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栓塞
就诊科室:普外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静脉栓塞是什么病?

静脉栓塞通常指静脉中血液黏稠度过高而引起的静脉堵塞。

人体血液原本具有形成血栓的能力,当静脉产生血栓就会阻碍血流通畅,导致血流不同程度的阻塞,称为静脉栓塞。静脉栓塞产生的原因与人体内血流改变或血流流速放缓有关,也与患者本身的基础性疾病及日常生活习惯、姿势有关。

症状

静脉栓塞有哪些症状?

静脉栓塞的症状根据栓塞位置、程度等不同,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 浅静脉栓塞。四肢(尤其是下肢)出现静脉曲张、疼痛、压痛或肿胀,小腿和大腿都可能发生;部分患者会出现皮肤颜色的改变,例如发红发热或出现红色条纹。

  • 深静脉栓塞。是发生在深处静脉的栓塞,常常发生在四肢,除了疼痛、肿胀、发热之外,还可能导致四肢的慢性疼痛,甚至导致静脉溃疡的产生。

  • 肺动脉栓塞。肺栓塞是因深静脉栓塞形成后又脱落,随血液流入肺部引起的严重情况。肺栓塞会造成患者呼吸加快、呼吸困难、胸腔内疼痛、头晕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静脉栓塞发病率如何?

静脉栓塞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血管疾病之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静脉栓塞也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且静脉栓塞发病隐匿,有超过 60% 静脉栓塞无症状,容易被漏诊。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西方国家静脉栓塞的发病率可高达 267/10 万人,从上升趋势来看,以美国为例,2006 年统计数据显示静脉栓塞人数高达 95 万,预计到 2050 年人数可达 180 万[1]

病因

静脉栓塞是怎么形成的?

静脉栓塞形成的通常原因包括静脉血流速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壁损伤等。

  1. 静脉血流速缓慢。手术、外伤和重大慢性疾病卧床不起、长时间端坐,坐飞机坐船等都可能使血流速变得缓慢,引起静脉栓塞形成。
  2. 血液高凝状态。异常血液高凝状态通常是大型手术导致的,导致血液中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的变化,引起静脉栓塞。
  3. 静脉血管壁损伤。静脉血管壁损伤诱发因素多样,血管壁损伤后内膜变得薄弱,从而导致血管内血栓形成。

哪些人容易患静脉栓塞?

容易出现静脉栓塞的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

  • 有静脉栓塞个人 / 家族史的人群;
  • 久坐不动人群。包括长途旅行、司机、教师等职业;
  • 肥胖者(体重指数大于 30 kg/m2);
  • 怀孕妇女或产后妇女人群;
  • 老年人,特别是 60 岁以后的老年人;
  • 经历大型手术后的人群;
  • 使用含有激素的口服避孕药。
诊断

静脉栓塞如何诊断?

诊断静脉栓塞的检查包括超声检查、血管造影、D-二聚体检查,若怀疑肺栓塞可能还需要接受脉搏血氧测定、肺 CT、动脉血气检测等检测[2],具体检查需要遵医嘱。

  •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能够观察到静脉栓塞的位置以及大小,是诊断静脉栓塞最常见的方法之一
  • 血管造影。静脉造影检测是诊断静脉栓塞的也是「金标准」,可以清楚的显示血栓范围和部位,当怀疑肺栓塞也可能需要接受肺血管造影检查。
  • CT 检查 。肺 CT 是肺栓塞的一线检查手段,可更加准确判断栓塞的位置、状态,其它检查无法代替。
  • D-二聚体检查。D-二聚体测定值可以提示凝血块的溶解和形成的状态,可通过这个检测值对是否患有静脉栓塞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 脉搏血氧测定和动脉血气检测。严重的静脉栓塞或肺栓塞会导致氧供给的缺乏,在肺栓塞等威胁生命的急症救治中,脉搏血氧检测和动脉血气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肺栓塞

静脉栓塞患者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就医治疗?

  • 下肢肿胀酸痛,可能伴有抽筋;
  • 下肢肤色有变化,发红或有条纹状;
  • 若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咳嗽、感到头晕等症状,需要立即拨打 120。
治疗

静脉栓塞如何治疗?

静脉栓塞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1. 抗凝药物。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潜在致命风险血栓疾病的关键,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阻止静脉血栓的继续生成,身体血管可在抗凝药物的控制下,再去分解已形成的血栓,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低分子肝素、依度沙班、利伐沙班等[3]
  2. 溶栓药物。溶栓药物可以分解体内血栓,是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而溶解血栓的药[4]

手术治疗:
当静脉栓塞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有时需要手术清除血栓,或内置过滤器,防止深静脉血栓进入肺部,进而出现肺栓塞。

静脉栓塞预后情况如何?

静脉栓塞的预后与就诊时间、治疗时间和治疗方式关系密切。

如果患者治疗及时可以达到很好的预后效果; 若治疗不及时,发展为神静脉栓塞,甚至肺栓塞,则可能危及生命。

静脉栓塞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导致严重疾病,甚至威胁生命,重点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降低对人体的危害。

image

生活

静脉栓塞患者治疗后该如何护理?

  1. 服用抗凝药物。
  2. 穿弹力袜活动,促进静脉血液流动。
  3. 进行抬高下肢的训练,可根据肌力分级训练。
  4.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尽早下床活动。
  5. 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规律就诊、随访,以降低复发率。
  6. 在饮食上,患者需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降低血液黏度,并在饮食中注意多食用果蔬,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过分用力排便、腹部压力增高而出现静脉回流受阻的现象[5]
预防

静脉栓塞如何预防?

预防静脉栓塞,可从生活习惯上着手,例如避免久坐久站,日常多喝水、控制体重、戒烟、穿弹力袜及小剂量使用抗凝药物等,具体如下:

  1. 避免久坐久站,特别是在旅行期间,无论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需要每隔 1~2 小时起身活动一下,伸伸腿等动作。
  2. 多喝水。当身体缺水时血液会变得黏稠、流速变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6]
  3. 控制体重。静脉栓塞的患病与体重有关,超重增加了腿部的压力,静脉承受压力增加,静脉血流速度也随之减缓。深静脉栓塞的发病风险会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升高。
  4. 戒烟。吸烟人群得静脉栓塞的几率也远超常人,吸烟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7]
  5. 穿弹力袜。日常穿着弹力袜可促进血液循环,选用医学弹力袜能给腿部施压,不同人群可选用合适自己的弹力袜。
  6. 小剂量使用抗凝药物。外伤、手术、股骨头骨折或因基础疾病无法行动的老年人,有血液黏稠度增高的危险人群,这类人群身体处于高凝状态或抗凝及纤溶减弱,容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小剂量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8]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