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股直肌肌腱炎是一种以胯骨前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运动损伤。
这种运动损伤不太常见。股直肌位于大腿前侧,是除内收肌、髂腰肌以外导致髋关节前侧疼痛的肌肉肌腱病理之一。
症状表现为慢性胯骨前侧疼痛和不适,疼痛有时会向大腿内侧放射,随着运动而加剧,尤其在跳跃和冲刺跑后会加重,早晨有僵硬感。
急性股直肌钙化性肌腱炎(非常罕见)的病例中,临床表现包括剧烈疼痛、肿胀、压痛和功能丧失,影响上楼、踢腿等生活运动能力。
股直肌肌腱炎的病因是肌腱的过度使用和微损伤。一些体育运动中包含了过多的髋关节过伸伴膝关节屈曲动作(如踢球),或需要不断的股四头肌离心收缩(如跳跃落地缓冲),给股直肌近端的肌腱起点处施加了承受不了的负荷,肌腱从最初的反应发展到肌腱炎甚至肌腱退变。
损伤史(复发率约为 17%)、大腿肌肉相对力量差以及下肢灵活性差都是股直肌肌腱炎的潜在风险因素。
好发于运动员,常见的运动项目包括足球、橄榄球、短跑等,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都需要髋关节大范围活动和下肢肌肉反复离心收缩。
股直肌肌腱炎需要结合患者典型症状和体格检查,并且排除内收肌肌腱炎,髂腰肌肌腱炎,耻骨病变,髋关节关节内病理,可作出诊断。患者可以通过股直肌收缩抗阻试验和股直肌肌腱压痛试验初步判断,明确诊断需要医生判断。
股直肌收缩抗阻试验:患者平躺在治疗床上,患侧下肢做主动直抬腿动作,引发熟悉的胯骨前侧疼痛则表示股直肌收缩抗阻试验阳性。
股直肌肌腱压痛试验:患者屈髋屈膝坐在治疗床上,髂前上棘处(胯骨前最突出骨头所在位置)按压肌腱,如果引发患者熟悉的疼痛,则股直肌肌腱压痛试验阳性。
股直肌肌腱炎临床易误诊,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超声和 MRI 检查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肌腱病变的位置和程度,有助于制定治疗策略。
超声检查由于其无创、快速、可动态成像,不但是一种非常好的诊断方法,而且也可用于随访期间评估治疗效果。X 线检查在诊断股直肌肌腱病方面作用有限。
不可以自愈。
病情较轻的患者不加干预日常生活中也不会疼痛,但是一旦参与高强度运动,就又会出现疼痛的情况;
病情较重的患者,肌腱反复愈合失败,会增加近端股直肌肌腱钙化和撕脱的风险,而这种病变是不可逆的,需要手术治疗。
因此,股直肌肌腱炎患者应该在医生和康复师的指导下尽早进行康复治疗。
运动康复中心和医院康复科。
股直肌肌腱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注射治疗、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和注射治疗即可恢复,手术比较少见。
如果患者是高水平运动员,对髋关节的运动能力有较高要求,经过严格医学监控下进行 3~6 个月保守治疗失败,或已经发展为疼痛性钙化性肌腱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股直肌肌腱炎的注射治疗以封闭针为主,除此之外还有透明质酸、富血小板血浆(PRP)和间充质干细胞(MSC),其中 PRP 可以刺激肌腱愈合,已经逐步应用于临床。这种以生长因子或干细胞为基础的注射疗法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的保守疗法。
可以吃药。
口服和局部涂抹非甾体抗炎药都能有效缓解急性期疼痛,短期疗效好( 7~14 天内)。
但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非甾体抗炎药对治疗慢性肌腱病有效,并且长期服药会增加胃肠道、心血管和肾脏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股直肌肌腱炎治疗方案应该综合使用多种手段,包括药物,手法,训练,理疗等。
股直肌肌腱炎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休息或调整活动、手法治疗、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
股直肌肌腱炎的康复可划分为急性炎症期,功能重塑期,重返运动期。
急性炎症期:急性炎症期的目标是缓解疼痛,该阶段的特点是腹股沟处红肿热痛明显,难以耐受行走。
急性炎症期患者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当患者患处温度下降,肿胀减少,患者可以无痛完成走路、上下楼等日常活动时,可以进入这功能重塑期这一康复阶段。功能重塑期的目标是增加肌腱强度,让髋关节获得正常的活动范围,并且通过训练使患侧肌肉变强壮,逐渐重返基础运动。
功能重塑期患者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当患者可以无痛抗阻收缩股直肌,力量达到对侧 85% 以上,并且能完成慢跑、轻踢等动作,就可以进入重返运动期这一康复阶段。重返运动期的目标是可以正常训练和比赛,当下肢各项运动能力达到对侧 90% 以上,认为可以重返运动。
这个阶段应重点进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如跳箱训练),灵敏协调训练(如绳梯训练)。
患者可以使用泡沫轴来协助自己放松股直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