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中的传染源是什么?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性疾病中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 呼吸道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
- 消化道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水源或食具,易感者于进食时获得感染。
- 接触传播:与被被病原体感染的水和土壤时获得感染;或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获得感染;或不洁性交接触获得感染。
- 虫媒传播:被病原体感染的昆虫,于叮咬时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
- 血液、体液传播:病原体存在于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中,通过应用血制品、分娩或性交等传播。
- 医源性传播:指在进行某些治疗、检查时,由于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或医护人员或其他的工作人员,手部未彻底消毒或未带医疗专用手套等,或药品或生物制品受污染而引起的传播。
传染性疾病包括哪些?
- 呼吸道传染病:如新冠肺炎、白喉、禽流感、结核病等。
- 消化道传染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等。
- 接触性传疾病:如艾滋病、血吸虫病、麻疹等。
- 虫媒传染病:如疟疾、恙虫病、莱姆病、流行性斑疹伤寒等。
- 血液、体液传染性疾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
传染性疾病有什么特点?
- 潜伏期:指从病原体侵入到人体至开始出现症状的时期。有的传染性疾病潜伏期短(可能数小时),有的潜伏期长(可能有几个月甚至几年),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毒性、人体免疫力有关。
- 前驱期:指从起病开始时至疾病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常表现为头痛、发热、乏力、食欲下降和肌肉酸痛等,一般可持续 1~3 天,此时已具有传染性。
- 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疾病的所有症状和体征都会充分表现出来,如皮疹、黄疸等。
- 恢复期:指体内的病原体逐渐清除,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的时期。此时期体内的病原体尚未完全清除,但食欲和体力逐渐恢复。
传染性疾病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不仅会影响患者本人的健康 , 还会对其家庭成员以及周围的人造成巨大的健康伤害,甚至有少部分人还会因疾病而失去生活能力及工作能力。
传染性疾病大多数可以治愈或控制病情,治疗传染性疾病需隔离治疗,不仅要使患者恢复健康,而且要控制感染源,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传染性疾病有哪些常见病因?
传染性疾病常见原因除了直接接触传染、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医源性传播外,还受以下因素影响:
- 免疫因素:当机体由于某些原因(如淋雨、受凉、熬夜、营养不良等)出现免疫力下降时,易受到传染,从而导致传染性疾病。
- 年龄因素:儿童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加之经常被成人亲吻或喂食等,而老年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传染,从而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 情绪因素:情绪长期处于低落、紧张、压力过大的状态下,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到传染,从而容易得上传染性疾病。
- 妊娠:妊娠状态下母体的部分天然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使其抵御病毒感染的能力下降,易受到感染,从而导致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在诊断时,需要做哪些检查?
- 血常规检查:通过抽血观察是否存在感染,判断感染病原体的类型,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是寄生虫感染。
- 尿常规检查:有助于检查肾功能是否受损,鉴别诊断易引起肾损的传染病,如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 粪常规检查:有助于肠道细菌和寄生虫的诊断。
- 病原体培养:可以分离出病原体,辅助诊断及后续治疗。
- 特异性抗原检测:可以检测出特异性抗原,诊断疾病。
- 特异性核酸检测: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判断是否患有病原体存在或复制。
- 血清学检查:可检测患者血清中 IgG 抗体和 IgM 抗体。IgM 抗体阳性是病原体现存感染或近期感染的诊断依据。
传染性疾病如何治疗?
一般治疗:
- 隔离和消毒:对已感染病原体和可能感染病原体的人群进行隔离,并做好消毒工作[1]。
- 心理治疗:以平常心对待疾病,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心,提高自己能战胜疾病的信心[1]。
支持治疗:
- 补液治疗:出现发热、呕吐症状时,可以适当的进行补液或补充盐类,可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1]。
- 给氧治疗:若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呈青紫色等症状,应及时给氧[1]。
- 营养补充:消瘦、营养不良的患者应进行营养补给,多食用优质蛋白,如肉、蛋、奶及大豆制品。
药物治疗:
- 广谱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具有抗病毒作用,可用于疱疹性角膜炎等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缺乏等不良反应[1]。
- 抗 RNA 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适用于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1]。
- 抗 DNA 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可以抑制病毒反转录酶的活性,适用于 DNA 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1]。
- 甲硝唑:具有抗原虫和抗菌的作用,适用于原虫和蠕虫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部绞痛等不良反应[1]。
- 氯喹:可以预防性抑制疟疾症状发作,适用于疟疾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引起头昏、头痛、眼花、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1]。
- 阿苯达唑:可以抑制寄生虫的生存和繁殖,适用于肠道线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引起口干、乏力、思睡、头晕等不良反应[1]。
- 干扰素: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具有免疫调节功能,适用于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引起寒战、发热和不适等不良反应[1]。

传染性疾病如何预防?
管理传染源:
- 对可能受到传染的人群根据潜伏期进行检测,并密切观察,适当进行药物预防和疫苗接种。
- 对于被病原体污染的场所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若传染源为动物,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应积极治疗,或宰杀后进行消毒处理;若为无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应捕杀并掩埋。
- 尽可能地检测出人群中的病原携带者。
切断传染源:
- 将病原体感染的人群和可能感染的人群进行隔离。
- 出门佩戴口罩,勤洗手,减少病毒传染的几率。
保护易感人群:
-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抵抗病菌的侵袭。
- 对于高危职业者,积极实施预防措施,避免传染。
- 接种相应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