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咬肌」是面部用于咀嚼的肌肉,即用力咬合时,双侧面颊处鼓起的肌肉就是咬肌,有时也称「嚼肌」。咬肌下头附着于下颌角,是闭口肌。过度咀嚼不仅咬肌增大,下颌角也会反应性增生,面下部显得比较宽,咬肌过度增生导致咬肌比正常的咬肌更大更厚就是咬肌肥大。咬肌肥大将严重影响人的脸部外表形态,是一种常见的容貌问题 [1,2]。
咬肌肥大在东亚人群中比较常见,有频繁咀嚼习惯或经常性的咀嚼偏硬韧食物的人群以及肥胖人群容易出现咬肌肥大。如有频繁咀嚼槟榔、坚果、口香糖习惯的人。此外,有偏侧咀嚼习惯的人,也容易出现单侧咬肌肥大,而表现为大小脸。咬肌同正常肌肉一样,经常性的咬合锻炼会使咬肌发达、肥厚,该人群由于习惯使用单侧的牙齿咀嚼,而易出现咬肌肥大。咬肌肥大是美容整形手术治疗的常见适应证 [2]。
咬肌肥大可分为双侧或单侧咬肌肥大,两者表现略有不同。
双侧咬肌肥大:脸型对称,但面下部分过于宽大,可与颧骨同宽,甚至超过颧骨。
单侧咬肌肥大:面部左右侧不对称,呈现大小脸表现。
咬肌肥大可伴有下颌角肥大 [3],偶尔会有张口受限,轻微的咬肌区紧张和疼痛。
咬肌肥大一般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伤害,可择时(期)就诊。如因自觉面下部宽大而影响美观,可行手术治疗;如同时伴发面部一过性疼痛,建议及时就诊。
口腔颌面外科、整形美容科。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和触摸面颊部(视诊和触诊),来初步了解咬肌肥大的程度以及面下部宽大的原因,辅助判断是否伴发下颌角肥大、外翻。
辅助检查:
X 线检查:用于辅助判断脸下半部分宽大的原因。进一步明确诊断是否是咬肌肥大,定位肥大部位,有利于制定手术方案。
口腔颌面部 CT 三维重建:对颌面部进行三维成像,可以直观的显示咬肌的厚度 [3],同时也可显示下颌骨的骨质状态。
饮食习惯不良:频繁或长时间咀嚼食物,尤其是比较硬韧的食物,如甘蔗、槟榔等;常用单侧牙齿咀嚼,会导致单侧咬肌肥大 [3,4]。
疾病因素:如三叉神经痛、磨牙症、牙齿缺失或排列不整齐等,都可能导致咬肌肥大。
降低食用甘蔗、口香糖等食品的频率,减少咀嚼的动作,减少咬肌发力 [6]。
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按摩,张嘴,吹气球训练,有利于锻炼咬肌,使双侧咬肌用力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