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股关节脱位损伤
就诊科室:骨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髌骨脱位是什么?

髌骨,是位于膝关节前方的骨头,俗称 「膝盖骨」。当膝关节做屈伸运动的时候,髌骨应该在膝盖前方做上下活动。

髌骨脱位是指髌骨由于某些原因,在膝盖前方发生了过度的左右移动,导致膝盖骨脱离了后方的大腿骨的凹槽,而不再处于膝盖前方,转移到膝盖的侧方。髌骨脱位以向外侧脱位最为常见 [1]

症状

髌骨脱位有哪些表现?

一般而言,髌骨脱位后有如下主要表现:

  1. 剧烈疼痛。髌骨脱位的时候,往往会伴随剧烈的疼痛,同时,髌骨周围会出现按压痛。
  2. 关节肿胀。关节在几分钟内肿胀起来,并伴随关节发热发烫的症状。
  3. 多数可自动复位。多数髌骨脱位后,可随着膝关节缓慢伸直逐渐复位。少数患者由于膝关节剧烈疼痛,而无法伸直膝盖,可能需要在医生或者康复师的帮助下,进行复位。
  4. 膝盖畸形。如果髌骨无法快速复位,则会出现畸形的状态。
  5. 行动困难。由于髌骨脱位时,髌骨和股骨发生剧烈摩擦,多会出现髌骨股骨接触的关节面的软骨损伤,导致膝关节无法正常发力。

髌骨脱位常见吗?

比较常见。

研究表明,急性原发性髌骨脱位的人群发生率为 2~3%。但是,在首次髌骨脱位后,经过保守治疗再次髌骨脱位的发生率在 15%~44% 之间 [2]

首次发生髌骨脱位后,一定要引起重视,进行恰当的康复训练,需要的时候遵医嘱进行手术,预防再次发生损伤。

髌骨脱位有哪些危害?

  1. 髌骨韧带松弛,复发性高。多数髌骨脱位的朋友会继发髌股内侧支持带损伤,当这个韧带失去功能后,会导致髌股关节失稳,造成复发性损伤。
  2. 肌肉萎缩,行走不便。损伤后会伴随大腿及下肢肌肉萎缩,导致行动不便。
  3. 软骨损伤,影响跑跳。多数髌股关节损伤后的朋友会在损伤后出现髌骨或(和)股骨软骨的损伤,导致膝关节活动时候出现疼痛。
  4. 心理恐惧,不敢运动。很多朋友在一次损伤之后会产生恐惧心理,避免膝关节的活动,不敢参加运动。
病因

髌骨脱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髌股关节脱位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直接外力:如跪地。
  2. 间接外力:膝扭转时,由于内翻或外翻改变了股四头肌 - 髌骨 - 胫骨结节的力线,加上股四头肌的突然收缩使髌骨半脱位或脱位。
  3. 先天因素:先天性髌股关节发育,主要包括高位髌骨,髌骨过大或过小,髂胫束挛缩,股骨滑车沟太浅,膝外翻或内翻,韧带或关节囊松弛等。

哪些动作会导致髌骨脱位?

  • 膝内扣蹲起。比如跳舞的时候,膝关节屈曲位时脚尖外旋、膝关节内扣状,即膝盖与脚尖方向不一致时。
  • 地滑摔倒。摔倒的时候,膝关节朝内坐下。猛烈的四头肌收缩导致髌骨向外侧移位。
  • 运动中膝盖被暴力撞击。比如在激烈的对抗性运动中,膝关节的髌骨被踢到,进而产生向外侧偏倚脱位。

髌骨脱位好发于哪些人?

运动人群和女性。

研究表明,多数的髌股关节脱位都是发生在运动当中;由于韧带相对松弛等生理方面的原因,年轻女性的髌股关节脱位的发生率比年轻男性更高。成年后的发生率,男性和女性差别不大 [2][3]

髌骨脱位和年纪大有关吗?

髌骨脱位多发生在年轻人中,随着年龄的增大,髌骨脱位的发生率会降低。这和年纪增大后活动量减少有关。青少年多见,尤其是女性青少年,国内研究认为多发年龄为 15~17 岁 [4],也有学者提出多发于 14~18 岁 [5]

髌骨脱位的复发率高吗?

非常高。

首次出现髌骨脱位后,复发性不稳的发生率为 15%~80%,持续髌股关节不稳的几率可达 50%,反复的髌骨脱位可导致关节软骨损伤、骨软骨骨折、髌骨复发性不稳、活动水平降低、髌股关节炎 [6]

绝大多数初次性髌骨脱位患者首选保守治疗恢复髌股关节稳定性,然而约 60% 的患者在接受非手术治疗后会出现持续不稳,而对于复发性髌骨脱位或合并软骨损伤、骨软骨骨折及严重的内侧髌骨稳定结构撕裂者应给予手术治疗 [7]

诊断

怎么确定得了髌骨脱位?

髌骨脱位常由膝关节外伤所致,可以表现为膝关节畸形、疼痛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准确判定髌骨脱位的方法是进行膝关节 X 线检查。膝关节核磁共振检查可以评估髌骨周围韧带的损伤情况,对于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治疗

髌骨脱位如何治疗?

髌骨脱位一旦确诊,应当尽早复位。药物治疗可以选择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抗炎和镇痛治疗。对于初次脱位的患者,可以暂时选择佩戴膝关节护具进行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期间应当注意避免剧烈运动,留意有无再次发生脱位。对于髌骨脱位并发骨折、或反复脱位或伴有髌骨周围韧带损伤的患者,建议选择手术治疗进行髌骨力线的调整和周围韧带的修补。康复治疗以增强股四头肌力量为主,增强髌骨的稳定性。

手术的刀口附近麻木或者感觉异常怎么办?

刀口附近的麻木和感觉异常多是由于手术破坏了皮肤的神经所致,这种异样感觉的恢复需要时间,一般而言,感觉完全恢复正常需要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这是由手术决定的。以下措施会有对加速末梢神经的恢复有一定效果:

  • 每天用手指揉伤口周围的组织;
  • 服用神经营养类补剂;
  • 去康复机构做理疗,比如低频电疗等

活动的时候手术刀口会觉得牵扯难受,怎么办?

人体的活动是肌肉收缩拉着关节活动的结果。而手术中会造成肌肉和皮肤的损伤,在愈合的时候,软组织会发生粘连,这样就会造成运动活动的时候,感觉皮肤牵扯。同时,疤痕的挛缩也会造成局部的紧绷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以下方法来缓解:

  • 疤痕周围的软组织松动(术后 3 周以后)。比如,用食指和拇指提拉疤痕附近的皮肤,进行小幅度的上下活动。
  • 涂抹祛疤类药物(术后立刻进行)
  • 进行疤痕周围的组织按摩

髌骨脱位需要吃什么药吗?

一般不需要。

髌骨脱位是指膝关节周围的韧带断裂,吃药是无法修复韧带的。如果损伤之后疼痛难忍,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抗炎或止痛类药物。

髌骨脱位需要打封闭吗?

一般不需要。

打封闭不能改变韧带和软骨损伤的事实,它的主要作用是缓解疼痛和控制炎症。由于疼痛被抑制了,身体失去的自我保护的功能,反而会在运动中产生激发损伤,故不提倡打封闭。

髌骨脱位术后,前两周要怎么做康复?

这个阶段需要恢复 60° 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同时注意冰敷,逐渐开始无痛负重。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1. 向内侧和上推动髌骨练习
  2. 股四头肌绷劲练习
  3. 踝泵练习
  4. 侧卧直抬腿练习
  5. 足跟向后滑动练习
  6. 可忍受范围内的负重练习,可忍受范围内的配合拐杖的部分负重,正规的步态模式,全负重。

髌骨脱位术后(损伤后),如何快速恢复膝关节活动?

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1. 向内侧和上推动髌骨练习
  2. 自我瘢痕松解
  3. 坐床边屈膝(用于膝关节活动角度到 60° 左右)
  4. 靠墙滑落足跟。(用于膝关节活动角度到90° 左右)
  5. 跪在床上屈膝(用于膝关节活动角度到 120° 左右)

这些动作做到一个最大的角度之后,保持 30 秒到 1 分钟,之后伸展开,重复 5~10 次。每天做 3~5 组。

髌骨脱位后,不敢用膝关节发力,怎么快速提高力量?

髌骨脱位的病人训练时候一定要注意膝关节的力线,确保在坐蹲起运动的时候,膝关节始终在脚的上方,避免向内或者向外偏斜。这样的训练有助于通过髋关节的发力避免髌骨向外侧异位。这样的训练才是有效的训练。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1. 深蹲训练

  2. 负重弓箭步训练

  3. 侧面弓箭步训练

髌骨脱位的患者,怎么样算完全康复?

  1. 心理上无恐惧,充分自信。
  2. 膝关节无肿胀、无疼痛。膝关节在生活中不再出现肿胀(积液),也没有疼痛。
  3. 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左右相当。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是,跪坐在床上或者垫子上,左右双侧的臀部都可以贴近脚后跟。
  4. 髌骨上方 15 厘米处的大腿围应在健康侧的 1 厘米范围内。自己在家可以用皮尺进行大腿围度测量。
  5. 单腿连续三次跳跃的距离相差在 10% 以内。

其中前三条是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最后两条是重返运动比赛所必须的。

髌骨脱位可以通过按摩或者正骨矫正吗?

不能。

髌股关节脱位不同于一般而言的骨关节错位,不能进行正骨复位。按摩可以减轻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但是无法恢复已经损伤的韧带。

髌骨脱位需要做手术吗?

一般需要。

髌骨脱位后多会出现髌骨内侧支持带的松弛或者撕裂,导致髌骨关节对位不正,从而更容易复发脱位。如果喜欢运动,就需要进行手术重建结构,进而减少复发率。

髌骨脱位能通过康复训练纠正吗?

不能通过康复训练矫正髌骨位置,但是可以通过康复训练增加髌骨的稳定性,减少疼痛,提高功能。所以,无论手术与否,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髌骨脱位受伤早期,如何快速消肿?

因为手术中对膝关节内部的创伤很大,膝关节肿胀在术后的病人中非常常见。康复过程中控制膝关节的肿胀是非常重要的。尽快消除肿胀不仅有助于减少粘连,更对快速恢复关节功能意义重大。以下自我练习方法有助于减少肿胀,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 踝泵训练。
  • 训练后膝关节冰敷练习。每次活动度训练和力量训练之后,紧接着需要做 10~20 分钟的膝关节局部冰敷。此时的冰敷有助于缓解训练中的疼痛和炎症反应,避免因训练而产生的肿胀。
  • 膝关节抬高练习。将膝关节抬高到心脏水平面以上,有助于缓解膝关节的肿胀问题。对于术后或者创伤后的朋友,可以在躺下的时候,在膝关节和小腿处垫被子或者后枕头,将膝关节抬高到心脏水平面以上。尤其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也需要将患侧的腿垫高起来。
  • 理疗(磁疗)。静磁场理疗有助于缓解术后早期的关节肿胀,有条件的患者可以去医院的理疗科寻求治疗。除此之外,专业的下肢循环促进治疗仪也对术后中后期的肿胀有一定的帮助。
  • 减少日常活动。受伤或者手术之后的一段时间,需要相对的限制行动。为了保护膝关节,必要的时候要拄拐走路。有一个方法可以用于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使用手机或者手表的计步功能,逐渐提高每日的步行步数,当某一天又出现了膝关节肿胀,需要降低步数以给膝关节恢复的时间。
  • 佩戴合适的护具。佩戴下肢防静脉血栓的护腿,以及下肢加压的袜子都有助于减少膝关节的肿胀。
  • 运动肌肉贴布。肌内效贴是一种有一定弹性与粘性的特殊贴布。肌内效贴可收缩和放松血管从而调节血液循环,促进关节积液的吸收,减轻肿胀。一般需要在专业运动防护师或者运动康复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image

生活

髌骨脱位需要卧床休息吗?

不需要。

在负重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髌骨脱位术后可以进行负重训练。同时室内行走和床上的核心训练也是必须的。如果卧床休息,肌肉会不断流失。

研究表明,年轻女性在卧床后,股四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体积分别下降了 21% 和 29%。建议膝关节不适的情况下,在床上进行髋关节的练习,比如侧抬腿,后抬腿,以及仰卧起坐这样加强腰腹力量的练习。如果练习中有任何不适,应停止并咨询医生 [5]

髌骨脱位后什么时候开始跑步?

一般来讲,术后 3 个月就可以逐渐恢复跑步了,但是还需要达到以下标准才可以跑步。

  1. 最好可以在无痛情况下进行运动。如果有轻微不适,要确保疼痛在 2/10(无痛是 0 分,无法忍受的疼痛是 10 分)以下。这里的疼痛是指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疼痛,而非待着不动的疼痛。
  2. 膝盖弯曲活动范围和健康侧相同。
  3. 主动伸膝正常。伸膝功能需要在术后一个月内恢复。
  4. 没有肿胀或积液。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中不再出现肿胀。
  5. 大腿前面和后面肌肉的力量需要增加到至少健康侧的 70% 以上,最好是能达到 85%。

髌骨脱位后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 尽早进行康复。避免并发症。
  • 早期避免将髌骨推向外侧,运动时候可以佩戴护膝。
  • 注意监测膝关节的疼痛和肿胀,如果出现不适,立刻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 注意大腿肌肉力量的练习。

髌骨脱位需要吃什么补剂吗?

不需要。

均衡饮食即可。在饮食方面,请注意不要吃辛辣食物,并适当补充蛋白质,包括肉类、鸡蛋和牛奶。你每天可以喝二百五十毫升纯牛奶。此外,你应该有一个平衡的饮食,注意增加蔬菜的摄入,防止便秘。同时需要喝更多的水。因为受伤会导致活动受限,务必少吃油腻以及大鱼大肉,避免体重增加对膝盖造成新的负担。

髌骨脱位需要在饮食上注意什么?

在饮食方面,请注意不要吃辛辣食物,并适当补充蛋白质,包括肉类、鸡蛋和牛奶。可以喝二百五十毫升纯牛奶。

此外,患者应该有一个平衡的饮食,注意增加蔬菜的摄入,防止便秘。同时需要喝更多的水。因为受伤会导致活动受限,务必少吃油腻以及大鱼大肉,避免体重增加对膝盖造成新的负担。

预防

如何预防髌骨脱位?

  • 规律进行下肢力量训练,尤其是髋关节周围的力量。
  • 在做下肢训练的时候,注意下肢的力线,即膝盖骨在脚尖的正上方,不要偏向内侧。
  • 在剧烈运动中保护自己,避免发生意外。
参考资料
监制:田达玮,曹梦琪
[1].曲绵域,于长隆.实用运动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748-749
[2].刘晨. 舞者髌骨脱位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2020.
[3].Fisher B, Nyland J, Brand E, Curtin B.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for recurrent patellar disloc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including rehabilitation and return-to-sports efficacy. [J].Arthroscopy. 2010 Oct;26(10):1384-94.
[4].Baldwin JL. The anatomy of 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J].Sports Med. 2009 Dec;37(12):2355-61.
[5].Wall BT, Dirks ML, van Loon LJ. Skeletal muscle atrophy during short-term disuse: implications for age-related sarcopenia. Ageing Res Rev. 2013 Sep;12(4):898-906. doi: 10.1016/j.arr.2013.07.003. Epub 2013 Aug 12. PMID: 23948422..
[6].Weber AE, Nathani A, Dines JS, etal. An Algorithmic Ap-
proach to the Management of Recurrent Lateral Patellar Dislo- c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2016,98(5):417-427.
[7] Trinh T, Mundy A, Beran M, etal. Radiographic Assessment
of Anatomic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Lateral Pa- tellar Dislocation in the Immature Knee[J].Sports (Basel), 2016,4(2):24.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