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就诊科室:血液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中性粒细胞是什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什么病?

中性粒细胞源自骨髓,是白细胞的一种,属于重要的免疫细胞,有抗感染的功能[1]

当成人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2.0 × 109 /L,十岁及以上儿童低于 1.8 × 109 /L 或十岁以下儿童低于 1.5 × 109 /L 时,即发生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果低于 0.5 × 109 /L,则是重度粒细胞减少症,也称为粒细胞缺乏症[1]

本病的病因复杂,通常是由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感染、辐射、骨髓病变、自身免疫异常、遗传等因素引起[1]

患者的症状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有关,轻者通常无特殊症状;中度患者平时多有疲惫、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等表现,相对普通人更易感染病菌;重度患者,由于免疫功能极差,常发生感染,但感染部位不一定有脓液,可能会出现高热(39.1~40 ℃)甚至感染性休克(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1]

本病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患者平时需要做好预防感染的措施,尽早治疗,控制住病情则预后较好。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吗?

常见。本病是大多数化疗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约 25%~40% 接受常规化疗的患者都会患本病,也就是说每 20 个化疗患者中就可能有 5~8 人患本病 [2]

婴幼儿抵抗力弱,感染后有可能患本病,据医院统计,有 55.7% 的感染患儿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即 100 个感染病菌的婴儿中就有 56 个左右患本病 [3]

症状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哪些常见症状?

患者症状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有关[1]

  • 轻度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1.0 × 109 /L,免疫功能影响不大,一般无特殊症状。
  • 中度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介于(0.5~1.0)× 109 /L,多有疲倦、无力、头昏、缺乏食欲等症状。
  • 重度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0.5 × 109 /L,除中度患者症状外,常有各种感染,如呼吸、消化系统感染。可表现为咳嗽、发热、呕吐、气促、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出现高热(39.1~40 ℃),甚至休克。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哪些并发症?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当其减少时,免疫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难以抵挡病毒、细菌等感染,常见感染如下[1]

  • 呼吸道感染:通常有咳嗽、发热、流涕症状,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
  • 尿路感染:多表现为尿频(白天排尿超过六次,夜间超过两次)、尿急、排尿困难、尿痛等症状,甚至出现血尿;
  • 消化道感染:一般有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 严重感染:重度患者免疫力低下,可能会突发败血症、菌血症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患者多有头痛、气促、高热(39.1~40 ℃)、寒战,甚至休克的表现。
病因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因是什么?

本病的病因复杂,与以下因素有关[1]

  • 药物:某些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包括抗生素(青霉素、氯霉素等)、消炎镇痛药(吲哚美辛、布洛芬等)、抗结核药(利福平、异烟肼等)、降压药(卡托普利、甲基多巴等)等等,尤其是化疗药物(氟尿嘧啶、依托泊苷等)。长期用药可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过多,从而发生本病。
  • 感染: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作为一种免疫细胞,会进入炎症部位将病菌吞噬清除,因此会消耗中性粒细胞,导致其数量减少,从而引发本病。
  • 辐射:长期辐射会造成骨髓损伤并损害机体免疫功能,导致粒细胞生成减少。
  • 骨髓病变:骨髓是粒细胞诞生的场所,当骨髓发生病变(如白血病、骨髓瘤等),可影响粒细胞的产生,当粒细胞数量不足时,就会发生本病。
  • 自身免疫异常:机体免疫异常,发生自身免疫反应,自身抗体攻击中性粒细胞,继而可引起本病。
  • 遗传:研究显示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遗传有关。
  • 分布异常:粒细胞在体内循环,如果出现脾功能亢进或脾大等情况,粒细胞分布异常,滞留于脾脏内而被破坏,当其数量下降至异常就会发生本病。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常见于哪些人?

  • 使用会导致白细胞减少的药物的人群(尤其是化疗患者);
  • 发生感染的人群(尤其是婴幼儿);
  • 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 放疗患者;
  • 发生骨髓病变的人群;
  • 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家族史人群;
  • 脾功能亢进、脾大的人群。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会遗传吗?

可能会。根据报道,部分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甚至可呈常染色显性遗传体(遗传率高,子女皆有一半的遗传可能),不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通常是获得性的(多由药物、感染等后天因素引起),先天性的罕见[4]

诊断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何确定?需要哪些检查?

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即可确诊,但要找出病因还要告知医生用药史和病史,并进行其他检查[1]

  •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红细胞计数等,成年人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 2.0 × 109 /L,儿童低于 1.5 × 109 /L 时,即可确诊,低于 0.5 × 109 /L,则是重度患者[1]。此外,还可检查有无贫血。
  • 血清免疫学检查:检查有无自身免疫异常的情况,评估是否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本病。
  • 体格检查:检查身体的皮肤、口腔、各部位淋巴结有无炎症表现(如淋巴结肿大、压痛等),还需要检查呼吸状况、腹部有无压痛以帮助判断脏器有无疑似感染症状,若怀疑感染需进一步检查。
  • 病原学检查:疑似感染时,可通过病原学检查找出感染的病因,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 骨髓检查:包括骨髓穿刺涂片和骨髓活检检查,可诊断是否为骨髓病变引起的粒细胞减少。
  • 影像学检查:怀疑感染或肿瘤时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比如胸部 X 线、腹部超声、CT 检查等等,可判断感染严重程度、了解肿瘤形态和位置。
治疗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去医院挂什么科?

血液科、儿科、急诊科。

通常去血液科就诊,14 周岁以下儿童也可以去儿科就诊。

如果突发高热(39.1~40 ℃)、寒战、气促、意识障碍、休克等症状应立即去急诊科就医。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怎么治疗?

本病需要以下治疗:

  • 抗感染治疗:适用于中重度患者,患者的感染风险增加,若发生感染应尽早明确致病菌。通常先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1],如青霉素、四环素、头孢噻肟等,服用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等反应,过敏者禁用。
  • 促粒细胞生成治疗:有促进粒细胞增殖、释放的功效,常用药物包括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使用后可能出现发热、关节酸痛、皮炎等不良反应,过敏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免疫治疗: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适用于自身免疫导致本病的患者[1]。通常采用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治疗。使用后可能有恶心、呕吐、体重增加、月经紊乱、骨质疏松、肌无力、出血倾向等副作用,严重胃溃疡、心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
  • 病因治疗:如果是药物引发本病,应立即停药;如果是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粒细胞减少,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image

生活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

补充富含维生素 B 的食物,如牛奶、豆类、鱼类、谷物、各种水果和蔬菜,可促进粒细胞生成、增强免疫力[1]

并发消化道感染,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应选择清淡的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的食物,防止刺激肠胃道,加重病情;

注意食物卫生,饭前洗手,以免吃不洁食物引发感染。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在生活上需要注意什么?

  • 早睡早起,规律作息,适当锻炼(如慢跑、散步等);
  • 避免去人多拥挤的地方,必要时可做好防护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等);
  • 注意个人卫生,遵循医嘱用药;
  • 戒烟戒酒。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需要复查吗?

需要。具体复查时间应遵循医嘱,一般进行抽血检查,具体复查项目根据患者病情安排。

预防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可以。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 不吸烟,不喝酒,不熬夜;
  • 平时注意锻炼,合理膳食,增强机体免疫力;
  • 如果发生感染,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 用药患者需要注意药物副作用,如药物有骨髓抑制作用,应定期检查;
  • 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自身免疫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检查。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