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麸质(Gluten),又称麸质蛋白、面筋蛋白等,是小麦、大麦及黑麦等谷物含有的一组蛋白质。
麸质过敏是指患者摄取到麸质后,身体对此产生反应,并可能导致生成数种自身抗体而影响许多不同的器官。
准确来说,与麸质相关的疾病有三种,包括麸质过敏、乳糜泻和非乳糜泻鼓质敏感性(NCGS)[1]。
确诊麸质过敏通常非常困难,大部分患者在正确诊断前都经历较长的时间,并且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所以目前并无准确数据。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约有 1% 的人口有乳糜泻的问题,而约有 6%~10% 的人口有麸质过敏。
中国居民约有 9 % 的人对麸质过敏 [7],非乳糜泻鼓质敏感性(NCGS)的患病率在 0.5 %~ 13 % 之间,大多发生在 30 ~ 50 岁的成年女性 [1,12]
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症 [8]。
休克,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含麸质食物广泛存在于在植物学上与小麦是近亲的谷物中,常见的如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及其制品 [5]。
麸质过敏常见于麸质不耐受患者,麸质过敏和乳糜泻在以小麦为主食的地区较为常见,对麸质蛋白尤其是麦醇溶蛋白敏感,可触发人体内免疫反应,造成肠道炎症和组织损伤 [9]。
不会传染,可能会遗传 [11]。
麸质过敏的发生与含有相关诱发基因或者受到其他诱因的影响。如来自于环境(如过度接触小麦面粉)、严重的感情压抑、生理(如怀孕、动手术)或疾病(被某种毒菌感染)。
人与人之间接触一般不会导致人过敏。
有研究指出麸质过敏具有家族倾向,若直系亲属(父母、孩子和兄弟姐妹)对麸质过敏,有 5 ~10% 也会对麸质过敏 [11]。
麸质过敏一般机体反应较大,很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皮肤发红、身体发痒的症状,很容易发现。
乳糜泻和非乳糜泻鼓质敏感性(NCGS)一般很难发现,几天后甚至几个月才有相应症状发生,且乳糜泻的症状表现多样,和其他病的症状很难区别。
这时候,患者应该回顾自己是否食用含麸质食品,及早到医院诊断。
症状严重时,要去急诊科。如果皮肤过敏的话,去皮肤科检查过敏原;出现胃肠道等症状去消化内科;出现哮喘或者咳嗽等症状去呼吸内科;也可以直接去变态反应科。
医生会通过以下方式诊断:
通过观察患者皮肤是否发生红肿、疱疹等。
临床症状。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及其他肠外症状。
血液化验。检测麸质过敏相关抗体的水平。
可以缓解症状。
麸质过敏主要是食用含有麸质的食品,停止麸质食品的摄入症状就会慢慢消失直到痊愈。
但是一次性大量摄入相关食品引发的麸质过敏比较严重的话,最好尽快到医院急诊科治疗,以免危机生命。
不能。
目前还没有可以治愈麸质过敏的药物,对于麸质过敏患者来说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终身采用无麸质饮食 [5]。
但儿童性麸质过敏,可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麸质过敏经确诊后需终身坚持无麸质饮食,无麸质饮食是指用不含麸质的原材料制作的食品。
天然的无麸质食物包括水果、蔬菜、海鲜、稻米类、豆类、坚果、未加工肉类、乳蛋等,除此之外,需注意以下原则:
避免面条、面包、麦片、饼干等麸质饮食。
酱油、豆瓣酱、辣酱等不属于无麸质食物 [8]。
大米和苦荞麦营养成分丰富且能弥补无麸质饮食营养缺陷,可满足麸质过敏和患者对食品营养和安全的需求。
麸质过敏期间尽量不吃生冷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没有必要。无麸质饮食是针对麸质过敏的人群而提出的饮食,普通人无需采用这种饮食。
无麸质本身存在营养缺陷。无麸质食品常以精制粉和淀粉为主,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脂肪(以饱和脂肪酸为主)较高,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足。
有研究表明长期食用无麸质食品的患者血糖普遍偏高,会增加肥胖和患心血管等疾病的风险 [5]。
长期采用无麸质饮食方式,会带来一定的营养缺乏、重金属积累、代谢异常等问题 [10]。
普通人不应盲目跟风,出于健康的考虑,应该平衡饮食,达到营养均衡。
不是。
对于本身麸质蛋白不耐受人群,多吃麸质食品只会加重麸质相关疾病的发生。自身免疫系统并不会因为多吃而产生抗体,严重还会危及生命。
所以,对于麸质过敏人群来说,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终身坚持无麸质饮食。
食物购买选择。
生活习惯。作息规律,多做运动,保持愉悦心情。学会排解生活压力,减轻心理负担。
远离过敏原。生活中尽量减少接触含麸质食品,远离小麦场、小麦及其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