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猪水疱病也称猪传染性水疱病,是肠道病毒属的猪水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主要以猪蹄部、鼻端、舌黏膜及乳头皮肤发生水疱,导致猪运动障碍为特征。目前该病主要发生在欧洲和亚洲的养猪区域,该病只感染猪,而牛、羊等大家畜不会感染发病,而且所有年龄和性别以及品种都易感 [1]。
在实际临床表现病猪有传统型、温和、隐性型三种类型 [1]。
传统型
病猪表现为精神不佳,感染初期患猪体温会升高至 40~42℃,并且在其蹄冠、趾间、蹄踵部位可见有 1 个甚至多个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水疱,呈苍白肿胀状态,继而水疱会发生融合而逐渐的扩大且其中会充满水疱液,一般经历 1~2 天后,水疱会发生破裂形成溃疡。
感染严重的患病猪蹄壳出现脱落而且大多出现走路一瘸一拐的症状。
个别病猪的鼻镜、口腔、舌面、乳房皮肤表现出现水疱。常见病猪因为皮肤瘙痒而用蹄不停的摩擦地面,或用鼻部磨蹭其他猪或墙壁、饲养工具等,个别的患猪表现转圈运动。
温和型
病猪中只有少数的会有水疱出现,其传播速度比较缓慢,而且不会表现出严重的患病症状,所以在生产中很容易被忽视。
隐性型
该型病猪通常没有典型的患病症状,但患猪会排出病毒,对易感猪比较大的威胁。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引起传染性水疱病的主要原因 [2]:
一是家畜的频繁流通,加之检疫、检验制度的不完善及免疫失败等因素而导致疫病越来越复杂。
二是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发现和淘汰那些有临床症状的病猪,而忽视那些既无临床症状,又无免疫抗体,但却带病毒的持续感染猪,特别是一些商品养殖大户为追求一时经济效益,不严格检疫,盲目引种,致使潜伏期病猪和病愈带病毒猪通过带毒猪群缓慢传播蔓延。
三是饲养管理、消毒措施不到位,排放的粪便不及时清除,不及时消毒处理,而污染地面。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处于潜伏期的猪、康复后携带病毒的猪及其产品。病猪各个器官和组织内都存在病毒,且在没有表现出症状前即可从体内检测出病毒。致病病毒排出体外,污染饲草、饮水、车辆、工具等等,为成为间接传染源 [3,6] 。
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健康猪可经由消化道或者损伤的皮肤、黏疫病日趋复杂膜等感染。
一般来说, 病猪或者带毒猪同健康猪混合饲养,或者给猪饲喂污染病毒的饲料和饮水,都可导致健康猪出现发病。另外,还可通过污染病毒的猪舍、运输工具以及工作人员等进行机械性传播。此外,妊娠母猪带毒后可通过胎盘进行垂直传播,导致新生仔猪容易发生死亡 [3]。
家畜口蹄疫与猪传染性水疱病是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的偶蹄类家畜传染病,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又可造成巨大经济损,但两种疾病病畜发病症状都出现水疱,因此常不好鉴别,我们在生活中可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鉴别 [4]:
无
实行自繁自养,严格检疫制度
严格执行检疫、封锁、隔离措施,收购和调运生猪时应逐头检查。如发现病猪,就地高温处理,不能调出;对其同群猪应注射免疫血清,观察 7 d 再未发现病猪时方能调出。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检疫,严禁将病猪或同群猪上市。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防疫工作。
在疫区和受威胁期,应预防注射猪水疱病灭活苗, 建立免疫保护屏障。
加强饲养管理
将消毒卫生工作贯穿于整个养猪生产各个环节, 严格消毒制度,定期消毒。
对病猪要加强饲养管理,病猪解除隔离后必须彻底全面严格消毒,消毒剂可选用 5% 氨水、10% 漂白粉溶液、3% 福尔马林,猪舍采用 1%~3% 烧碱消毒液用高压水枪从屋顶、墙壁、地面等彻底冲洗一遍,然后自然干燥,再喷洒消毒液一次,最后用生石灰洒在地面吸湿消毒杀菌。
保持猪舍内清洁卫生和干燥,做好保温保暖工作,产房舍和保育舍预温到 22~24℃。
提供猪群不同时期的营养需要,严格控制饲料和饮水质量,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各种应激,提高猪群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继发感染的发病风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