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射精症
就诊科室:泌尿外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不射精症是什么病?

不射精症(Anejaculation,AE)是指患者在性生活中,能正常勃起并进行性交,但由于不能射出精液而导致难以获得性高潮,甚至是无高潮、无快感[1]

这种情况属于男性性功能障碍中射精障碍的一种类型,与心理因素、性知识缺乏、性疲劳、长期手淫、神经源性因素、局部病变、内分泌因素、药物因素等多种病因有关。

目前本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性教育、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手段获得治愈。若不及时处理,最终可因无精液射出,造成男性不育症,影响生育,进而给患者的家庭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不射精症常见吗?

由于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不射精症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尚不清楚[2]。不过在男性不育中,不射精症比较常见[3],主要发生于青壮年[1]

症状

不射精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不射精症的常见症状为:

  • 阴茎可以正常勃起并进行性生活,但无法射出精液,不能体验射精快感,甚至达不到性高潮,或高潮缺失。
  • 有的患者在阴道内无法射精,但在手淫等其他情况下则可正常射精。

不射精症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 男性不育症:患者性生活时不射精,精子和卵子就无法相遇并结合成受精卵,因此也就无法孕育出新生命。这种由于男方因素造成女方无法自然受孕的情况,称为男性不育症。不射精症是男性不育症的原因之一。
  • 心理问题:患者若为已婚未育,会因本病承担较大的心理压力,感到焦虑、自卑等,长期如此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
  • 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性交时往往感到焦虑、紧张,久而久之可能产生性欲淡漠,甚至出现勃起功能障碍,也就是阳痿。
  • 家庭不和谐:因本病导致夫妻之间难以进行满意的性生活,以及进一步的男性不育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夫妻关系,导致家庭不和谐。
病因

不射精症有哪些可能病因?

不射精症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病因有[1,2]

  • 心理因素:比如夫妻关系不和谐、压力大等异常心理因素,会导致患者克制性生活,如持续时间较久,往往会导致不射精症的发生。

  • 性知识缺乏:由于缺乏性知识,对性无知甚至感到恐惧,再加上担忧女方疼痛和怀孕等情况,使得患者在性生活中,总是抑制抽动的幅度和速度,进而达不到射精所需要的性兴奋阈值,也会出现不射精症。

  • 性疲劳:性生活过于频繁导致脊髓射精中枢功能异常,从而导致不射精症。

  • 长期手淫:手淫所带来的刺激通常是强烈的,高于正常性生活的刺激强度。所以当脊髓射精中枢习惯了手淫的刺激强度,而正常性生活中,刺激强度相对较弱,反而达不到射精所需要的阈值,进而出现不射精症。

  • 神经源性因素:脑外伤、脊髓损伤、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以及某些可能损伤神经的外科手术(如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和结直肠切除术等),可能会因伤害到脊髓射精中枢通路中的某一环节,而导致不射精症的发生。

  • 局部病变:阴茎外伤、阴茎硬结症、严重的尿道下裂、精阜肥大等局部病变,因影响到射精通路等,而可能引发不射精症。

  • 内分泌因素: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共同参与了射精这一复杂生理反射过程。当存在垂体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和糖尿病等疾病时,会影响到射精反射过程等,引发不射精症。

  •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或过量使用某些抗高血压药(如α-甲基多巴)、镇静安定药物(如氯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α-肾上腺素阻滞剂(如坦洛新)、抗抑郁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等均有可能导致不射精症。

  • 其他因素:长期酗酒也会影响射精功能,引发不射精症。

不射精症会遗传吗?

尚没有资料表明不射精症会遗传。

诊断

怎么确定得了不射精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不射精症的诊断,主要依据可靠的病史。医生通常会采集患者的详细病史,包括性生活时有没有射精感或高潮、手淫情况以及既往性生活经验等,有助于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射精症的症状。

除此之外,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特别是有无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手术史、服药史、心理状况等,也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引发不射精症的病因。

可能会做的检查有:

  • 第二性征检查:通常会重点检查患者的第二性征,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精囊等,看是否存在结构等方面的异常情况。
  • 实验室检查:包括内分泌激素测定、血糖测定、射精后尿液分析、尿流动力学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判断病因。
  •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行经直肠超声、膀胱镜等检查,进一步判断前列腺、精囊等部位是否存在结构等方面的异常或损伤。
  • 性心理评估:主要是为了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两性相关的负面情绪及其程度,比如烦恼、挫折或逃避性生活等异常情况。这种评估可用于判断,是否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不射精症。
  • 神经电生理检测:主要用于检查支配射精的神经传导通路的状况,从而为诊断和明确病因提供依据。

不射精症容易和哪些疾病混淆?怎么区分?

逆行射精:因为性交时都无法正常射出精液,所以不射精症可能和逆行射精相混淆。通常医生会对性交后或手淫后的尿液进行分析,以区分这两者。不射精症和逆行射精的具体鉴别要点可见下表:

鉴别要点 不射精症 逆行射精
性交时间 很长 正常
性高潮 难以达到 总是达到
性交后尿液中是否存在精子
治疗

不射精症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当患者的阴茎能够正常勃起并进行性生活,但难以获得性高潮,无法射出精液时,应该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在临床上,也有患者是因为不育就诊的。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性功能正常的男性,会在勃起阴茎插入阴道后的 4~10 分钟之内射精[2]

不射精症要去看哪个科?

泌尿外科、男科、性医学科。

不射精症怎么治疗?

不射精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3]

  • 心理疏导及性教育治疗:适用于因压力过大或性知识缺乏等因素引起的不射精症患者。通过让患者及患者伴侣同时学习了解性器官、生理以及性交相关知识,有助于纠正错误的性观念,从而缓解、消除焦虑,让性生活在放松状态下进行,以达到治疗目的。
  • 性行为治疗:适用于对性生活感到焦虑或恐惧的患者。常采用性感集中训练,简单来说,就是让患者及伴侣通过拥抱、接吻、抚摸等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行为疗法,减轻既往性生活带来的焦虑或恐惧情绪,提高患者对性反应的自身感觉,使其能够适应并逐渐享受性生活。
  • 药物治疗:对于不射精症,药物治疗的效果尚存争议[1]。如果用药,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当确定为高位射精中枢异常时,可使用左旋多巴来提高射精中枢的兴奋性,其常见副作用有恶心、呕吐、心慌、体位性低血压等。α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对促进射精也有一定的作用,如麻黄碱,可在性交前按需服用,常见副作用有精神兴奋、心慌、失眠、焦虑不安、震颤等。
  • 物理治疗:主要包括阴茎震动刺激和电刺激诱导射精。前者利用阴茎震动器对阴茎龟头及冠状沟区进行刺激,诱发患者射精,从而让患者体会到射精的感觉,逐步建立起正常的射精反射;后者则是用电刺激患者的前列腺、精囊等部位的神经,以诱导射精。
  • 原发病治疗:对于因脑外伤、脊髓损伤、糖尿病、阴茎硬结症等情况所致不射精症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首要任务。

不射精症能治愈吗?

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正规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但对于因脊髓损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原发病引起不射精症的患者,治疗效果需要视原发病的恢复情况而定。

image

生活

不射精症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不射精症患者应注意避免酗酒,尽量少饮酒或戒酒,也尽可能减少食用辛辣食物等。均衡饮食,对于康复则非常重要,比如荤素合理搭配,烹饪时少油少盐,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牛奶、瘦肉、鱼肉等优质蛋白质等。

不射精症的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 心理护理: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可以通过与朋友诉说、写日记、听音乐、慢跑、冥想等方式来释放压力。和伴侣友好沟通,互相理解、鼓励,促进感情和谐。必要时,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 规律作息: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 调整性生活:纠正过往不正确的性行为,比如降低性生活频率、减少手淫和选择适宜性交姿势等,还可以和伴侣一起向医生咨询,在医生指导下改善性生活。
  • 加强盆底肌训练:如提肛运动或上下蹲等,可以协调盆底肌群收缩和舒张,也是有助于改善不射精症的。

不射精症会影响生育吗?

不射精症会因无精液射出而影响生育。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失败,最终会导致男性不育症,影响生育。但也不必过度担忧,现在已有辅助生殖技术,可以帮助解决生育问题。有生育需求的患者,也可以通过电刺激诱导射精获得精液,然后进行人工授精[1]。也可考虑接受睾丸取精等获得精子,实施试管婴儿,获得自己的下一代。

预防

不射精症可以预防吗?怎么预防?

不射精症尚缺乏特异性的预防措施,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

  • 学习性知识:提高对性和生殖健康的认知,为避免出现因担心女方怀孕而抑制性行为的情况,可以掌握避孕措施,比如佩戴安全套等,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 适度性生活:性生活不宜过度频繁,通常以性生活后男女双方均不出现明显疲劳为宜。同时也需要避免长期频繁手淫。
  • 及时治疗原发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糖尿病、阴茎硬结症和尿道下裂等疾病的患者,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原发病,以防引发不射精症。
  • 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致病的药物:如有需要,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这类药物(如α-甲基多巴、氯丙嗪、坦洛新、氟西汀等),且如果出现性交时难以获得高潮、不射精的情况,应及时就医,可考虑更换药物等。
  • 正确疏解压力:建议选择运动、听音乐、冥想、倾诉等健康的方式来排解压力,避免长期酗酒。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