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它具有人格障碍的基本特点,例如:
除了具有这些基本特点外,它最明显的特点在于:
不多。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 2.4%,也就是说,每 100 个人里,大约有 2 个人有回避型人格障碍 [2]。
不是。男性和女性得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性差不多 [2]。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包括:
不是。虽然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整体上倾向于回避社交,但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既可能有回避型依恋的特点,例如感到拘谨,比较难讨论关于自己的事情,同时也可能有焦虑型依恋的特点,例如害怕被对方批评、拒绝等。所以,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是回避型依恋,也可能是焦虑型依恋,也可能是这两种的混合。
有一些类似的表现,但不一样,并且回避型人格障碍是病理性的,讨好型人格不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和讨好型人格都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和认可,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拒绝都很敏感,但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表现通常是回避社交、从而避免受伤,而讨好型人格的表现通常是迎合别人的需求、降低自己需求的优先级、隐藏自己的感受,等等。
回避型人格障碍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他的生活;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不属于人格障碍。
不是。尽管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更加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拒绝或不好的评价,但他们也可以理解别人对自己的爱和关心。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也有爱别人的能力,如果能够得到别人反复的爱和支持,当他们确认对方完全接纳自己、不会批评自己之后,也能够和别人建立起亲密关系。
有较大的可能性。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是渴望亲密关系的,但是他们同时又害怕亲密关系,主要是因为害怕遭到别人的拒绝、批评,或者害怕在亲密关系中暴露和自己有关的事情,然后被对方嘲笑或者羞辱。
主要受到遗传、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以及气质特点的影响。双生子的研究表明,回避型人格障碍会受到遗传的影响 [5]。父母忽视孩子、过度批评孩子或者嘲笑孩子,都会增加回避型人格障碍发生的可能性。另外,焦虑、害羞、容易害怕等气质特点,也会增加得回避型人格障碍发生的可能性。
有一部分是因为这个。相比于其他人,一些人对于别人的评价可能更加敏感,或者更加害怕尴尬,这些气质特点,会增加回避型人格障碍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并不完全是内心脆弱导致的,它还受到遗传的影响,并且,与童年时期不好的经历有关,比如父母的忽视、同伴的拒绝等等。
一般根据诊断手册的标准,通过了解患者的情况来进行诊断,以下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在许多情境下,回避型人格障碍者都表现出一种社交抑制、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以及对消极评价非常敏感的特点。它的诊断需要符合下列至少四种症状,这些症状需要在成年早期就有所表现,并且在各种情况下都如此,才可以诊断为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和社交焦虑有比较多类似的表现,例如回避社交,担心被别人嘲笑、羞辱等等。两者的差异可以参考下面的表格:
都有不愿意对别人敞开心扉的特点,但是原因不同。回避型人格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都有不愿意对别人敞开心扉的表现,但是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是因为害怕被别人嘲笑,或者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能力不足,而偏执型人格障碍主要是因为害怕别人的恶意企图。
都会有回避的表现,但整体区别较大。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偶尔会有一些回避的表现,但他们通常在极度亲近和极度回避两种状态之间来回切换;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整体上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回避状态,只有在确定别人会接纳他、不会批评他时,才有可能和别人建立起关系。
这两种人格障碍的人之间,很难相处。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情绪变化无常,时而兴奋,时而愤怒;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需要别人持续的关心和支持,才能和别人建立起关系,所以,对于别人的一点反应,他们都可能高度敏感。因此,面对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更加容易受伤。
这两种人格障碍的人之间,很难相处。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漠视别人的感受,会欺诈或者操纵别人,以此来满足个人利益。他们不在乎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伤害,甚至可能责备受害者;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对批评或拒绝敏感,并且自尊水平较低,面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往往更加容易受伤。
这两种人格障碍的人之间,很难相处,并且,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加剧回避型人格障碍的问题。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贬低别人的价值。同时,他们也缺乏同理心,往往对别人的需求漠不关心。而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所以在面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时,有可能感到被批评和贬低而觉得受伤,同时,他们往往是低自尊的,受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的贬低,可能会加剧低自尊。
回避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有一些共同特点,但主要表现不同,两者有可能共存。回避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都可能感觉自己能力不足、对批评高度敏感以及需要得到保证和确认,但是,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以此来避免被羞辱和被拒绝;而依赖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需要别人的照顾。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对于社交高度回避,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对仅有的人际关系产生依赖,所以,回避型人格障碍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可能会共存。
可以。总地来说,人格障碍是一种长期的、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因此都比较难治,回避型人格障碍也不例外。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比较难以信任治疗师,从而回避治疗,这是治疗的困难之一。通过心理治疗,回避型人格障碍是可以治好的,但是一般需要比较长的治疗周期。
目前没有针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特定的治疗方法,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可能是有效的,药物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可以使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动力心理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团体治疗等。
除此之外,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同时也会有社交焦虑的症状,一些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对于社交焦虑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保持耐心和坚持,逐步尝试,减少回避行为,调整想法,培养对自我的接纳和宽容,严重时,最好能够寻求专业帮助。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自我调整,首先需要保持耐心,做好心理准备,改变长期以来的行为模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要持续坚持,才能逐渐改善。比如,可以从尝试每天至少不回避一次开始,哪怕是生活中很小的事情,然后及时记录和回顾这一过程。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还可以尝试调整自己担心被批评和拒绝的想法。当这样的想法出现时,告诉自己,这只是想法、而不是事实,然后,去尝试和别人互动、来验证这个想法的真实性有多低。通常,我们会发现,想法和事实的出入很大。
在这个过程中,学着对自我的接纳和宽容,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寻求亲近的朋友或者家人的支持。例如,我们可以从发展的角度看待改变这件事,告诉自己,我在停止回避这个行为的养成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也可以请朋友或者家人讲讲他们看到的进步之处。
最后,如果症状比较严重,或者感到无法自我调整,建议最好能够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主要会对人际关系和工作产生影响。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无论是在普通的人际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中,他们都表现出回避和拘谨的状态,因此,他们通常只有很少的朋友。除此之外,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会避免社交场合,有些社交场合可能是工作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因此,他们的工作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不一定。害羞、对陌生人或者新环境害怕等表现,不一定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前兆,这些很可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常的表现,往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地逐渐消失。因此,有这些特点的孩子并不一定会发展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当孩子表现得比较害羞的时候,父母可以更多地关心和鼓励孩子,例如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和其他人交往的情况,帮助孩子一起面对和解决遇到的困难或者问题,或是鼓励孩子交一些新朋友等,引导孩子接纳和调整人际冲突中不愉快的情绪,尽量不去批评或者指责孩子。
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如果他在和新的人进行交往的时候,表现得更加害羞和回避,那么这个时候可能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可以结合本词条中「回避型人格障碍有什么表现」来进行初步判断。如果孩子表现出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一些特点,那么建议请专业的心理医生来进行诊断,而不要自己来做最终的判断。
不是。事实上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渴望参与社交、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但是,他们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表现较差。同时,认为别人会批评和拒绝自己,所以产生了回避社交的行为。回避型人格障碍不是不喜欢社交,而是既渴望又害怕的一种矛盾心态。
另一方面,有些人不喜欢社交,只是因为喜欢独处,并不是担心被别人批评或者拒绝,这种情况也不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保持耐心,给予关爱和肯定,鼓励他们参加社交活动,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主要是改善养育方式。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冷嘲热讽或者过度的批评,都可能会增加得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所以,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肯定、关爱和情感上的支持,同时,应对孩子犯的错误和出现的问题行为,多采取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尽量不严厉批评孩子,或者对孩子冷嘲热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