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中性粒细胞源自骨髓,是白细胞的一种,属于重要的免疫细胞,有抗感染的功能[1]。
当成人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2.0 × 109 /L,十岁及以上儿童低于 1.8 × 109 /L 或十岁以下儿童低于 1.5 × 109 /L 时,即发生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果低于 0.5 × 109 /L,则是重度粒细胞减少症,也称为粒细胞缺乏症[1]。
本病的病因复杂,通常是由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感染、辐射、骨髓病变、自身免疫异常、遗传等因素引起[1]。
患者的症状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有关,轻者通常无特殊症状;中度患者平时多有疲惫、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等表现,相对普通人更易感染病菌;重度患者,由于免疫功能极差,常发生感染,但感染部位不一定有脓液,可能会出现高热(39.1~40 ℃)甚至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1]。
本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患者平时需要做好预防感染的措施,尽早治疗,控制住病情则预后较好。
常见。本病是大多数化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约 25%~40% 接受常规化疗的患者都会患本病,也就是说每 20 个化疗患者中就可能有 5~8 人患本病 [2]。
婴幼儿抵抗力弱,感染后有可能患本病,据医院统计,有 55.7% 的感染患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即 100 个感染病菌的婴儿中就有 56 个左右患本病 [3]。
患者症状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有关[1]: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当其减少时,免疫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难以抵挡病毒、细菌等感染,常见感染如下[1]:
本病的病因复杂,与以下因素有关[1]:
可能会。根据报道,部分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甚至可呈常染色显性遗传体(遗传率高,子女皆有一半的遗传可能),不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通常是获得性的(多由药物、感染等后天因素引起),先天性的罕见[4]。
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即可确诊,但要找出病因还要告知医生用药史和病史,并进行其他检查[1]:
血液科、儿科、急诊科。
通常去血液科就诊,14 周岁以下儿童也可以去儿科就诊。
如果突发高热(39.1~40 ℃)、寒战、气促、意识障碍、休克等症状应立即去急诊科就医。
本病需要以下治疗:
补充富含维生素 B 的食物,如牛奶、豆类、鱼类、谷物、各种水果和蔬菜,可促进粒细胞生成、增强免疫力[1];
并发消化道感染,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选择清淡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防止刺激肠胃道,加重病情;
注意食物卫生,饭前洗手,以免吃不洁食物引发感染。
需要。具体复查时间应遵循医嘱,一般进行抽血检查,具体复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安排。
可以。主要预防措施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