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出血点是指红细胞自血管内向皮肤、结缔组织或黏膜渗出,引起皮肤、黏膜广泛出血,多数情况下,为散在性的针头大小的紫红色或棕红色瘀点或瘀斑,情况严重时,也可能发生出血不止的情况,有生命危险。出血点不隆起,可随时间逐渐褪色 [1]。
长期服药者:如长期使用布洛芬、奎尼丁、利福平等,这些药物会抑制血小板生成,导致血小板减少,引发出血点 [2]。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儿童和超过 60 岁的老年人,这类人群由于免疫防御功能较差,更容易被细菌或病毒感染,使血小板受到损伤,从而体内血小板减少,而出现出血点。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由于该人群自身免疫功能的紊乱,容易引起自身的抗体攻击凝血系统,诱发出血,继而诱发皮肤出血点。
结核病患者:由于该人群需要长期服用肺结核药物,如利福平、海舒必、乙胺丁醇等,而易引起皮肤出血点 [3]。
易过敏的人群:该类人群的一部分人可能因为某些食品、空气微粒,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因素,诱发过敏,就容易引起毛细血管的扩张和充血,甚至可能出现血管破裂的情况,就会引起皮肤出血点。
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主要作用是促进血小板的生成,减少血小板的破坏。用药后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药物过敏者和癫痫等人群禁用 [4]。
抗生素:对于有出血点症状的患者,具体抗生素的选择需要根据感染类型,或者细菌培养来选择,常用药物有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主要的作用机制是控制感染,杀灭病原菌。适用于感染引起的出血点症状。过敏者禁用,用药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药疹、出汗等不良反应 [5]。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点症状,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未见好转的患者。这类药物能够促进血小板的生成,缓解出血症状 [6]。用药期间可能出现肌肉酸痛、头晕等不良反应。禁用于近期发生血栓的患者和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
抗组胺药:常用药物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以抑制人体内的过敏反应,具有止痒抗炎作用。适用于有明确过敏情况引起出血点的患者。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有嗜睡、乏力、头痛、口干等。孕妇、司机、高空作业者等人群应避免或谨慎使用 [7]。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