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皮下注射是指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以达到药物治疗、预防接种及局部麻醉等目的 [1]。
皮下注射宜选择在皮下组织层较厚,远离大血管及神经的部位。
不同注射部位药液吸收速度不一样。
药液吸收速度依次为:腹部 > 上臂 > 大腿 > 臀部。
一般情况下不在家进行皮下注射,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在医疗场所实施皮下注射。
预灌式(药物已经装在预充式注射器中)注射器,如胰岛素、低分子肝素等可以在家皮下注射,注射前必须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掌握正确的皮下注射方法以及药物治疗的相关知识。对于需要稀释溶解抽吸的药物,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实施皮下注射。
传统皮下注射方法
垂直皱褶注射法
出血
症状:拔针后穿刺点有少量血液流出。或者迟发型出血,穿刺的点周围淤血、肿胀、疼痛,形成血肿。
原因:注射针头刺破血管、未按压到穿刺点、或者患者的血小板较低,凝血功能较差。
处理:如回抽有回血,立即拔针,按压止血后重新更换注射部位。准确按压穿刺点局部,避免按压部位错位出血。皮下血肿 24 小时内宜冷敷促进止血,48 小时后宜热敷促进淤血吸收和消散。
预防:合理选择注射部位。拔针后按压部位要准确,如穿刺点有出血或渗液,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无菌干棉签垂直向下按压 3~5 min。
硬结
症状:穿刺点周围局部肿胀、隆起,可扪及硬结。严重者可使皮下纤维组织增生形成肿块,或出现脂肪萎缩坏死。
原因:注射方法欠规范、长期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注射部位消毒不达标导致感染等。
处理:使用热水或 50% 硫酸镁湿热敷硬结部位,也可使用喜辽妥涂擦活血化瘀治疗。
预防: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进针角度和深度合适。注射点轮流更换,避免在有皮肤瘢痕、炎症和破损处注射。严格消毒皮肤和药瓶,掌握正确抽吸药液方法,避免污染药液和穿刺点。
弯针、断针
症状:注射过程中针体出现弯曲或折断,断针后一部分针体停留在皮肤里。
原因:注射针头质量不过关,在瘢痕或硬结处进针,注射时体位不当或躯体移动,进针过深。
处理: 发现针头弯曲,应立即拔针 ,重新更换针头注射。发现针梗折断时,患者及家属保持冷静。如果断面露出皮肤,立即用手捏紧穿刺局部皮肤,保持原体位不动,勿因紧张移动肢体或收缩肌肉,避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游动,迅速用镊子拔除残留的针体。如针体已全部埋入体内,肢体制动,需立即到医院紧急处理。
预防:选择质量达标、粗细合适的针头。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注射前要检查皮肤,避开硬结或瘢痕处进针。注射时勿随意扭动身体,勿将针梗全部插入皮肤。建议每次注射前更换新的针头 [3]。
感染
症状:皮下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压痛,严重者会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皮肤溃烂。要注意区分疫苗注射后的炎症反应,疫苗注射后 24 小时内局部可能会出现红肿、压痛症状,这是药物的正常反应,一般 2~3 天后自行好转。如果是胰岛素、胸腺肽等药物注射部位出现红肿、溃烂,则考虑有感染的可能。
原因:皮肤消毒不规范,药液、注射部位或注射针头被污染,抓挠注射部位。
处理:局部症状较轻时暂不处理,但不得在感染部位再次注射。如局部症状较为严重,肿痛明显,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皮肤溃烂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预防:注射前检查药液质量,如药液有浑浊、沉淀,超过有效期,药瓶有裂痕或松动,不能使用。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范皮肤消毒。避免针头重复使用。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勿在有炎症、破损或者皮肤病处注射。避免抓挠注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