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点
就诊科室:皮肤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症状表现

出血点是什么?

出血点是指红细胞自血管内向皮肤、结缔组织或黏膜渗出,引起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多数情况下,为散在性的针头大小的紫红色或棕红色瘀点或瘀斑,情况严重时,也可能发生出血不止的情况,有生命危险。出血点不隆起,可随时间逐渐褪色 [1]

出血点常见于哪些人群?

  • 长期服药者:如长期使用布洛芬、奎尼丁、利福平等,这些药物会抑制血小板生成,导致血小板减少,引发出血点 [2]

  •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儿童和超过 60 岁的老年人,这类人群由于免疫防御功能较差,更容易被细菌或病毒感染,使血小板受到损伤,从而体内血小板减少,而出现出血点。

  •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由于该人群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容易引起自身的抗体攻击凝血系统,诱发出血,继而诱发皮肤出血点。

  • 结核病患者:由于该人群需要长期服用肺结核药物,如利福平、海舒必、乙胺丁醇等,而易引起皮肤出血点 [3]

  • 易过敏的人群:该类人群的一部分人可能因为某些食品、空气微粒,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诱发过敏,就容易引起毛细血管的扩张和充血,甚至可能出现血管破裂的情况,就会引起皮肤出血点。

缓解方式

出血点症状如何缓解或减轻?

  • 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主要作用是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的破坏。用药后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药物过敏者和癫痫等人群禁用 [4]

  • 抗生素:对于有出血点症状的患者,具体抗生素的选择需要根据感染类型,或者细菌培养来选择,常用药物有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控制感染,杀灭病原菌。适用于感染引起的出血点症状。过敏者禁用,用药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药疹、出汗等不良反应 [5]

  •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点症状,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未见好转的患者。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血小板的生成,缓解出血症状 [6]。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头晕等不良反应。禁用于近期发生血栓的患者和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

  • 抗组胺药:常用药物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以抑制人体内的过敏反应,具有止痒抗炎作用。适用于有明确过敏情况引起出血点的患者。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有嗜睡、乏力、头痛、口干等。孕妇、司机、高空作业者等人群应避免或谨慎使用 [7]

image

就诊判断

出血点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 突发高热、寒战、呕吐;
  • 剧烈头痛;
  • 血尿、呕血;
  • 外伤后不易止血 [1]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皮肤出血点、瘀点、瘀斑;
  • 乏力;
  • 发热(腋下温度 > 37.2 ℃)[1]

出血点患者去医院一般先挂什么科?

  • 如果皮肤黏膜出现出血点、瘀斑等情况时,建议到血液科或者皮肤科就诊;
  • 如果出现外伤后不易止血、血尿、呕血、便血等情况时,建议到急诊科就诊;
  • 若伴有发热等症状时,建议到感染科就诊。

出血点患者需要做什么检查?

  • 血液检查:需多次及定期抽血进行血液检查看血小板,可用于判断血小板是否减少以及减少的程度,检查凝血功能,至少 2 次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可以提示有血液相关疾病 [1]
  • 血涂片:可用于观察是否有细胞破裂,有助于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仪器误差)、部分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情况。
  • 骨髓检查:可用于判断巨核细胞、骨髓是否有异常,可帮助判断是否由于血液相关疾病引起的出血点症状。
潜在疾病

出血点是由哪些疾病导致的?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体内的血小板生成不足,可能会引起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外伤后难以止血等症状 [8]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生成不足或血小板受到破坏,可能会导致皮肤黏膜出血点的症状 [9]
  • 湿疹:由于炎症性损伤、抓痕,可以在皮肤上看到出血点、红斑、丘疹等表现 [1]
  • 银屑病:由于皮肤表层脱落皮屑,可能会使皮肤上出现小的出血点、红色丘疹等症状 [1]
  • 过敏性紫癜:由于毛细血管管壁产生炎症,可能引起皮肤出血点、胃肠道出血、紫红色斑丘疹,按压以后颜色不恢复 [1]

出血点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 平时应尽量远离尖锐物体,注意避免引起创伤、出血风险;
  • 平时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提高自身体质,尽量避免拳击、摔跤、排球、篮球等剧烈的对抗性运动,以免引起皮下出血点的发生;
  • 注意用药安全,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具有显著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增加机体出血点的风险。所以应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随意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