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脊髓休克是脊髓受伤后,损伤部位所在的脊髓水平以下出现瘫痪、感觉丧失、反射消失的一种表现。
一般会持续几天或者几星期。时间越长,表示损害程度越严重,后期的功能恢复也会越差。
胸部的位置,尤其是 3~5 节段,血供较差,易受影响。其次是颈部、腰部,骶部最少见。
可能会导致截瘫。比较重的患者在 2~3 天或者 1 周内可能会发展为完全性截瘫。
受损害的部位和程度影响。
损害部位越靠上,脊髓横截面的病变范围越广,脊髓休克的时间越长,症状越严重。
有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的患者,脊髓休克的时间越长,恢复越慢。
看情况,部分患者可以恢复正常,还有部分患者会瘫痪或留有后遗症,有些发病急的患者甚至会死亡。
病变部位比较低,不是完全损伤且没有明显并发症的患者,一般发病后 3~4 周后可进入恢复期,3~6 个月就有望恢复生活自理。
如果脊髓休克是由脊髓横贯性损伤引起的,症状一般会比较严重,会出现完全瘫痪等症状,如果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减轻症状,恢复肢体功能。
还有的患者病程会进展很快,甚至会在数小时或 1~2 天内出现病情的急剧恶化,病变部位不断上升,引发呼吸循环衰竭,导致病人死亡。
脊髓休克是由于脊髓白质「脱髓鞘」(类似于电线外层的保护层破了或没了)或病变坏死所导致的一种急性状态。传导信号的电线被破坏了,大脑发出的指令就自然不能传送了,所以就会产生损伤部位以下的瘫痪表现。
避免脊柱的剧烈冲击,如打架等,这会直接对脊髓造成损伤。
合理安排作息,过劳会引起免疫力下降,诱发病毒感染发生脊髓炎,病情严重时会进一步发展为脊髓休克。
打疫苗要慎重,尤其是减毒活疫苗,可能会引发自身的免疫反应,诱发脊髓炎及脊髓休克。
6 小时内,越早治疗越好。
远端肢体肌力恢复。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患者的脚趾头开始动了。
患者能够感觉的范围越来越大,感觉障碍的恢复一般会从上向下进行。
总而言之,较简单、原始的反射会先恢复,如屈肌反射、腱反射等,一些复杂的反射会恢复得比较慢。
最重要的是减轻症状,防治并发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进行康复训练。
正确运输病人,以免造成二次伤害。当患者出现症状,或怀疑其有脊髓损伤时,应该尽快将病人送医院治疗。千万不要抱起患者就跑,要么保持受伤时的姿势带病人去医院,要么让病人平躺在硬木板上进行搬运。
急性脊髓休克发作时,患者应该卧床休息。家属可以辅助医生将患者瘫痪部位的肢体保持功能位,防止肢体长期处在放松无用状态,引起肌肉关节萎缩痉挛。
积极用药治疗。在脊髓休克的急性期,可以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做短程冲击。一般是 500~1000mg 静脉滴注,一天一次,连用 3~5 天。
后期改为口服并减量,直至停药。这有助于减轻脊髓的水肿程度,控制病情,防治症状进一步恶化。也可以用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以及 B 族维生素等。
观察症状是否有上移的趋势。瘫痪部位逐渐上升意味着病变范围的扩展,应及时干预,以免呼吸肌瘫痪引起呼吸困难、窒息。
病情稳定后,一般是脊髓休克发病 1 周以后,应鼓励患者进行一些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尤其是加强没有瘫痪部位的锻炼,来补偿瘫痪部位功能的缺失。具体如下:
常见于脊髓炎,脊髓外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