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广疼痛科主治医师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糖尿病性神经痛,全称是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DPNP),是指由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血糖代谢异常导致的外周感觉神经系统损害,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对称性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中以肢体远端受累为主,也可表现为单神经痛、臂丛神经痛或腰骶丛神经痛。
糖尿病性神经痛常常自行出现,为呈持续或间断发作,疼痛性质多样,往往伴随着感觉迟钝(麻木感),往往下肢重于上肢,远端重于近端,夜间疼痛加重。
长期反复发作的中重度疼痛会影响患者生理和精神状态,引发睡眠障碍、营养失调、活动受限、情绪异常,从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糖尿病性神经痛的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药物治疗和微创介入治疗,只能控制或减轻症状,并不能根治神经病变,患者的整体预后效果并不理想。
糖尿病性神经痛,最好的措施就是预防糖尿病及控制血糖稳定 [1,2]。
糖尿病性神经痛在糖尿病患者或者血糖异常的人群中发生率比较高。
疼痛
自发性疼痛
糖尿病性神经痛患者的常见症状,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断发作的烧灼样疼痛、针刺样疼痛、撕裂样疼痛、跳痛、电击样疼痛、刀割样疼痛、压迫样疼痛等,可能伴随感觉异常(如感觉麻木,对于触摸反应变迟钝,蚂蚁爬的异感)。
诱发性疼痛
主要表现为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疼痛部位
其他
对四周事物的感知受影响,如走路不稳,像是踩在棉花上的感觉,拿东西的时候双手不灵敏,如翻页困难;睡眠、食欲不佳;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 [1,3]。
很多患者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属于糖尿病性神经痛,为了保险起见,如果糖友们出现上述所说的临床表现,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争取早期干预,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能。体检时,医生可能会发现患者存在以下这些异常表现:脚趾对于震动的感觉减退;对于本体感知的能力减退;跟腱反射减弱;双手对于温度的感知减弱;肌肉萎缩乏力;肌肉出现不由自主的颤动;当大的神经纤维出现病变时,患者在走路时会出现异常感觉 —— 感觉自己踩在棉花上;触摸东西时分辨力减退(如读书时翻页困难,难以分辨硬币的两面)。如果影响到自主神经功能,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发凉、干燥无汗,血压随体位发生变动。
急性期
多发生在血糖剧烈变化(包括突然的升高或者降低)之后,表现为剧烈的疼痛,有明显的痛觉过敏和超敏(如上解释),常伴有感觉异常、体重下降、情绪改变,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到医院检查基本正常或者轻微异常。急性期的糖尿病性神经痛比较少见,预后比较好,病程一般小于半年,通常 1 年内可以完全恢复。
慢性期
多发生在诊断糖尿病数年之后,疼痛可持续半年以上, 夜间疼痛更加明显,疼痛症状包括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痛觉超敏。慢性期的糖尿病性神经痛比较多见,应用镇痛药物效果比较差,预后不好,长期用药常常发生止痛药物依赖或者耐受(同样的剂量止痛效果变差),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
糖尿病性神经痛的病因比较复杂,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明确,其中涉及高血糖状态下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3]。
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或者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异常但是没有达到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其中,糖尿病性神经痛在糖尿病患者更为多见,且病程越久越容易发生。
存在血糖异常
通过监测血糖、做糖耐量试验、抽血检查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手段,确诊糖尿病或处于糖尿病前期。
存在周围神经病变
通过临床表现、神经系统体检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方法,确诊周围神经病变。
排除相似疾病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糖尿病性神经痛的病因。
确诊糖尿病性神经痛
如果前三步都已经符合,并且疼痛范围和感觉神经支配区域是一致的,即可初步诊断糖尿病性神经痛 [4]。
必做检查
非必做检查(很少应用)
如果仅需仅是药物治疗,可以选择内分泌科、疼痛科、神经内科;如果需要微创介入治疗或者外科治疗,推荐去疼痛科或者神经外科就诊。
糖尿病性神经痛的治疗重点主要是控制血糖、缓解疼痛、改善微循环、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危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过程中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分别是个体化原则、联合用药原则、长期治疗原则。
控制血糖
这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性神经痛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也是针对病因的治疗。
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或者药物干预控制效果不佳的者,可以注射胰岛素。建议将空腹血糖控制在 7.0 mmol/L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 % 以下,具体控制程度应该听从主治医师制定的个体化方案。
镇痛
其他治疗
菲达瑞斯等改善代谢微循环类的药物,可增加周围神经的血液供应;修复营养神经类的药物,如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一般使用 2 ~ 3 个月之后才有一定疗效;物理治疗有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 [1]。
可以。一方面,有创治疗和药物治疗结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大剂量服药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当药物控制疼痛的效果不满意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或者微创介入治疗控制疼痛症状。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外周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射频调节、神经毁损、脊髓电刺激等。其中脊髓电刺激植入术一般用于治疗顽固的难治性疼痛,费用比较高,创伤和风险最大,可作为终极镇痛手段。其他治疗手段均为神经性疼痛的常用治疗手段,效果比较显著,风险不高,费用不高。
糖尿病性神经痛的起始病因在于糖代谢异常对周围神经血管的慢性损害,治疗方式以对症治疗为主,只能在一段时间内缓解症状,难以治愈。
只要患者持续存在糖代谢异常,就很难做到完全缓解疼痛或者达到「无痛」状态,日后会面临反复的疼痛发作。
因此,有效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降低疼痛复发、缓解疼痛症状,也可以促使各种镇痛药物充分发挥治疗效果。
严格饮食
运动
2 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运动直接消耗部分能量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此外,运动还可以持续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患者血脂、血压和心血管健康,提高生活的愉悦感。运动项目可以考虑散步、慢跑、游泳、园艺、球类、跳舞、健身、哑铃等。
坚持监测血糖
每日坚持监测血糖,如果波动比较大,及时到内分泌科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慢性疼痛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紧张不安等情绪异常,而情绪异常同样会加重慢性疼痛,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生活中可以培养一些爱好,多与家人沟通,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避免不良因素
尽可能避免吸烟、饮酒、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因素 [5]。
糖尿病性神经痛的起始病因在于血糖代谢异常,因此最有效的预防就是健康人群要避免患上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避免或延缓血糖代谢紊乱对于神经血管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