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内收肌位于大腿内侧,包括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等一群肌肉,内收肌群的主要功能是使下肢靠近身体中线,即内收动作。
内收肌群急性损伤,多因居高跳下,或跌扑时下肢固定不动、身体突然向一侧扭转,或下肢过度外展、用力蹬空,导致内收肌突然收缩或受到过度牵拉,超过了肌纤维的弹性限度,进而造成损伤 [1][2]。
内收肌拉伤症状从轻到严重,分别表现为轻微疼痛、伴活动无力,到严重疼痛妨碍或限制训练,患侧髋膝关节呈半屈曲姿势,患者脚不敢用力着地,跛行。
患者常自诉大腿内侧或腹股沟部位疼痛,大腿向外张开时症状加重,通常有轻微的肿胀和压痛感,或大腿内侧或根部有瘀斑。腹股沟肌肉附着处的触诊通常引起最大压痛。
根据力量损失评估和对拉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内收肌拉伤是运动员最常见的腹股沟损伤,特别是在踢球运动中,或需要突然改变方向的运动中,如:足球等 [1]。
医院的运动医学科、骨科、外科、康复科和疼痛科,以及专业的运动康复中心。
评估内收肌拉伤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 [6,9-13]:
另外,内收肌拉伤必须与其他原因导致的腹股沟疼痛区分开来。应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排除包括耻骨炎、运动性耻骨痛、运动疝和应力性骨折等疾病。具体详见词条:腹股沟疼痛。
需要。
如果在适当的物理治疗 6 个月后,患者症状持续,并且排除了其他病理因素,则可以进行内收肌腱切开术。然而,只有 10% 的运动员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 [8]。
大多数患者可以在 2~3 周内疼痛恢复,但严重病例可能需要 8~12 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内收肌拉伤功能的恢复至少需要 6 周,因此如果过早恢复正常训练,很容易造成内收肌再次拉伤。
不能。
内收肌损伤的康复着重强调内收肌的力量训练。肌肉力量不可能自行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可能会有所减轻,但无法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所以,内收肌损伤后一定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康复训练,而不是等着「自愈」。
可以。
若在损伤组织充分愈合前,患者就恢复了原有的训练和活动,很容易造成再次损伤。
内收肌拉伤的复发率很高,因此,需要做好损伤预防工作。预防可见最后一个问题。
除了严重的肌肉断裂需要进行手术外,若无开放性伤口,内收肌拉伤急性期要遵循 PRICE 原则(保护、休息、冰敷、压迫和抬高):
PRICE 原则,即保护、休息、冰敷、加压、抬高。
若疼痛难忍,可服用由医生开的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若无医嘱,患者不可自行服用药物。
视情况而定。
对于较长时间没有痊愈,通过其他方法也无法改善症状的患者,可以由医生在超声指导下行封闭注射治疗,主要为:皮质类固醇类激素注射。
对于急性损伤的非职业运动员,或处于非赛季期的职业运动员,一般不建议进行封闭注射。另外,对于高水平在库运动员,在进行任何侵入性治疗,或药物治疗时,都需要严格遵守国内及国际反兴奋剂条例。
可以。
过了损伤急性期后(损伤后 48 小时),患者在肌肉牵拉前进行热敷,可以改善软组织的灵活性,从而加强牵拉的效果,能够更有效的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度。
手法治疗是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4]。
运动按摩被用来缓解肌肉紧张,刺激血液流动和促进肌肉愈合。每天 1 次,时间为 15~20 分钟为宜,用力适中。
务必记住,在受伤的急性阶段不得进行按摩。建议去专业按摩机构或康复机构进行手法松解及按摩。
诊断完成后,患者开始实施康复计划,并遵循康复阶段要求。该方案需要间歇性监测关节活动度(ROM)、疼痛度和进行肌肉测试 [11][13]。
第一阶段(急性期,前 24 至 72 小时)
第二阶段(亚急性期,第 2 至 7 天)
现阶段的重点是恢复力量、柔韧性和耐力。一旦关节活动度(ROM)得到改善,患者可以在没有疼痛的情况下,对抗重力进行内收,患者可以从第一阶段进展到第二阶段。
本阶段患者可进行水上慢跑、步行或抵抗阻力运动。温和的摩擦按摩可能有助于避免疤痕肌肉组织粘连。
当内收肌力量与外展肌力量比等于 75% 时,允许患者进入第三阶段(本体感觉训练),最终进入功能性 / 特定运动训练期。
此阶段患者可增加阻力、速度和阻力训练量。患者开始特定运动训练,以提高内收肌的力量。当内收与外展力量比至少为 90% 至 100% ,内收力量平衡时,髋关节活动度恢复,疼痛缓解,然后允许患者恢复运动训练和比赛 [1]。
力量训练:抗重力内收练习 A.6,然后逐渐增加阻力,如在足踝上增加重量。
为了能够重返高水平的比赛,要进行功能性和运动专项训练:
内收肌离心训练、滑雪者跳 A.9,A.10,A.11、向各个方向的弓箭步。
重返比赛后,患者应继续内收肌康复计划,并佩戴压缩式大腿袖套。训练或比赛前,应进行包括自行车和牵拉运动在内的热身活动。应在非赛季期间启动内收肌拉伤预防计划,重点是加强内收肌肌肉组织力量,并在整个赛季保持该计划 [2]。
不需要完全卧床休息,但需要限制引起疼痛的动作。
饮食上无特殊要求,以营养丰富、清淡无刺激饮食为主即可。
见下表:
此外,加压包扎和肌内效贴等疗法已被用于预防内收肌拉伤以及帮助愈合。作为补充治疗方式,患者可以通过这些技术缓解,但不应代替结构化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