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广疼痛科主治医师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是身体某一局部区域遭受创伤后发生的一种少见临床综合征,属于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见于遭受创伤后的患者,女性群体和吸烟群体,以遭受创伤的区域内出现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组织肿胀、皮肤改变、运动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可通过康复疗法、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微创介入治疗等治疗方法,延缓病情进展,减轻疼痛,但难以治愈。其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但是,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一般会更好 [1,2] 。
根据是否有周围神经损伤分为 CRPS-I 型和 CRPS-II 型。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根据进展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期,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 期:一般在受伤后的 3 个月内出现。
2 期:一般在受伤 3 个月之后出现。
3 期:病情比较严重,是不可逆时期。
如果损伤区域内皮肤温度比较高,预示着治疗效果比较好;如果温度降低,说明疾病已经慢性化了,治疗效果比较差 [1,2]。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是患者曾遭受过创伤,如骨折、烧伤、枪伤、截肢、软组织损伤、心肌梗死、脑卒中、手术操作等。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诊断比较困难,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红外热像图检查、诊断性治疗、神经电生理检查辅助诊断。
如果符合以下必要条件和其中三个非必要条件,就可以初步诊断为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1]。
必要条件
非必要条件
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
用于检查是否有周围神经损伤,结果可帮助鉴别 CRPS I 型和 II 型。
诊断性治疗
损伤区域交感神经被阻滞后,症状可以有所缓解,基于此,可通过诊断性治疗辅助诊断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一般使用局麻药阻滞同侧的星状神经节或者腰椎旁的交感神经节,当损伤区域同侧的指尖皮肤温度> 35 ℃,提示阻滞是成功的。
红外热像图
用于早期发现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主要的表现是周围神经反应异常和血管舒张收缩功能异常,需要和其他类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血管源性疾病,如糖尿病性神经痛,神经卡压综合征,雷诺病,手足发绀症等相互鉴别。
预后不佳,尤其是伴有相关周围神经损伤的 CRPS-II 型,大约 20% 的患者会出现数年甚至伴随终生的疼痛,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目前,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很难用目前的治疗手段将其治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减缓疾病的进展。
药物治疗疗效有限,只是能对症治疗 [1,2,3]。
有一定效果。康复治疗是一项基本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增大肢体的活动范围,减轻疼痛,应该尽早使用。
常见的康复治疗手段包括运动想象、镜像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其中镜像疗法是指在患者面前放一个镜面,这样一来,患者在进行功能锻炼时可以看到健侧肢体及其在镜子中的影像,从而产生了患侧肢体也在正常运动的幻觉,最终达到激活神经系统、缓解症状的目的。
当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者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时候,可以选择微创介入治疗。
目前还没有可以完全避免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发生的预防措施。
但是,在身体遭受创伤后,尽早接受清创、抗感染、镇痛治疗、精神心理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此外,受伤早期的疼痛治疗得当,可以阻止疼痛向慢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