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肘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尺骨和桡骨上端构成的复关节。肘关节脱位指的是由外伤引起的肘关节错位,同时伴有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软组织的损伤。
研究表明,单纯肘关节脱位很常见,发生率占全身主要关节脱位总数的一半 [1],大多可以通过手法复位。
根据肘关节的脱位方向,可以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侧方脱位。
前脱位:不太常见。当肘关节受到后方的剧烈撞击,并且前臂没有伸直,肘关节内部的骨性结构会发生直接碰撞,冲击力传导到肘关节产生前脱位及侧副韧带损伤。
后脱位:是肘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类型 [2]。大多是因为跌倒时手臂半伸直,手掌撑地,会导致尺骨和桡骨向后脱位。
侧方脱位:由于前臂过度旋转,外力传导到肘部的瞬间转变为外翻应力,导致肘关节错位,形成侧方脱位。
肘部疼痛,肿胀。尤其是在有骨折的时候,会有剧烈的疼痛。肘关节术后有疼痛现象是正常的。但需要区分疼痛是手术引起的还是神经刺激性的疼痛。因为肘关节脱位对肘内侧的创伤刺激或不稳定都会对尺神经产生干扰,所以必须注意及时检测。
肘关节畸形。如果肘关节发生向后或向侧面的脱位,在外观上能看到有向后或向侧面突起,
活动障碍。肘关节术后由于合并有软组织的创伤,术后两周内会出现组织水肿和关节肿胀,这就导致肘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伸直受限。
常见。在正确的治疗以及及时、合理、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术后功能障碍的出现。常见的功能障碍有:
肘关节僵硬
关节僵硬是肘关节脱位术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一旦发生肘关节僵硬,会导致严重的生活能力受限,包括洗漱、进食、整理、清洁等日常生活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后果比较严重。
骨化性肌炎
骨化性肌炎合并肘关节僵硬是肘关节骨折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 15%~20%。肘部的创伤过后,骨化性肌炎就极易被诱发出来,患者感觉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疼痛程度还会逐渐减小。
异位骨化的病程一般在 3 个月左右,当异位骨化成熟后,肢体的红肿热痛逐渐消失,会遗留下患肢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比如不能弯曲、严重无力等。如果您在术后的休息时也出现肘部长时间的红肿、发热以及疼痛,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复诊,以排除可能存在的不良因素。
跌倒时手掌撑地,同时手臂有外翻和后外侧旋转的轴向暴力,传导的外力在到达肘部导致肘关节错位。
撞击。手臂弯曲时从后面受到直接的暴力撞击容易导致前脱位,如打击伤,车祸等 [3]。
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人群多于女性,老人和儿童比较少见 [4]。
没有关系。
习惯性脱臼主要有先天性和外伤性两种原因。
先天性习惯脱臼是因为肘关节周围的组织比较松弛,造成关节不稳定。
外伤性习惯脱臼是在有一次外伤导致的肘关节脱臼后,关节周围组织损伤,在损伤没有恢复的时候,又重复有外伤造成多次脱臼,比如运动员经常进行投掷动作,就会造成外伤性习惯脱臼。
儿童因为肱骨头和周围的韧带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也容易出现肘关节脱臼,需要平时注意不要拖拽小孩的手臂。
肘关节僵直:患肢长时间不动,静脉、淋巴等回流不畅,关节囊和周围的肌肉容易水肿、纤维化以及挛缩,导致肘关节僵直,产生功能障碍。
术后骨化性肌炎:目前术后骨化性肌炎的确切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有可能是外伤或者手术过程中骨髓中的骨祖细胞进入了肌组织,也可能与患者的特异体质有关等等,都有可能导致术后骨化性肌炎。
尺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会导致手部感觉功能异常,小拇指和无名指肌肉力量减退,日常生活中的精细活动较难完成。
观察肘关节,肘关节如果出现了畸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可能就是肘关节发生了脱位。请立即到医院就诊,进行下一步的诊断。
肘关节脱位后应该到骨伤科就诊,若经诊断出现了肘关节脱位术后功能障碍应到所在地医院里的康复科就诊治疗。
复杂的肘关节脱位需要做手术。
肘关节脱位一般分为两种,简单的和复杂的。简单的肘关节脱位,就是单纯的没有伴随骨折的肘关节脱位,这种情况一般不需要做手术,进行复位就行。
复杂的肘关节脱位,是在韧带、关节囊损伤基础上出现主要稳定结构的骨折,肘关节很不稳定,手术便是实现解剖结构重建、恢复其稳定性的主要手段,最终还是以医生的建议为主。
肘关节脱位术后的首要康复目标是,保护韧带的同时尽量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保持肘关节稳定性,最终恢复功能。
注意,增加关节活动范围不应以牺牲关节稳定性为代价,两者都要恢复。但也不要盲目追求角度,还是要以自身情况而定。
若进行以上操作时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可以,需要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
对于刚做完肘关节脱位术后的情况,物理治疗常采用一些刺激肘部肌群,同时会减缓手术部位愈合的水肿的治疗手段,例如:
神经肌肉刺激:强化肌肉、神经肌肉再教育、消肿;
经皮神经电刺激 (TENS) :控制疼痛;
气压治疗:控制疼痛、消肿。
骨折恢复中后期,疼痛问题解决之后,可以进行蜡饼法治疗、音频电疗法,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疤痕,松解粘连,可以预防手腕僵硬。如果肘关节僵硬已经发生,则寻求康复师帮助。
具体使用时长和参数根据个体和恢复情况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调节。
需要。
患者刚做完手术后一般要辅以夹板固定并悬吊制动。夹板固定制动有助于减轻水肿和保护重建的韧带功能。
通常手术后夹板固定 7~10 天,更换为可塑性的可拆卸热塑材料托固定或定制的通用肘关节可调节支具,以便于保护修复结构的同时早期进行活动度训练。以上这些支具固定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一般术后 6 周内可间断使用保护性支具,待医师评估确认并经 X 线片证实骨折处、关节、韧带、修复的组织愈合良好,就不再继续使用支具固定(通常为术后 6~10 周),切不可自行决定。
并且在支具佩戴期间,患者还应该在专业指导下每日拆除支具进行训练,进行保护下运动、卫生清理及轻柔功能活动 3~4 次。
但若在康复后期患者存在明显的活动受限,可以佩戴支具来扩大最终活动范围;若是在康复后期同时存在屈曲和伸展受限,那么患者需要佩戴 2 种支具,一般夜间持续佩戴伸展型支具,日间间断佩戴屈曲型支具,间隔时间 30 分钟。
持续的被动、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是重获关节活动范围的关键。即使这样,也会遇到每天都在进行关节活动训练,但是关节活动范围不增加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在康复中后期发生。这时候可以尝试的措施有:
早期术后管理主要集中在预防和减轻水肿、疼痛管理、修复保护。主要内容是保护性制动、减轻水肿、缓解疼痛、抑制瘢痕形成、防止关节挛缩。
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瘢痕按摩:拆线后可用可可油或维生素 E 软膏对瘢痕进行每日 2~3 次的涂抹;
间歇握拳的动作;
抓球训练;
捏橡皮泥训练;
卧位下肘关节主动主力下轻柔屈伸练习;
卧位或坐位下肘关节辅助主动下轻柔主动旋前、旋后运动;
腕关节主动活动或者助力下主动活动度训练;
肌腱滑动练习;
肩关节可以在佩戴保护性支具下行主动活动度训练。
通常情况下,患者需佩戴定制的长臂矫形器或可调节支具以加强肘关节稳定性,固定的位置视骨折类型而言,可进行不同程度的屈曲和前臂旋转。一般而言,肘关节在屈曲 90° 时是最稳定的。
此外,必须要注意的是要在骨性隆起(肱骨内外侧髁、鹰嘴及尺骨茎突)处放置柔软的衬垫来避免过度压迫及保护皮肤,避免隆起处皮肤受压刺激及损伤。
可以做的康复训练有:
肘关节主动屈伸训练;
肘关节自我活动度训练;
主动辅助肘关节屈伸运动;
瑞士球辅助肘关节主动伸展练习;
手杖辅助下的肘关节伸展练习(为了保持正确的姿势,可以在臂后垫一块毛巾做为支撑);
旋后位弹力治疗带牵伸改善关节旋转功能;
捏橡皮泥训练
腕部轻量抗阻训练
瘢痕按摩
佩戴弹性压力袖套
每次训练后也需要进行冰敷 10 分钟,以控制炎症反应。
可以做的康复训练有:
肱二头肌抗阻训练;
肱三头肌后伸或过头伸展训练;
借助弹力带或哑铃做前臂旋后 / 旋前训练;
肘关节本体感觉训练 A;
推 / 拉训练(包括墙、台面、地面、波速平衡板,过度进阶)
提举箱子训练;
增强式训练 —— 蹦床投掷训练(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体操训练)
功能性 / 工作模拟训练;
骨折之后初期(0~2 周)不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因为卧床休息会导致一系列的功能减退,卧床期间,肌肉是会有所流失的,所以需要适当进行运动。
一般来讲,术后前几日会比较痛,这期间需要卧床休息,但是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慢走,功率自行车等活动都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一段时间之后,需要在保护受伤部位的同时,尽量自主活动,这样有助于更快的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
肘关节脱位术后功能障碍可以进行慢走、功率自行车,仰卧起坐、蹲起等非竞技性体力活动。同时,需要注意肩关节、腕关节周围的力量训练,以维持关节的正常功能。
在骨折完全愈合之前,避免下列动作:
举重和上肢负重。如:健身房推举杠铃等训练。
用手或肘部支撑自己。如:平板支撑等训练。
快速、突然的上肢动作。如:快速拿茶杯等动作。
在饮食方面,恢复期间需要适当补充蛋白质,包括肉类、鸡蛋和牛奶。注意增加蔬菜和水的摄入,吃一些水果。
可以。
由于肘关节脱位主要是由外部暴力造成,且发生人群多见于青少年群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是运动前,应做好准备活动,以防止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而导致的运动受伤。
在运动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例如佩戴护膝护腕。
平时锻炼肘关节处的肌肉,通过强健肌肉力量,保护关节骨骼,来减少发生肘关节脱位的几率。
可以。
术后一定要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避免因为长期制动而发生关节僵硬,活动度下降,肌肉挛缩等现象进而出现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