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白果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干燥成熟种子,别名银杏果、平仲果和灵眼等。 2002 年白果被国家原卫生部认证为药食同源物品,即食物就是药物,两者之间没有明确分界线 [1,2]。
白果中毒后主要有以下临床症状 [3]。
清洗白果后会感觉手痒与白果皮或者白果仁中含有的有机酸有关,其主要成分为银杏酸类化合物会对皮肤产生刺激性反应。
白果酸在新鲜的白果皮中含量很高,在果皮被剥离或接触的过程中,或在腐烂的状态下,白果酸随着汁水被释放出来,人体接触汁水后可能在手掌、面部、四肢、躯干等处出现皮炎,表现为红斑、瘙痒、肿胀、灼热、灼痛等症状。
手掌皮炎一般因直接接触果皮果仁所致,如果不注意洗手,手掌残留粘附的致敏性物质可能会被携带到身体其他部位而致病 [4,5]。
一般来说,白果中毒大都发生在入秋后白果成熟的季节。
白果中毒是指食用白果过量或者生吃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尤其儿童的耐受性差,较成人更易中毒。
研究表明白果中毒性成份有氰类化合物、吡哆醇类化合物、银杏酸类化合物和白果致敏蛋白,主要存在于银杏叶、果和外种皮中 [6,7]。
氰类化合物
氰化物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之后,其中的氧基与血红素A结合导致体内缺氧,引起急性中毒。
4' - O - 甲基吡哆醇(MPN)
4' - O - 甲基吡哆醇被认为是导致急性白果中毒的主要毒性物质。
4' - O - 甲基吡哆醇具有和维生素 B6 类似结构特点,因此与维生素 B6 有拮抗作用,因影响维生素 B6 在体内的代谢,导致机体出现缺乏维生素 B6 的症状,还会影响 γ- 氨基丁酸合成,破坏体内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包括抽搐惊厥、昏迷等症状甚至死亡。
银杏酸类化合物
白果中的酸类物质,主要是银杏酸类成分,是一类水杨酸结构的衍生物。白果几乎整个果实中都有。
研究表明银杏酸类化合物可致过敏、胚胎毒性、引起肝损伤、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等。
白果致敏蛋白
白果蛋白,作为白果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属于优质蛋,但是白果蛋白也具有一定的致敏性,是白果中又一毒性物质。
轻微白果中毒可以自愈。
如果白果中毒程度比较轻,例如只出现了轻微的消化道症状,及时催吐后,一般 1~2 天后即可自愈;但是症状较重或自身抵抗力较差的患者则很难自愈,需要通过专业治疗 [8]。
临床治疗白果中毒患者时,对于轻度中毒患者,多用催吐、导泻,补液加速药物排泄等方法。
中、重度中毒患者需进行洗胃,并根据情况给予地塞米松、盐酸纳洛丽静脉滴注 3~5 天,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同时,适当补充能量合剂与维生素等进行综合治疗。四肢抽摇者予吸氧,必要时给予安定治疗 [9,10]。
急性白果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应立即催吐后送医院或直接送医院救治,尽早到医院催吐,洗胃、保持呼吸通畅和及时控制抽搐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10,11]。
白果不能生吃,吃之前需要去毒。白果的有毒成分易溶于水,加热后毒性会减低,所以加热浸泡后食用更安全。处理方法如下:
不建议吃。
白果虽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但是孕妇过量食用容易引起腹泻,白果中有毒物质也会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所以不建议孕妇食用。
预防白果中毒,切忌不要过量食用或者生食,婴幼儿勿食。
白果的有毒成分易溶于水,加热后毒性减轻,所以食用前可以清水浸泡,再加热煮熟。如发现中毒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