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腔隙性脑梗死(以下简称为腔梗)是在动脉硬化、血栓存在的基础上,大脑深部的细支动脉堵塞,导致血液流通受阻,脑组织因缺血梗死形成腔隙样的小坏死灶(直径约为 2~20 mm)[1],为一种脑血管病。
大多数轻症患者可无临床表现,重症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及感觉障碍,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控制病情,一般病情较轻,患病期间可根据情况予以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患者生活质量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腔梗是老年常见疾病,为临床脑梗死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2],约占缺血性脑梗死的 20%[1],即每 100 个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约有 20 个患有腔梗。据统计,我国缺血性脑梗死的患病率为男性 181.7/10 万人/年,女性 151.9/10 万人/年[3]。据美国心脏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患病率约为 6%~28%[3]。
临床上大部分的腔梗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异常,或症状较轻,仅出现反应迟钝、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症状。
若腔梗发生于脑干(大脑和脊髓链接的重要部分),就会对神经传递的通路产生影响,出现较明显的临床症状。腔梗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神经学家 Fisher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病变部位将腔梗分类为 21 种腔隙综合征,临床常见以下五种类型[1]:
腔梗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生可能与以下危险因素有关:
腔梗好发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患病率增加或加重,使老年人较年轻人更易发生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动脉斑块、血流速度减慢,从而导致脑血管缺血坏死,形成腔梗[2]。
医生一般通过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评估结果诊断腔梗。
体格检查:若患者体征符合腔隙综合征的任何一种临床表现,医生可考虑为腔梗。
影像学检查:MRI 检查和 CT 检查为有效检查腔梗的影像学手段[1]。
神经内科
腔梗患者若没有出现症状,临床上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预防。
如需治疗,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血栓形成,有研究显示,经阿司匹林治疗后腔梗发病几率明显降低[7]。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管状态,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临床也用于脑梗的治疗及预防[8]。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适用于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腔梗患者,但可能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血糖降低、眩晕、耳鸣等不良反应。
他汀类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适用于高血脂影响血液流通的腔梗患者,可能出现肌肉疼痛、乏力、黄疸(皮肤、黏膜、巩膜等染为黄色)、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生活护理:
康复训练:
腔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适当进行康复训练,如重复翻身、站立、坐下等肢体动作,以恢复平衡功能;吞咽、鼓腮、吹气等动作可帮助恢复吞咽功能[9]。
腔梗可以预防,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预防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