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河豚(河鲀)俗称气泡鱼,肉质鲜美,在淡水、海水中都能生活,但鱼体内多含毒素,所以民间有「拼死吃河豚」的说法。
河豚鱼种类较多,主要分布在日本海、东海和黄海。我国出产的河豚有 40 多种,常见的有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暗纹东方鲀等,主要分布于沿海各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1]。
河豚毒素存在除了鱼肉之外的所有组织中,其中以卵巢毒性最强,肝脏次之。通常情况下,河豚的肌肉大多不含或仅含少量毒素,但产于南海的河豚不同于其他海区,肌肉中也含有毒素 [10]。
春季最易发生河豚鱼中毒事件。
正如苏轼在《惠崇春江晓景》中所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季是河豚鱼最肥美的季节,同时也是河豚鱼繁殖产卵的时候,此时河豚鱼毒性最强,也最容易发生河豚鱼中毒事件。
河豚鱼中毒后的临床症状按病情发展和严重程度主要分为以下 4 种 [2-3]。
河豚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速而剧烈,一般在进食后 10 分钟到 3 小时就可发病。
病情进展也很快,如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死亡通常发生在发病后 4~6 小时以内,严重的会在 1 小时后死亡,最迟不超过 8 小时 [4]。
河豚鱼中毒是因为河豚鱼体内含有剧毒的河豚毒素,非正规养殖、加工处理不当和误食都极易导致中毒 [5,10]。
河豚鱼毒素总结起来有三大特点:毒性大、毒性稳定、毒性分布复杂。
如上所述,有的河豚鱼内脏部分,尤其是卵巢和肝脏毒性最强,而肌肉部分没有毒性;可有的河豚鱼,全身上下,连皮带肉全部有毒 [7]。
可以,只要出现类似症状都需要去医院。
在明确知道自己食用的是河豚鱼的情况下,食用不久后若出现口渴、指尖麻木、恶性呕吐等症状时,可以初步判断自己为河豚鱼中毒。
如果自我诊断为河豚鱼中毒,或出现相似症状但不能明确引起中毒的食物是否为河豚鱼时,均应迅速采取自救处理,如使用筷子或手指按压舌头根部,催吐出胃和食管内的残留食物,缓解中毒症状和毒素作用。然后马上去医院诊断和治疗,以免耽误诊治的最佳时期。
河豚鱼中毒入院后,医生主要根据中毒表现、有无食用河豚鱼史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 [8-9]。
河豚鱼中毒病情发展迅速,一般需赴急诊科就诊。
对于河豚鱼中毒,目前仍无特效药物,主要有赖于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帮助患者排出毒素。根据患者入院时的严重程度采取对应的急救和治疗措施 [3,10]:
河豚鱼中毒患者在生活中要做好一般护理工作和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3]。
河豚鱼中毒后无特效药,故做好预防工作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