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第五跖骨底于足部外侧中部,患者可以从足小趾向足跟的方向触摸,在足外侧面中段会有一个明显的骨性突起,即第五跖骨底。
第五跖骨骨折常发生于踝关节扭伤后,以中足疼痛、肿胀、影响行走为主要表现,常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外踝撕脱骨折伴随出现。
最常见症状是受伤后患足中部出现疼痛、肿胀,负重行走时疼痛加重。若骨折移位明显,可以看到局部畸形,足中部可触及压痛,有瘀青瘀紫的皮肤表象。
延迟愈合、不愈合和复发骨折是第五跖骨底骨折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1] ,术后手术部位肌腱粘连导致的关节活动受限、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是常见的后遗症。
急性第五跖骨底骨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中踝关节内翻位受到暴力牵拉,如落地时不慎扭脚或运动中突然急速变向,其他原因如砸伤、车祸等。
慢性第五跖骨底骨折(应力性骨折)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长年累月的负荷施加于跖骨导致慢性损伤,如舞蹈演员长期进行踮脚起跳的动作训练。
好发于篮球运动员、体操运动员和舞蹈演员。
医院的骨科、运动医学科、康复医学科;运动医学诊所,运动康复中心。
受伤后,第五跖骨底处疼痛、压痛,患者不能负重走路时,应怀疑第五跖骨底骨折,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由于第五跖骨底骨折和普通扭伤症状相似,常被误诊为扭伤,因此延误治疗。区分二者的最好方法是进行影像学检查。
发生踝关节扭伤事件后,符合渥太华脚踝原则的患者怀疑发生了骨折,需要进行脚踝 X 线检查明确有无骨折。
渥太华脚踝原则包括:
应注意的是,不建议患者自行套用,以免发生漏诊。
需要。
X 线是诊断第五跖骨底骨折的最简单方式,符合渥太华脚踝原则的患者需要通过 X 线判断有无骨折。应力性骨折早期,普通 X 线片常不能观察到骨折线,需在首次出现症状后 10~14 天复查。
第五跖骨底骨折的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患者损伤程度、损伤部位以及需求期望进行选择。
对于无移位和移位小于 2 mm 的 1 区骨折,常通过保守治疗即可痊愈,因为这个部位具有非常好的愈合潜力;对于移位 > 2 mm 或存在旋转或涉及关节面 > 30% 的骨折适合手术治疗 [2];
2 区和 3 区骨折的治疗必须要考虑到患者的需求和期望,对于足踝功能需求较低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对于足踝功能需求较高的患者(如:运动员和年轻人)适合手术治疗 [3],手术治疗可缩短骨折愈合和重返运动时间,同时降低不愈合和再骨折的风险。
刚受伤后治疗目标是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预防进一步损伤,如果第五跖骨基底部压痛、不能负重行走时请及时就医。刚受伤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
受伤后停止活动,患肢不要负重站立或行走,防止损伤进一步恶化。
受伤后立刻对疼痛部位进行加压冰敷,冰可以减轻肌肉拉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冰袋(塑料袋)置于患处,在冰和皮肤之间放一块薄布,防止冻伤造成皮肤损伤。每次冰敷 15~20 分钟,每 2 小时冰敷一次,每天冰敷 4~5 次;在受伤后的两到三天,如果感到疼痛也可以用冰水泡脚。
使用弹性绷带围绕患处,通过压迫减少出血,24 小时后可拆绷带。包扎不要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如果感到脚趾疼痛肿胀不适,应立即拆除并重新包扎。
在患侧小腿下方放 1~2 个枕头,将下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
需要。
患者刚受伤还未确诊时需要卧床休息,防止损伤扩大,并尽快就医。
保守治疗的患者需要固定足踝部 6~8 周 [4],这期间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拄拐行走。但应该注意的是,除了受伤部位以外,患侧髋膝关节、健侧下肢应保持活动。
手术治疗的患者,刚进行完手术后的前几天由于肿胀疼痛明显,需要适当卧床休息,在身体状况允许后,在医师或康复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康复训练。
腋拐是帮助患者行走的必备工具,随着康复进程推进,患者训练应从「双拐不负重 - 双拐部分负重 - 单拐部分负重 - 弃拐」循序渐进,正确地使用腋拐行走有助于减少步态异常和其他部位损伤。以下为拄拐步行功能训练:
可以。
低强度脉冲超声 ( 0.1~0.5 W/cm2) 理疗可刺激骨折愈合,加速修复过程,减少治疗时间,能降低骨折的不愈合风险 [5] ;
冲击波理疗对于骨不连或骨折延迟愈合有较好效果 [6] ,冲击波可激活生长因子、促进微血管形成达到治疗较果。
保守治疗通常需要固定 6~8 周来让骨骼生长愈合,固定方法可以选择短腿石膏、步行靴、绷带等,对于无移位的 1 区骨折可以不用石膏固定,使用绷带贴扎防止足内翻即可,穿着石膏托或步行靴练习负重和走路,一般 3~4 周后可痊愈 [7] 。
固定期间患肢禁止负重,髋膝关节应进行康复训练,预防因制动导致的「废用综合征」,拆除固定后,患者可根据愈合情况逐渐负重,通过更为积极的康复训练使足踝重新获得活动度和稳定性。
拆除石膏前患肢禁止负重,这个阶段以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训练为主,如果患者是运动员,上肢、腰腹以及健侧下肢应保持训练,防止体能下降。
患者可以双拐不负重行走,老年人或损伤严重的患者可以使用轮椅。可以进行的训练包括:
拆除石膏后患肢允许负重,患者可以开始负重训练,可以从双拐负重行走,逐渐过渡到单拐负重行走。可以完全负重后,患者可以脱拐正常行走。
需注意的是,足踝关节长时间固定会导致活动度和肌力丢失,因此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来改善,可以进行的训练包括: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如果采取保守治疗后发生骨不连,则需要寻找导致骨不连的因素,包括全身营养状况,有无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治疗上可以选择局部注射生长因子,局部冲击波理疗等方法。
必要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清理嵌插在骨折断端的软组织,采取骨折断端新鲜化或植骨治疗。如果在采取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后发生骨不连,则需要仔细评估是否由感染因素导致。如果属于感染性骨不连,则需要手术清除坏死的骨组织,植入抗生素骨水泥,等感染控制后再次进行植骨及内固定手术。如果属于非感染性骨不连,则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必要时再行二次手术治疗。
术后患者需要踝关节固定一段时间,以促进骨折愈合,具体固定时间因手术方式选择、损伤严重程度不同而不同,请遵医嘱执行。
一般术后前 2 周不负重,之后可穿戴步行靴渐近性负重 4~6 周,术后 8~12 周牢固愈合后,可以脱拐正常行走 [4] 。
术后当天或 1 天后,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即可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贯穿术后整个阶段,是重返运动的必经之路。
术后前 2 周为康复早期,这个阶段患肢不负重,但身体其他部位不能完全休息,否则会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康复早期以减轻肿胀疼痛为主,患者应将下肢抬高,冰敷患处,可以进行的训练包括:
术后第 3~7 周为康复中期,这个阶段允许负重,可以开始负重训练,改善踝关节活动度,可以增加的训练包括(早期的康复训练继续执行):
术后第 8 周以后为康复后期,这个阶段患者逐渐开始负重位的下肢力量训练,增加踝关节、大腿以及臀部肌力,根据个人情况从双拐走路过渡为单拐走路,术后 12 周可以安全脱拐正常行走,可以进行的训练包括:
患者站立位,双上肢放松置于体侧,肘关节屈曲 20~25 度,在此体位调节腋拐的腋托和把手高度。高度调整方法如下:
加强脚踝稳定性,预防踝关节扭伤,以下列举了可以居家操作的稳定性训练,不稳面可以使用家里的枕头或抱枕,也可以使用专业的康复训练器材,如:平衡垫、BOSU 球等:
训练前做好充分热身,除了跑步、自行车这些传统的心肺准备练习外,还应该包括动态牵拉、肌肉激活以及专项相关的动作准备,这里介绍一些加强踝关节稳定性的准备活动:
训练后做好充分放松,减轻疲劳堆积,预防因动作变形、不协调导致的扭伤:
运动时进行保护性贴扎或佩戴踝关节护具,尤其是有扭伤史的患者;
修改合适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可采用交叉训练,避免长时间对某一部位施加过多负荷导致应力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