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腓骨肌腱位于踝关节后外侧,包括 2 条肌腱。腓骨肌是在踝部急性内翻扭伤时最先受力的肌肉,对于外踝稳定有重要意义。
腓骨肌腱脱位也称「弹响踝」,以踝关节后外侧疼痛伴弹响为主要表现。
腓骨肌腱脱位是指腓骨肌腱从外踝后方,向前滑脱,脱离了正常位置,由于腓骨肌腱失去了支撑点导致肌腱不能正常滑动,从而产生踝关节不稳、疼痛、弹响等一系列症状。
腓骨肌腱脱位是引起踝关节外侧疼痛的罕见原因,一旦发生漏诊或误诊,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表现。
腓骨肌腱脱位包括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 [1]:
分情况:
走路时,踝关节发出「咔哒」的弹响声或爆裂声是慢性腓骨肌腱脱位的常见症状,发生弹响时可伴有酸胀、疼痛、乏力的症状,有时可能无任何不适,仅有响声。
正常情况下,腓骨肌腱在骨纤维管道中随着踝关节的运动而滑动,在腓骨肌腱支持带的保护下,腓骨肌腱不会离开自己的轨道。当腓骨肌腱脱位或半脱位后,肌腱会滑出轨道,此时就会发出弹响声。因此腓骨肌腱脱位又称为「弹响踝」。
导致腓骨肌腱脱位的原因有 [1]:
先天因素:腓骨肌在外踝的骨性浅沟中活动,然而实际上有人并不存在腱沟,不同的人其腱沟深度也各不相同,外踝后腱沟浅或缺失是腓骨肌腱脱位的先天因素;
外部因素:外部运动因素是造成腓骨肌腱突出脱位最常见的损伤原因,当参加滑雪、足球等运动时,腓骨肌强烈收缩,导致支持带松弛、断裂进而导致腓骨肌腱突出脱位。
腓骨肌腱脱位通常发生于运动员或爱运动人群,常见于滑雪、篮球、滑冰、足球、橄榄球、体操、舞蹈等运动中 [1]。
腓骨肌腱脱位与最常见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扭伤的症状很类似,因此容易被漏诊,扭伤后仅仅认为患者是单纯的扭伤,没有及时干预,造成踝关节疼痛、不稳、反复脱位。
因此早期识别非常重要,患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初步自测,明确诊断还需要医师的进一步检查。
腓骨肌腱脱位的肿胀和压痛位于外踝后方,沿着肌腱感到疼痛和压痛很常见;而普通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肿胀和压痛位于外踝前下方;
腓骨肌腱脱位时,发生扭伤时感到脚踝弹响一声,有肌腱弹出来的感觉,伤后感觉外踝部有组织滑动。
需要。
踝关节 X 线、CT 和 MRI 等静态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诊断腓骨肌腱脱位,动态即时的超声波检查在诊断肌腱脱位,尤其是鞘内肌腱半脱位时效果更好。
踝关节扭伤后,如果走路、跑步或上下楼梯时踝关节弹响伴随疼痛、不适、无力,影响患者生活和训练,需要及时就医,防止转变为慢性复发性脱位,肌腱长期反复脱位,严重会导致腓骨肌腱磨损、撕裂。
不能。
腓骨肌腱脱位会引发支持带破裂,肌腱突破支持带后,在外踝表面形成假囊结构,如果不处理将导致肌腱不能正常滑移,反复脱位将会造成腓骨肌腱磨损、撕裂,造成患者踝关节外侧疼痛和不稳,无法参与训练。
因此,一旦确诊患者应该及时处理,不能通过单纯静养改善。
腓骨肌腱脱位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通过保守治疗后,容易复发脱位、持续疼痛、功能改善不佳,急性腓骨肌腱脱位的保守治疗成功率约为 40%~57% 。
因此对于年轻人、需要快速重返伤前运动水平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以及复发性腓骨肌腱脱位患者来说,建议手术治疗[1],术后通过康复训练能够重获运动功能。
腓骨肌腱脱位刚受伤后治疗目标是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预防进一步损伤,如果有踝关节外侧弹响症状,应怀疑腓骨肌腱脱位,请及时就医。刚受伤后患者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受伤后停止活动,患肢不要负重站立或行走,防止损伤进一步恶化;
受伤后立刻对疼痛部位进行加压冰敷,冰可以减轻肌肉拉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在受伤后的两到三天,只要感到疼痛就继续冰敷。
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冰袋(塑料袋)置于患处,在冰和皮肤之间放一块薄布,防止冻伤造成皮肤损伤。每次冰敷 15~20 分钟,每 2 小时冰敷一次,每天冰敷 4~5 次;
使用弹性绷带围绕患处,通过压迫减少出血,24 小时后可拆绷带;包扎不要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如果感到脚趾疼痛肿胀不适,应立即拆除并重新包扎;
在患侧大腿下方放 1~2 个枕头,将下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
保守治疗通常需要石膏或支具固定 6 周 [2],固定期间患肢禁止负重。同时,患者需要进行髋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预防因制动导致的「废用综合征」。
拆除固定材料后,患者应根据愈合情况逐渐进行负重训练,通过更为积极的康复训练使踝关节重新获得活动度和稳定性。
拆除石膏前患肢禁止负重,这个阶段以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训练为主,防止功能退化,患者可以双拐不负重行走,老年人或损伤严重的患者可以使用轮椅。可以进行的训练包括:
拆除石膏后,患肢允许负重,患者可以开始负重训练,从双拐负重行走,逐渐过渡到单拐负重行走,再到可以完全负重后脱拐正常行走。
踝关节长时间固定会导致活动度和肌力丢失,因此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可以进行的训练包括:
术后需要踝关节固定一段时间以促进组织愈合,具体固定时间因手术方式选择、损伤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一般需要穿戴步行靴固定 2~6 周,并且术后前 2 周不负重,2 周后逐渐开始负重,拄拐行走,术后前 4 周不做踝关节抗阻外翻动作,术后 3 个月时可以弃拐完全负重行走 [3] 。
术后当天或 1 天后,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即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贯穿术后整个阶段,是重返运动的必经之路。
具体恢复时间因手术方式选择、损伤严重程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手术治疗配合术后康复对治疗腓骨脱位效果良好,研究显示,SPR 止点重建术治疗后,完全恢复运动平均需要 3 个月 [4]。
术后前 2 周为康复早期,这个阶段患肢不负重,但身体其他部位不能完全休息,否则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康复早期以减轻肿胀疼痛为主,患者可以将下肢抬高,冰敷患处,可以进行的训练包括:
术后第 3~6 周为康复中期,这个阶段允许负重,患者可以开始踝关节主动屈伸训练,术后 4 周开始踝关节内外翻训练,逐渐从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拄拐行走,可以增加的训练包括(早期的康复训练继续执行):
术后第 7 周为康复后期,这个阶段患者逐渐开始负重位的下肢力量训练,增加踝关节、大腿以及臀部肌力,根据个人情况从双拐走路过渡为单拐走路,术后 12 周可以安全脱拐正常行走,可以进行的训练包括:
治疗腓骨肌腱脱位期间需要限制负重,腋拐是帮助患者行走的必备工具,随着康复进程推进,康复训练从「双拐不负重 - 双拐部分负重 - 单拐部分负重 - 弃拐」循序渐进,正确地使用腋拐行走有助于减少步态异常和其他部位损伤。以下为步行功能训练:
步行靴是一种医用器械,用于踝关节损伤或术后,可以帮助保持足踝稳定、促进愈合。患者使用期间应注意以下事项:
刚受伤前 3 天内不要按摩,不要热疗(包括:热水澡、热敷、烤灯、热磁等),不要使用有热性作用的膏药,防止炎症扩散,肿胀增加,延缓愈合;
正确调整腋拐高度,如果高度调整不当或使用方法不当,会导致腋托压迫神经使其受损。患者站立位,双上肢放松置于体侧,肘关节屈曲 20~25 度,在此体位调节腋拐的腋托和把手高度。高度调整方法如下:
保守治疗的患者应注意石膏护理,防止石膏污染。石膏不能沾水,洗澡时可以使用防水塑料薄膜覆盖密封,将石膏尽量远离淋浴区域,如果有水进入,迅速用吹风机冷风吹干;
运动员重返训练时建议继续使用踝关节护具或进行保护性贴扎,并且将踝关节稳定性训练加入日常训练。
加强脚踝稳定性,预防踝关节扭伤。踝关节不稳(反复扭脚肿胀)患者需要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
以下列举了可以居家操作的稳定性训练,不稳面可以使用家里的枕头或抱枕,也可以使用专业的康复训练器材,如:平衡垫、BOSU 球:
训练前做好充分热身,除了跑步、自行车这些传统的心肺准备练习活动,还应该包括动态牵拉、肌肉激活以及专项相关的动作准备,这里介绍一些加强踝关节稳定性的准备活动:
训练后做好充分放松,减轻疲劳堆积,预防因动作变形、不协调导致的扭伤:
运动时进行保护性贴扎或佩戴踝关节护具,护具能有效降低踝关节扭伤风险,尤其是有扭伤史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