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癀」和「五号病」,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在猪、牛、羊等偶蹄动物(蹄瓣为偶数的哺乳纲动物)之间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也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1-4]。
由于口蹄疫传播速度快、容易感染、危害严重,已被国际兽疫局列为 A 类家畜传染病之首,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之首 [5,6]。(A 类家畜传染病是指传染性强,不仅可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给动物和畜产品的国际贸易带来严重影响的一类群发病 [7]。)
口蹄疫病毒是 RNA 病毒,通过交叉保护试验和血清学试验确定其有 7 个血清型,分别为 O 型、A 型、C 型、南非 1 型,南非 2 型,南非 3 型以及亚洲 Ⅰ 型 [5,9]。
我国分布的口蹄疫病毒型主要为 O 型、A 型和亚洲 Ⅰ 型 [10,11]。
偶蹄动物更容易感染口蹄疫,大概有 70 多种。其中最容易感染口蹄疫的家畜是牛,尤其是幼年的牛,更容易感染和死亡;其次易感染的动物是猪、绵羊、山羊、骆驼 [1,12]。
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黏膜 [4,13]。
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传染,在经过 2~18 天的潜伏期后会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热;口腔干燥;唇、牙龈、舌边、颊部、咽部潮红;手指尖、手掌、脚趾出现水疱;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等。
人患口蹄疫的病例很少 [5]。
人对口蹄疫有易感性,与人的职业有密切关系,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而感染。牧民、兽医以及相关加工、销售、运输等常接触者的发病率较高。
口蹄疫的在动物之间的传染性很高,也会通过接触有病家畜及其乳汁、尿液、粪便等途径传染给人 [5]。
口蹄疫是家畜常感染的疾病,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其在动物间的传染率很高,成年动物死亡率通常较低,但幼小动物的致死率较高。
到目前为止,成年人感染口蹄疫的确诊病例很少,并且几乎没有死亡案例。感染口蹄疫的儿童中有可能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但死亡率较低,为 2%~3% [5]。
口蹄疫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 [3,5,6]。口蹄疫病毒有以下特点:
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可变异性,毒性很强。
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强。自然条件下,在饲料、饲具及土壤等可保持数周到数月的传染性。在低温和有蛋白质保护的条件下,病毒存活时间会延长。
不耐高温,对酸、碱也十分敏感。
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大病初愈者;
接触过感染口蹄疫动物的人群,如牧民、兽医等;
食用过被污染的牲畜奶的人群,如儿童。
不会 [4,14]。
病人对正常人基本无传染性。口蹄疫主要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感染动物可以传染给人,病人也可以将病毒传染给牲畜,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如果同时满足以下几点,可判断为口蹄疫疑似病例 [13]:
在 1~2 周内有接触过病畜或饮用过未消毒的病牛乳;
为兽医、饲养员、牧区儿童等高危人群;
有发热、流口水、出现皮肤黏膜水疱等症状。
但最终确诊还需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证据。
不一样。
手足口病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儿童常见病,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15]。
二者主要有以下区别 [1,16]:
基本能自愈 [17]。
人感染口蹄疫病毒时大多数的症状都比较轻微,通过自身免疫力抵抗基本可以痊愈。
病人一般在数天后就能痊愈且愈后良好,但有时可能并发心肌炎,具体情况由于个体差异仍根据实际病情而定。
本病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应该以对症治疗为主 [10]。
患者进入医院治疗需要先进行隔离观察。发热期应该给予具有降温作用的流质或半流质等易消化的食物。期间可以服用维生素 B 及维生素 C。当发生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医生建议服用适当的抗生素。
水疱症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处理:
可用 2%~3% 双氧水或 0.1% 过锰酸钾溶液清洗黏膜溃疡或漱口。
皮肤水疱破溃后,可涂 1% 龙胆紫、1%~2% 明矾或碘酊甘油。
手足患病处用青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软膏治疗水疱烂斑效果较好,还可以防止后续细菌感染。
口蹄疫具有传染性,在就诊时应该去传染病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感染科。
口蹄疫患者应该吃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
身上有水疱者要注意皮肤清洁,不要用手抓挠以防感染;
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度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如果发现病情变重需尽快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
购买正规渠道、有质量保证的畜禽肉;
肉要彻底煮熟食用;
不直接饮用生奶;
不接触感染口蹄疫的动物,不饮用被感染动物的奶,不吃病死动物的肉;
饲养员、兽医、屠宰工作者等高危人群要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自我防护,同时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以减少感染发生;
饲养场应定期消毒,及时有效的给饲养动物进行疫苗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