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姿势异常是指身体运动僵硬和状态异常,患者会保持特定姿势或以异常方式移动身体。
一般是由于疾病原因,引起神经功能异常、疼痛、骨骼畸形、肌肉损伤等。如果正常人、患者同时做一个动作,患者做出的动作与正常人不同,或出现异常动作。
步态是指行走、站立的运动形式与姿态。
维持正常步态需要人体很多部位参与,所以步态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发病因素多种多样。即使是相似的步态异常,也可能是由不同部位的神经系统病变导致。
冻结现象
多见于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突然的起步困难现象,仿佛脚步被冻住,无法开始行动。
角弓反张
角弓反张是指: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的病症。多见于破伤风等疾病。
去皮质强直
去皮质强直的身体姿势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常见于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和严重颅脑外伤等。
去大脑强直
去大脑强直表现为: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双上肢伸直旋内、双下肢伸直跖屈,病理征阳性,多有双侧瞳孔散大固定。
痉挛性偏瘫步态
痉挛性偏瘫步态表现为:患侧上肢屈曲、内收、旋前,不能自然摆动;下肢伸直、外旋,迈步时将患侧盆骨部提的较高,或腿外旋画一半圈的环形运动,脚刮擦地面。
痉挛性截瘫步态
痉挛性截瘫步态又称 「剪刀样步态」,步态表现如下:
站立时双下肢伸直位,大腿靠近,小腿略分开,双足下垂伴有内旋。
行走时两大腿强烈内收,膝关节几乎紧贴,用脚尖走路,交叉前进,似剪刀状。
常见于脑瘫的患者,慢性脊髓病变(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空洞症、脊髓压迫症、脊髓外伤或血管病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等)也表现出典型的剪刀样步态。
慌张步态
慌张步态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之一。表现为:
摇摆步态
摇摆步态又称 「鸭步」,步态表现为:行走时躯干部,特别是臀部左右交替摆动。
导致步态异常的原因是躯干及臀部肌群肌力减退,行走时不能固定躯干及臀部,从而造成摆臀现象。
多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也可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少年型脊肌萎缩症等疾病。
跨域步态
跨阈步态又称 「鸡步」,是由于胫前肌群病变或腓总神经损害导致脚尖下垂,脚不能背屈。
步态表现为:患者行走时,为避免脚尖拖地,向前迈步时抬腿过高,脚悬起,落脚时总是脚尖先触及地面,像跨门槛一样。
常见于腓总神经损伤、脊髓灰质炎或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等。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是表现为:
肢体活动不稳,晃动,行走时很难保持平衡,患者会仔细查看地面和双腿,寻找落脚点及外周支撑,腿部运动过大,双脚触地粗重。
患者闭眼后,症状更重。
多见于脊髓小脑变性疾病、慢性乙醇中毒、副肿瘤综合征、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压迫症、多发性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及多发性硬化等。
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步态是由于小脑受损所致,步态表现为:
行走时两腿分开,步基宽大。
当一侧小脑半球受损时,患者站立时向患侧倾倒,行走时步态不稳且向患侧偏斜。双足拖地,步幅、步频规律性差。
多见于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血管病和炎症等。
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发生率不同,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
研究表明,60 岁的人中有 85% 的人步态正常,但到 85 岁时,只有 20% 的人保持正常步态。
步态异常在年轻人中少见,多是发育异常或肌肉骨骼疾病导致。
治疗可以从多方面进行:
由遗传疾病引起的异常步态无法预防。但可采取措施防止由意外伤害导致的步态异常。预防措施包括:
不同病因导致的步态异常,恢复的可能性不同。
感染、外伤等外因造成的姿势步态异常,在纠正病因后可以很大程度恢复。
遗传或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造成的姿势步态异常,需要长期治疗管理。
神经内科、骨科、康复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