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毒品,属于精神活性物质,指的是能影响人的情绪、行为、意识状态,并且有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如大麻、海洛因等 [1]。
毒品成瘾,指的是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即由于反复或持续性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导致的使用失调节性障碍,例如,人们尽管知道滥用这些物质会带来很多危害,但仍然继续使用。
毒品,是我们对某些精神活性物质的俗称。精神活性物质一般包含 [1]:
在我国,毒品主要指的是兴奋剂(如冰毒、摇头丸)、可卡因、大麻、阿片类(如吗啡、海洛因)、氯胺酮(K 粉)等。同时,一切列入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一旦被用于医疗之外,便可算作毒品。
根据 2019 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毒品成瘾的发生率为 0.3%,也就是说,在我国,大约有 420 万人符合毒品成瘾诊断 [2]。
而根据《2020 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截至 2020 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 180.1 万名,且这个数据从 2018 年开始在持续下降 [3]。
过去的吸毒者主要是无业人员、农民、个体经营者、外出务工者。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员工、自由职业者、演艺界人士,甚至公务人员等参与吸毒。
在吸毒时或吸毒后 48 小时内,通常会出现精神异常症状,主要包括:
若服用剂量过大,则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出汗、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循环衰竭、出血等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1]。
毒品成瘾主要有以下症状 [1,4]:
心理依赖,即对毒品的渴求感。尽管明白吸毒会带来明显的危害,毒品成瘾者还是会为了寻求愉快满足的感觉反复吸毒。重度成瘾者还可能表现出强烈地、迫切地对毒品的渴求,毒品使用的优先级超过其他活动。同时,毒品成瘾者也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获得毒品、吸毒以及吸毒后恢复上。
难以戒断,即使多次想控制毒品使用的量和次数,但总是失败。
社会损害,即吸毒行为严重影响到了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社交等,而且即便明知如此,吸毒者还是会继续使用毒品。
躯体依赖,包括:
需要注意的是,毒品成瘾者并不一定会出现上述所有症状,具体诊断必须由专业医生开展。
戒断症状指的是,在长期使用毒品等精神活性物质后,突然停止或减少使用剂量时,身体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
不同毒品所致的戒断症状是不同的,一般表现为与毒品的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例如:酒精本身会导致镇静、松弛感、情绪释放,但是戒断后则可能出现兴奋、失眠,甚至癫痫样发作等症状 [1]。
关于毒品成瘾的原因,现在还尚未有定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毒品成瘾会受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并不是简单的「自控力低下」、「道德低下」等道德问题。
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初使用毒品都是自愿的,这可能与人格、环境、基因等因素相关。但是随着毒品的使用,人们的感知觉等生理结构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了成瘾行为和难以戒断 [5]。
目前较常用于解释毒品成瘾的假说包括:
动机敏感模型。
毒品的使用会破坏大脑内奖赏系统的正常功能。多巴胺是奖赏系统中的重要成分,毒品能够促进多巴胺的释放,使人感到愉悦感。但是,长期使用毒品,多巴胺系统中的神经细胞会产生适应性,人们必须不断增加毒品用量,才能感到与原来同等的快乐,同时,除了使用毒品之外的其他活动,如吃美食、性活动等,都很难再带来快乐了。
正性强化假说和负性强化假说。
最初,人们认为毒品成瘾是因为使用物质具有奖赏效应,比如使用毒品能让人感到欣快舒适,这就是正性强化理论。但是,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毒品使用,却解释不了毒品被滥用。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负性强化假说。
负性强化假说认为,人们最初使用毒品,是因为它们能带来快乐感,但反复使用后,身心产生了耐受和依赖,停止使用药物后,不愉快的戒断症状就会出现。为了避免这些令人不快的戒断症状,人们就会开始强迫性、冲动性地使用毒品。也就是说,躯体依赖是成瘾的主要因素。
门户理论 [5]
又称登门槛效应,或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类似地,毒品成瘾也可能存在顺序效应,前一种成瘾药物的使用,会增加后一种药物使用的风险。而且,成瘾物质的使用也存在累积渐增的特征,即药物使用量不断积累、增加。
所以,人们使用毒品可能存在四个阶段:
不使用任何成瘾物质→啤酒、酒精的使用→吸烟和烈性酒的使用→大麻的使用→其他纯度、成瘾性更高的毒品的使用
酒精和香烟是两种非常常见的门户药物,会增加人们使用毒品的风险。因此,在青少年的教育上,我们也需要关注此类行为的发生。
如果存在吸毒行为,一定要及时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如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就诊和治疗。医生一般会通过临床问诊、躯体检查、生化检测等手段来进行诊断。
建议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如精神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进行检测。
目前最常用的检验方法是尿检,此外,血液、汗液、唾液、毛发也可用于检测。如果距离上次吸毒时间过长,毒品可能被完全排出,导致测试结果呈阴性,因此,需要注意检测的时限。
检测时限与吸食毒品的类型、用量、频率以及送检样本类型有关,例如,尿检的时限一般为距离上次吸毒数小时至数天,而头发的检测时限则为数月甚至更长。
服用过毒品或精神活性物质后,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例如:
一般在量较少的情况下,想要自行判断是否误食毒品,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如果感觉不对劲,一定要去正规医院的戒毒科、物质依赖科或精神科等科室,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他们会通过询问症状,以及相应的检查来帮助判断。
目前治疗一般分两步走,即急性期的「脱毒治疗」和脱毒后「防止复吸及社会心理康复治疗」[1]。
脱毒,即通过躯体治疗来减轻戒断症状,预防由于突然停药而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例如,用与毒品有相似作用的药物(如美沙酮)来代替毒品,以减轻戒断症状的严重程度,然后在一定时间内(如 14~21 天)内将替代药物逐渐减少,最后停用。
需要注意的是,脱毒要在专业的机构和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防止复吸及社会心理干预,即通过动机强化疗法(即帮助患者强化戒酒动机,制定治疗和预防复吸计划,并坚持计划实施的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复吸预防、团体治疗或辅导、家庭治疗等社会心理干预方法,帮助毒品成瘾者对吸毒行为的诱因保持警惕,掌握良好的压力管理方式,提高社会技能和人际技能,坚持远离毒品,预防复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目前我国戒毒的场所有三类 [7]:
戒毒并没有那么恐怖。虽然在戒毒前,需要做好忍受痛苦的思想准备,但在专业的机构和医生指导下,脱毒过程中的替代治疗,以及各种对症治疗,都可以减轻戒毒中身体的不适和痛苦。此外,抗渴求感的药物,也可以减轻对毒品的心理依赖,所以不必过分担心。
在戒毒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承受许多来自外界的压力,出现「羞愧」、「自责」等感受,此时更需要来自身边人的支持和鼓励。请不带偏见的与他们相处,也请尊重他们,不散播隐私。
成瘾物质戒断后,有较高的复吸率,但并非百分之百。
复吸与否,可能会受到戒毒后的焦虑、对毒品的渴望、残留的身体不适症状、周围环境(如还有很多旧的「毒友」)、是否应用抗渴求药、戒毒者的依从性(是否长期、按时、按量服用治疗药物)、是否存在药物副作用、医患关系如何、治疗动机如何、是否进行社会心理康复、家庭成员的帮助及支持、社会对其的接纳程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综合性的戒毒治疗(躯体治疗和社会心理干预)对于戒毒而言是必要的。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防止复吸:
维持合适的药物治疗。合理使用抗渴求的药物,以及缓解躯体不适症状的药物等。
接受社会心理干预,包括:
不建议。
戒毒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疗过程,期间可能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躯体健康问题,导致死亡。因此,戒毒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支持下进行,同时辅助以社会心理干预,预防复吸。
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坚决不能沾染毒品。其次,对身边吸毒的人予以劝诫,建议到医院的物质成瘾科等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治疗。如果对方不听,立刻报警。只有专业的治疗方法,才能有效帮助吸毒者。
假的。但凡是毒品,都有成瘾性,只是有的成瘾性强,有的成瘾性弱。
一般认为「摇头丸」、「K 粉」等较难产生躯体依赖,而更容易产生心理依赖。就像赌博,虽然不会给身体带来很多难受,但是令人难以自控,直到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与躯体依赖相比,心理依赖的处理耗时更长,更为麻烦。所以,千万不能相信「这些毒品不会上瘾」之类的话。一定不要去尝试任何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