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联络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症状表现

失联络是什么?

「失联络」指的是当一侧脑区发生病变后,对侧脑区出现葡萄糖代谢减退和血流供应降低,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对侧脑区的放射性降低。

「失联络」以「交叉性小脑失联络」最为常见,当一侧大脑病变后,对侧小脑出现血流降低和代谢减退,甚至出现交叉性小脑萎缩(即一侧大脑病变,对侧小脑出现萎缩)。

1981 年,脑科学家巴朗在脑梗死患者中首先发现了梗死病变部位的对侧小脑血流量减少且代谢率降低,之后,这一现象与很多疾病联系了起来,如脑外伤、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肿瘤等,失联络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失联络在脑梗死病人中常见吗?

常见。

根据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失联络者脑梗死病人中的发生率约为 10 %~40 %,不同的脑区和不同的脑血管部位的脑梗死,其发生失联络的概率也不同,额叶、丘脑梗死的病人更容易出现失联络 [1]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由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最常见,因此科学家花了更多的功夫来研究交叉性小脑失联络。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发病机制与皮质-脑桥-小脑神经环路(cortico-ponto-cerebellar pathway, CPC)有关,大脑皮层的神经信号经此通路传入小脑,如果该通路的神经联系中断,会使得大脑皮层对侧小脑神经细胞活性下降,从而降低小脑局部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水平 [2]

失联络有什么临床意义?

失联络可以作为评估患者恢复情况,和治疗后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如果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提示有失联络存在,则其康复会更慢,即失联络是脑血管病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3]

缓解方式

失联络会自然消失吗?

可能会自然消失。

研究表明,失联络存在的时间并不固定,从 24 小时至数年不等,甚至有可能持续存在。积极处理原发疾病,有可能促进失联络的恢复,而有些失联络是不可逆转的,如在脑卒中的亚急性期,仍可观察到对侧脑区的血供减少,可能预示着出现了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4]

image

就诊判断

失联络应该去什么科室就诊?

神经内科。

失联络的出现往往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可去神经内科就诊。

失联络可以通过哪些影像学手段检测出来?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为主。

PET 和 SPECT 都是使用「放射性示踪剂」来评估患者身体机能的核医学手段,常用于癌症的诊断和分期。需要注意的是,PET 和 SPECT 都是放射性检查,检查后请多喝水,促进体内放射性示踪剂排出。

除此之外,CT 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也可以量化脑组织血流灌注量,相对于上述 PET 和 SPECT 价格较低,操作方便,临床应用更广泛。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可以显示脑部组织的精细结构,弥补 PET 和 SPECT 的不足 [1]

失联络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当神经影像学结果提示一侧大脑缺血时,对侧脑区发生血流和代谢减低,可以诊断为失联络。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则指的是小脑幕以上的脑组织出现缺血损伤时,对侧小脑出现的代谢和血流量减低,是最常见的失联络现象 [5]

潜在疾病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可能由哪些疾病、症状引起?

交叉性小脑失联络与多种疾病的转归、恢复有关。

  • 脑卒中(即中风):脑卒中多是因为皮质-脑桥-小脑神经环路的信号传递中断,而造成的对侧小脑功能抑制。梗死病变部位的大小、位置和发病时间都会影响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的发生。及时恢复缺血脑组织血流供应可以加快逆转交叉性小脑失联络,提高患者预后。
  • 脑肿瘤:脑肿瘤患者是否发生交叉性小脑失联络与肿瘤所在的脑区密切相关,而交叉性小脑失联络会因肿瘤的扩大、周围组织水肿而持续存在,因此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 癫痫:反复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可以造成交叉性小脑萎缩,应当尽快控制癫痫发作,关注癫痫患者的交叉性小脑失联络是否发生好转,预防交叉性小脑萎缩的发生,可以帮助改善预后 [3]
  • 脑外伤、先天性缺血性疾病等。

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引起失联络吗?

仍不明确。

「缺血再灌注损伤」指的是人体大量失血造成了脑组织的损伤,当血流灌注恢复时,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

其中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失联络都会因组织缺血而产生,但两者病理机制并不相同,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明确的阐述。

参考资料
监制:曹梦琪
[1] 候亚琴 & 卢洁.(2019).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医学影像学杂志(08),1407-1409. doi:CNKI:SUN:XYXZ.0.2019-08-044.
[2] 郑凯,张苗 & 卢洁.(2020).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医学影像学杂志(09),1721-1724. doi:CNKI:SUN:XYXZ.0.2020-09-051.
[3] 刘静怡,曹杰,张吴琼,孔博玉,马涤辉 & 张海宁.(2017).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发病机制及临床常见相关疾病.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06),572-573. doi:10.19845/j.cnki.zfysjjbzz.2017.06.027.
[4] 何洁,翟勇,李则,马杰,许英路 & 张人玲.(2006).脑缺血患者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影像分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07),1100-1103. doi:CNKI:SUN:ZYXX.0.2006-07-053.
[5] Han, S., Wang, X., Xu, K., & Hu, C. (2016). 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 Three Case Reports Imaging Using a Tri-Modality PET/CT-MR System. Medicine, 95(2), e2526. https://doi.org/10.1097/MD.00000000000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