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肌肉拉伤
就诊科室:骨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小腿肌肉拉伤部位在哪?

小腿肌肉可以分成后侧肌群、外侧肌群和前侧肌群。

小腿前群肌肉主要和背屈踝关节(勾脚)有关,小腿后群肌肉主要是和跖屈踝关节(绷脚尖)和弯曲膝关节有关,小腿外群肌肉主要是和外翻踝关节有关。

拉伤大多情况发生在小腿后侧肌群(小腿后上方肌肉隆起处),以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跖肌腱断裂多见,腓肠肌内侧头最多见。

症状

小腿肌肉拉伤有哪些表现?

小腿肌肉拉伤一般发生在运动中,肌肉强烈的主动收缩或者过度的被动拉长让肌肉超出生理长度,肌纤维损伤或者肌肉部分撕裂甚至全部撕裂。

拉伤局部剧烈疼痛,可即刻表现出肿胀、淤血、皮温升高、肌肉紧张或痉挛等。肌纤维部分撕裂时伤处可摸到凹陷,肌纤维完全断裂时两端会出现「球状」凸起。

网球腿是什么?

网球腿多见于网球运动中的跖肌(位于膝关节后)断裂,通常伴随内侧腓肠肌远端肌肉与腱纤维交界区的部分撕裂,在跳高、跑步等运动项目中也经常见到。

临床中发现,跖肌拉伤和腓肠肌内侧头拉伤的症状表现类似,统称为网球腿。

例如,在网球运动中「跳高接球」这个动作会在膝关节伸直的同时做出蹬地的动作,或者在膝关节伸直时突然内翻或者外翻踝关节,这就让已经充分收缩的小腿肌肉额外附加一个很大的收缩力,最终超过负荷极限,导致拉伤撕裂肌肉。

病因

小腿肌肉拉伤的原因是什么?

小腿肌肉拉伤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

  • 内因:小腿肌肉弹性差、肌肉紧张有硬条索、肌肉过度疲劳、身体营养不良、过度肥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都是小腿肌肉拉伤的内在危险因素。
  • 外因:天气寒冷、情绪紧张、活动前热身不充分、运动时强度过大、发力动作不正确、直接暴力拉扯等。

运动之后的小腿酸痛是拉伤吗?

不是。

肌肉拉伤是在运动中或者运动后即刻出现肿胀、淤血、皮温升高、肌肉紧张或痉挛等表现,拉伤局部肌肉有明显的痛感,肌纤维撕裂处可摸到凹陷。

运动后小腿肌肉酸痛又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不同于肌肉拉伤的疼痛,安静时局部无痛感,在按压局部、牵拉和收缩肌肉时酸痛感增加,一般在运动后一天内出现,三至七天可自行缓解。

表现为肌肉僵硬,肌肉收缩力减小,关节运动范围减小等。要想避免运动后产生小腿酸痛,在运动后要充分放松小腿肌肉,比如牵拉、按摩等;也要避免一次性运动量过大,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还要调整好运动时的呼吸节奏。

诊断

小腿肌肉拉伤该如何诊断?

  1. 体征。外观上可见到拉伤局部肿胀、皮下有淤血,皮温升高,有的患者走路时会出现跛行。触之疼痛,勾脚和绷脚尖局部疼痛加重,严重断裂者肌肉局部能摸到凹陷,陈旧性伤能摸到僵硬的疤痕硬条索。
  2. 病史。有运动外伤史,在运动中加速变动方向时突然感到小腿肌肉局部有疼痛,或者有直接暴力拉伤。
  3. 辅助检查。可以借助辅助检查,例如超声 、磁共振成像(MRI)判断肌肉拉伤的严重程度。

小腿肌肉拉伤和小腿抽筋该如何鉴别?

小腿肌肉拉伤和小腿抽筋容易被混淆,均可表现为小腿肌肉局部剧烈疼痛不适。

小腿抽筋表现为腿部肌肉突然间强直收缩,可持续数秒,疼痛剧烈,在抽筋时局部能摸到硬块,肌肉牵拉后症状能缓解。通常在体内电解质流失过多、低钙血症、寒冷刺激等身体情况变化时容易诱发。

小腿肌肉拉伤局部可立即看见皮下肿胀淤血,皮温升高,在断裂处能摸到凹陷或者僵硬的疤痕硬条索,牵拉肌肉会加重疼痛。

小腿肌肉拉伤和小腿骨折如何区分?

小腿肌肉拉伤和小腿骨折都会看见皮下肿胀淤血,皮温升高,触之疼痛。

小腿骨折是骨头的完整性和延续性破坏,多见于小腿中下 1/3 处,约占长骨骨折的 10%,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骨折。胫、腓骨双骨折最常见,其次是胫骨骨折。但骨折疼痛往往更加剧烈,严重可出现骨折端移位畸形,通过 X 线辅助检查能看见骨折线。

小腿肌肉拉伤一般发生一次肌肉强烈的主动收缩或者过度的被动拉长动作中,在局部断裂处能摸到凹陷或者僵硬的疤痕硬条索,牵拉肌肉会加重疼痛,通过 X 线辅助检查没有骨折线。

治疗

小腿肌肉拉伤后该怎么办?

在临床上,除非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肌腹发生大的肌肉断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跖肌断裂和细小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恢复。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自行康复,在拉伤的急性期需要做到一些几点:

  1. 冰敷。拉伤后 48 小时内需冰敷,选用装有冰水混合物的冰袋,或者专用医用冰袋敷于小腿肿胀部位,可以用弹力绷带包扎固定住,每次 15~20 分钟,1~2 小时冰敷一次。

  2. 加压包扎。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注意包扎的方向是从脚开始,向小腿的方向加压缠绕。

  3. 抬高患肢。抬高患肢高于心脏促进血液回心,减少下肢肿胀。

  4. 恢复期处理。48 小时后可以选用热敷,加快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也可以选用康复理疗等方法来消炎止疼。在恢复后期要循序渐进开始锻炼小腿,促进恢复。

小腿肌肉拉伤后怎么缓解疼痛?

建议对局部进行消炎消肿,推荐以下方法:

  1. 外抹、外贴药膏。如扶他林、青鹏软膏等,能局部消炎缓解疼痛。
  2. 理疗。通过物理因子作用于局部消炎止疼,如红光、高频治疗仪等。

小腿肌肉拉伤早期在家可以做什么康复动作?

小腿肌肉拉伤早期治疗可以采用理疗加康复训练的方式自我康复。

在小腿拉伤急性期需要理疗和膏药消炎止痛,防止肿胀,促进伤口恢复。在肿胀有所缓解,疼痛感减轻后要尽早开始康复锻炼,临床上发现早期锻炼有利于防止粘连。早期的锻炼需要固定踝关节不动,避免撕裂部位拉伤加重。推荐以下动作:

  1. 动作一:多方向活动脚趾(包括弯曲、伸展、分趾、并趾)
    训练目的:消除肿胀,增强脚部肌力。

  2. 动作二:髂腰肌渐进性肌力训练
    训练目的:消除肿胀,防止腿部肌肉萎缩。

  3. 动作三:内收肌肌力训练
    训练目的:消除肿胀,防止腿部肌肉萎缩。

  4. 动作四:侧卧外展抬腿训练
    训练目的:消除肿胀,防止腿部肌肉萎缩。

小腿肌肉拉伤恢复期在家可以做什么康复动作?

小腿肌肉拉伤后 3~12 周才能渐进性,肌肉完全断裂经手术需要延长时间,根据自身恢复情况循序渐进下地负重锻炼,活动范围和负荷强度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推荐以下动作:

  1. 动作一:小腿三头肌静态牵拉
    训练目的:牵拉小腿肌肉,恢复柔韧性。

  2. 动作二:提踵训练
    训练目的:增强小腿后侧肌肉,恢复肌肉弹性。

  3. 动作三:弹力带勾脚训练。
    训练目的:增强小腿前侧肌肉,促进腿部恢复。

  4. 动作四:足底肌群肌力训练
    训练目的:增强足底肌肉,促进恢复。

  5. 动作五:单腿站立平衡训练(睁眼、闭眼)
    训练目的:增强单腿稳定性。

小腿肌肉拉伤要多久才能恢复?

不一定。

肌肉的拉伤程度不同,恢复情况也各异,拉伤后 3~12 周才能恢复原本动作,完全断裂需要手术者则完全恢复时间更长,大约需要 6~9 个月。而且与每个人营养情况、治疗方法、年龄等都有关。

image

生活

小腿肌肉拉伤恢复后还能做剧烈运动吗?

不一定。

剧烈运动需要良好的肌肉弹性,包括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对于运动员或有科学健身经验者来说可以在能力范围内运动,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运动后要及时牵拉放松小腿肌肉,预防再次损伤。

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爱好者来说,不科学的训练可能导致损伤迁延不愈,最终发展成慢性损伤,可以寻求专业运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在指导下科学的训练。

小腿肌肉拉伤可以去哪些地方就诊?

  1. 症状较轻者可以选择去医院康复理疗科、运动医学科或者是专业的运动康复诊所。
  2. 如果疼痛剧烈且难以忍受,怀疑肌肉断裂,也可以选择外科或骨科就诊,专业医师会根据您的情况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防

怎么预防小腿肌肉拉伤?

  1. 保持肌肉弹性。不仅要循序渐进训练小腿肌肉,增强力量,还要养成牵拉肌肉的习惯,保持肌肉长度。

  2. 做好准备活动。在运动前做好热身活动,特别是天气寒冷时,要让肌肉在运动前充分预热激活,充分活动开下肢各个关节。

  3. 避免肌肉疲劳。当训练量过大,肌肉处于疲劳状态时要避免继续大强度运动,定期补充蛋白质、维生素,让神经和肌肉得到合理的休息。

  4. 尽早处理潜在「高危」状态。如果平时感到小腿肌肉酸痛,触摸到硬条索状紧张的肌肉,要及时牵拉和放松小腿肌肉,或者寻求专业康复医生的帮助,让小腿肌肉恢复正常状态,减少损伤的发生。

参考资料
监制:田达玮,曹梦琪
[1] 拉伸治疗操作指南/(英)简约翰逊编著:林永佳,陈方灿译[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7.7
[2] 张国禄.急性小腿肌肉拉伤的防治[J].田径,1996(03):45.
[3] Steinbach L S, Fleckenstein J L, Mink J H. MR imaging of muscle injuries[C]//Seminars in musculoskeletal Radiology. © 1997 by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Inc., 1997, 1(01): 127-141.
[4] 闫东,张景秀,张晶,刘薇,屈辉,程晓光.肌肉损伤的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06):811-813.
[5] Boutin R D, Fritz R C, Steinbach L S. Imaging of sports-related muscle injuries[J].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linics, 2003, 11(2): 341-371.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