细菌学检验可作出诊断。
具体来说,主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检验几方面来确证,有以下几点诊断标准:
轻度可以,中重度需及时就医。
如果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引起的肠胃炎是轻度的,病程会呈现自限性,一般 3~5 天可自行好转;但是,如果症状较明显、严重(出现疑似脱水表现,譬如皮肤干燥,尿量减少,高热或黏液血便),需及时就医,并在医生诊断下用药。
急诊科或消化科。
针对不同症状,治疗方式如下:
但是,以上药物都需在医嘱下服用,切忌盲目、自行服用。
肉眼很难辨别,需结合专门的检验技术方可确定。
可以。
因为副溶血弧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30~37℃,因此高温煮沸,譬如,56℃ 加热 5 分钟,或 90℃ 加热 1 分钟,均可将其杀灭 [11]。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