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股骨是人体最长的管状骨,具有支撑人体体重的作用。股骨干是股骨的一部分,是指大腿骨上端下 2 厘米至膝关节上 5 厘米内的范围(可以理解为股骨中间比较直的部分)。
股骨干骨折多是由于直接暴力或者间接暴力所致,经常会伴随着其它的综合性损伤。
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表现为:
心血管系统疾病:术后主要存在由原发性高血压、心绞痛、贫血及低血容量引起的心血管事件。患者住院期间应规范用药、实时监控,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避免损伤加重。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规范的深呼吸、吹气球,以及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器等进行呼吸功能锻炼,有效的咳嗽、规范性拍背及雾化吸入化痰类药物等促进排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褥疮:使用防褥疮气垫床,定期检查保证被褥衣物整洁,定时更换体位,腰骶部、髋部、足跟等部位贴敷防褥疮帖,进行局部按摩、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
迟缓愈合或不愈合:如果在术后本该愈合的时间之后仍然疼痛,患者可能发展为骨不愈合,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骨化性肌炎:骨化性肌炎又称异位骨化,是在没有骨折的地方出现骨质的钙化或内骨组织的钙化。
神经损伤:股骨中下 1/3 骨折,此处血管、神经紧贴骨骼,易并发神经、血管损伤,若股骨受外力较大所致骨折移位明显,可导致股神经损伤。
年轻人多发。
股骨干骨折术后的不当处理(热敷,热处理)。创伤或手术之后,组织内部还在出血,局部感觉痛和热。这个时候切记不要使用热处理,因为热处理会增加局部的出血,进而造成关节僵硬。
制动期不当的活动。在创伤或手术之后,骨骼需要一定时间才可以愈合,刚愈合的骨折处比较脆弱,极易因为外力而造成再次损伤,进而产生持续性疼痛和活动障碍。
创伤或手术比较严重。如果创伤或者手术时,黄骨髓渗出到组织间隙,常常会导致异位骨化。同时,由于创伤导致肘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常常让受伤部位的软组织内持续出血,进而出现关节僵硬。
长时间制动。长时间制动引起的术后局部部位软组织粘连,从而导致关节各个角度活动度受限。因此在术后早期,就应及时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不仅有助于关节活动度的提升,还可达到早期恢复身体各机能的作用。
病史:患者多有严重的外伤史。如:轻微暴力引起骨折,儿童要考虑佝偻病所致,青壮年应充分考虑骨病可能;
伤肢局部肿胀:伴有剧烈疼痛、活动障碍、短缩、成角畸形;
查体:通常会有纵向叩击痛或骨擦音,假关节活动,骨传导音减弱或消失;
X 线检查:可进一步确定骨折类型和移位方向;
此外,对于下 1/3 骨折的患者,应检查是否合并有血管和神经损伤。
一般术后 2 周后,患者软组织肿胀消退,切口无感染,愈合良好,达到拆线标准。患肢肌力逐渐恢复,骨折远端关节活动,基本不受限制,在他人协助下可完成抬臀运动,可逐渐完成在床上坐起运动及屈髋屈膝运动。
出院后患者应严格按照每阶段的康复计划进行康复锻炼,对各项康复内容及锻炼方法都能熟练掌握,可正确掌握拄拐方法。一般患者可在术后 6 个月~1 年,根据各项恢复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如下:
骨折的愈合包括外伤炎症期、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成熟期三个阶段:
外伤炎症期,一般伤后 6~8 小时即开始,大概持续到伤后 2 周左右。这一过程中,伤后局部的出血会形成血肿包绕骨折,之后身体开始对损伤部位进行修复;
原始骨痂形成期是在血肿机化期之后,身体便开始尝试形成最初的骨痂,这一过程往往需要术后 4~8 周时间;
骨痂成熟期是骨折愈合所经历的最后一个阶段,在应力作用下,修复的骨痂被重新塑造,骨痂转变为正常的骨结构,这时距离手术基本己经度过了 8~12 周的时间。
通常需要在 3~6 个月骨折愈合后,才可下地负重。
标准的术后康复,允许患肢在耐受范围内负重,但是股骨通常需要 3~6 个月的时间愈合。与接受平板固定或外固定的患者相比,对于患者不稳定骨折的患者,医师有可能推迟下肢负重的时间。
但是患肢早期负重很重要,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加快康复和重返工作岗位。
可以。对于刚做完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的患者,物理治疗常采用一些刺激髋部肌群、减轻会减缓手术部位愈合的水肿的治疗手段,例如:
骨折恢复中后期,疼痛问题解决之后,可以进行蜡饼法治疗、音频电疗法,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软化疤痕,松解粘连,可以预防软组织僵硬。
此外,患者应该逐渐尝试进行小范围的髋关节活动,控制活动度在 45° 以内,逐渐增加,但不得大于 90°,活动量以患者自觉无肌肉疲劳为度。
持续垫高患肢,定时冰敷。
术后 0~2 周内,局部明显肿胀,尚未形成骨痂,这时的功能锻炼方法主要是肌肉自主的、充分的收缩和舒张,是在关节保持不动、患肢肿痛能忍耐的前提下,及早进行肌肉静力性训练。
术后 3~6 周,软组织已经愈合,局部肿胀反应消失,骨痂已逐渐生成,骨折端已较稳定,已经接近临床愈合。这时的功能锻炼方法是,可作较大幅度的关节活动,但仍须限制不利于骨折连接和稳定的活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防止滑倒、碰伤、患肢旋转等。
术后 8~12 周,此期骨折已经愈合并除去外固定,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内外软组织粘连,韧带挛缩,肌肉萎缩与挛缩。康复的目标是增强肌力、克服挛缩与活动关节,逐步恢复肢体的功能。(注意次序,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骨折之后,康复期不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因为卧床休息会导致一系列的功能减退。
一般来讲,股骨干骨折术后的前几天会因髋、膝关节屈曲角度受限,及手术部位肿胀需要卧床休息,但仍可以进行小角度的髋、膝关节活动度训练,以及床 — 椅转移。在功能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该用适当的辅助设备在防护下站立和行走,这样有助于更快的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
可能会。
因为辅助装置的过度使用,常会导致代偿动作,并影响未来的功能恢复。髋部骨折修复后常见的步态障碍及潜在原因如下:
若患者出现步态问题,可找专业的康复治疗机构进行具体的评估排查,并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