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华才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黄传钱肿瘤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2年02月1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肿瘤(tumor)是机体内的细胞在基因异常的背景下,各种外界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细胞增生与分化异常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可由化学、物理、生物、基因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导致。不同的肿瘤,理化因素和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各异。
肿瘤的生长不受机体生理调节,并且能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进一步生长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可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的交界性肿瘤。有明确肿块形成的为实体瘤,而没有明确肿块的为非实体瘤,非实体瘤大多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实体恶性肿瘤就是通常说的癌症,早期肿瘤症状没有特异性,中晚期肿瘤部位及严重程度不同,症状也不一样,常常表现为肿块、疼痛、出血、梗阻、压迫等,当肿瘤侵犯、转移到不同部位时,也会出现对应的症状。
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了 2020 年全球癌症负担最新数据,对 185 个国家中的 36 种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及癌症发展趋势进行了统计。
世界上发病率前十的癌症占新发癌症总数的 63%,分别是: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皮肤癌、胃癌、肝癌、宫颈癌、食道癌、甲状腺癌。
在中国 ,2020 年前十位癌症占新发癌症数的 78%,分别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
肿瘤是一类疾病的统称,有很多种分类方法。通常以肿瘤部位、分化成熟度、病理类型为依据。
按细胞分化成熟程度及其对机体影响的不同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恶性肿瘤进一步可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和未分化等。
根据肿瘤的发病部位,癌症分为以下几类:
不同部位癌症的癌细胞的病理类型也不同,常见的如腺癌、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类癌、浸润性导管癌等。
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以及是否累及邻近器官、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确定肿瘤分期。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 TNM 分期法。
根据上述 T、N、M 分化程度决定其分期,不同 TNM 的组合,诊断为不同的期别,可分为 Ⅰ、Ⅱ、Ⅲ、Ⅳ 四个分期,常见的综合肿瘤分期有临床分期(cTNM)、术后的临床病理分期(pTNM)、新辅助治疗后分期(ypTNM)。
出现肿块是多数肿瘤的第一表现,其他还可表现为疼痛、出血、溃疡、梗阻等多种症状,根据肿瘤的发病部位与性质而有所不同。
良性及早期恶性肿瘤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常见的非特异性全身症状有贫血、低热、消瘦、乏力等。恶性肿瘤晚期出现恶病质,可出现极度消瘦、疼痛难忍、浑身无力等表现。
肿块:位于体表或浅在的肿瘤,肿块常是第一表现,如果肿瘤发生转移,可出现肿大淋巴结、骨和内脏的肿块等表现。
疼痛:肿块的膨胀性生长,可以引起周围神经受刺激或压迫,可出现局部刺痛、灼热痛、隐痛或放射痛;肿瘤可致空腔脏器穿孔或者梗阻,产生绞痛或者胀痛。
溃烂:体表或胃肠的肿瘤,若肿块生长过快,因血供不足而继发坏死,或因继发感染而形成溃烂。肿瘤中央区容易坏死,肿块表面常呈菜花状,溃烂后可有恶臭及血性分泌物。
出血:大多数肿瘤富血供,但是肿瘤血管结构功能不完善,发生破溃、血管破裂可致出血。不同部位、分期的肿瘤出血症状不同,程度不一样对身体影响也不一样。如消化道肿瘤可能有呕血或黑便,泌尿道肿瘤可出现血尿,肺癌可有咯血或痰中带血,妇科肿瘤可出现血性白带或阴道出血,血液系统的肿瘤的可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梗阻:肿瘤可导致空腔器官梗阻,根据梗阻部位及程度不同,可出现不同症状。如胰头癌、胆管癌可合并阻塞性黄疸,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胃癌伴幽门梗阻可致呕吐,肠癌可致肠梗阻,出现腹痛、呕吐、排便排气停止,肺癌导致支气管梗阻,引起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
压迫:肿瘤压迫周围组织会引起相应的症状,如纵膈肿瘤及淋巴结压迫喉返神经,可引起声音嘶哑;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头面部静脉怒张,头面部肿胀;压迫食管,可引起吞咽困难。
转移局部症状:淋巴结转移后出现区域淋巴结肿大;骨转移可有疼痛或病理性骨折;脑转移可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癫痫发作等;胸膜腔及腹膜腔转移后可导致癌性胸、腹水等,表现为呼吸困难、腹胀等。
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明显不同,因而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良性肿瘤分化好,与原有组织的细胞形态高度相似,异型性小;恶性肿瘤分化不好,异型性大,与原有组织的细胞形态差别大。
核分裂像:良性肿瘤异形核分裂像少,不见病理核分裂像;恶性肿瘤异形核分裂像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像。
生长方式:良性肿瘤多膨胀性和外生性生长,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恶性肿瘤为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不清楚,不容易推动,活动度差。
生长速度: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甚至可以长期保持不变;恶性肿瘤生长较快,并且生长不受机体控制。
转移:良性肿瘤一般不转移;恶性肿瘤常有转移。
复发:良性肿瘤手术后定期复查很少复发;恶性肿瘤手术后常在2-5年内复发。
对机体影响:良性肿瘤对身体影响较小,主要引起局部压迫或阻塞,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如脑肿瘤、食管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变大后可以压迫、阻塞周围组织,还可以发生坏死、出血、感染等继发性改变,远处转移后可以破坏转移处的组织器官,引起系列并发症。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过程,机体内细胞在化学、物理、生物、遗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可引起基因水平突变和功能调控异常,从而促使细胞异常增殖转化成肿瘤,不同的肿瘤,外界因素和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大小各异。
化学因素:化学致癌物种类繁多,香烟、食物成分、工业环境中都存在有诱发肿瘤的致癌物。食用熏制、腌制、发霉的食物,香烟中的尼古丁,长期接触燃料、橡胶、塑料、油漆等化工产品,工作环境中的亚硝胺类、多环芳香烃类、烷化剂类、聚氯乙烯等,能引起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白血病等多种器官的肿瘤。
物理因素:目前确定的物理致癌因素主要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辐射、放射性元素、一些矿物纤维、创伤等。
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例如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与生殖器鳞癌、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EB病毒(EBV)与鼻咽癌密切相关,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密切的关系。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协同作用,有部分肿瘤患者有家族史,如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等,个人遗传特征在肿瘤易感性中起作用。
目前的研究表明,癌症主要是由外界因素和内因共同引起的,其中基因是重要的内因。
有的家族人群体内细胞存在着肿瘤敏感基因,这种基因也就可能通过父母双方生殖细胞染色体的结合,传递给子女,因此子女们的细胞中也就会有了这种肿瘤敏感基因。在成人恶性肿瘤中,有 5%~10% 的恶性肿瘤是因为继承父母的基因缺陷导致的。
癌症本身不会遗传,遗传的是导致癌症突变的基因,一旦携带,患癌风险将会大大增加。例如林奇综合征与5个基因相关,其中有任何一个发生了突变,就可能导致结直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等情况。
但是有「家族史」并不等同于「遗传性肿瘤」,家族聚集现象是由遗传因素和饮食、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共同影响,导致有些肿瘤会在一些种族中高发。
在怀疑肿瘤疾病之前,医生会详细的采集病史,并较全面的体格检查,从发现的线索中得出初步的考虑,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全面评估病情后才能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体格检查: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活动度的初步检查,还有浅表淋巴结的触诊,某些特殊部位的肿瘤如直肠癌做肛门指检,宫颈及阴道癌需要做双合诊等。
实验室检查:
血、尿及粪便常规检查:有些血液系统疾病通过血常规发现异常;胃肠道肿瘤病人可伴大便隐血,肠癌患者可出现粘液血便;泌尿系统肿瘤可有血尿;多发性骨髓瘤尿中可见本周蛋白,这些异常结果可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生化检查可以明确肝肾功能等身体基础状态,排除基础疾病后才能进行后续治疗。
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对肿瘤有一定提示意义,但不能确诊肿瘤,有些肿瘤患者甚至标志物完全正常。癌胚抗原(CEA)在胃肠道肿瘤、肺癌、乳癌均可增高,动态变化对肿瘤监测有较好的作用;甲胎蛋白(AFP)在肝癌及恶性畸胎瘤者均可增高;糖类抗原(CA)199 升高,多见胰腺癌,也可能是因为胰腺炎、胆囊炎或者是肝炎等。
流式细胞检测:对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可以检测异常细胞形态及染色体,分析染色体 DNA 倍体类型、DNA 指数等,结合肿瘤病理类型鉴别肿瘤良恶性及预后。
影像学检查:
病理检查:组织病理学才是肿瘤确诊的金标准,根据肿瘤所在部位、大小及性质等,应用不同的取材方法,明确诊断后还进一步免疫组化,分析肿瘤其他的特征。
在病理组织确诊后,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对病理组织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直接测序以了解其突变的情况并指导临床相关治疗。目前在肺癌、乳癌、结肠癌中都有一些基因的突变或扩增,与相应的靶向药物治疗效果直接相关。
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是得了肿瘤。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可能是因为体内存在一些非肿瘤性的其他疾病,如:
如果有化验结果异常,不能确诊是否有某种癌症,只能提示可能患有某种癌症,还需要针对性更强的影像学检查、病理细胞学检查,如果仅是某一个数值稍微的升高,那可能是非肿瘤疾病引起的。
即使肿瘤标志物完全正常,也不能完全排除肿瘤,临床上有的肿瘤肿瘤标志物一直都不会升高,比如头颈部肿瘤;有的肿瘤标志物在肿瘤早期正常,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升高。
肿瘤标志物种类很多,检测方法、仪器、试剂、操作技术等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对于有危险因素接触史、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时,还要结合影像学等检查,最终靠病理的检查结果来确诊。
肿瘤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很多肿瘤以某些症状为初发表现,在没有确诊之前需要完善相关检查,患者可根据首发症状初步判断就诊科室。
当完善抽血化验、影像学、内镜活检,初步考虑是恶性肿瘤,需要进一步至专科就诊。
一般会根据肿瘤的部位选择最相关的科室,例如肿瘤在胃肠道则选择消化科、胃肠外科,肿瘤在肺上则选择胸外科和呼吸科,在泌尿道则选择泌尿外科,在女性的生殖系统则选择妇科肿瘤,血液肿瘤选择血液肿瘤科。
但是目前肿瘤治疗是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最终明确肿瘤的性质、分期和分子分型后,可以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在相应的科室接受最佳的治疗方案。
良性肿瘤一般对人体威胁不大,生长缓慢,手术切除后可以治愈。恶性肿瘤多指癌症,早期恶性肿瘤积极治疗,治愈率可高于 95% ,晚期的恶性肿瘤几乎不能治愈,但是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期,长期带瘤生存。
临床上如果术后 5 年肿瘤没有复发,认为是临床治愈。很多早期肿瘤 5 年生存率超过 95%,如早期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肠癌、甲状腺癌等。有些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通过骨髓移植及化疗,部分患者也可以实现治愈。
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三种传统方法,随着仪器设备的进步及药物的研发,肿瘤患者有更多的治疗选择,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介入治疗等。
具体治疗方案结合肿瘤类型、分期、基因分子状态和病人身体状态决定。
手术治疗:对大多数早期和中期实体肿瘤患者,手术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早期肿瘤手术后有治愈可能。根据治疗目的,肿瘤手术可以分为诊断性手术、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和减瘤手术等。
化学治疗(化疗):化疗就是静脉输注细胞毒类药物,杀灭或者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也有一定影响,用药后可能出现各种不良反应。根据治疗目的,可以分为诱导化疗、辅助化疗、转化化疗、同步放化疗等方式。
放射治疗(放疗):放疗是通过加速器或者放射性元素产生的射线杀灭肿瘤细胞,大约 70% 的肿瘤病人在不同时期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可以和手术、化疗联合使用,根据治疗目的可以分为术中放疗、术后辅助放疗、根治性放疗、同步放化疗、姑息性放疗、近距离放疗等。
内分泌治疗:对于某些激素相关性肿瘤,可以使用激素或抗激素类药物抑制肿瘤的生长,选择性地作用于相应的肿瘤组织,对正常组织影响小。例如乳腺癌常用的药物有他莫昔芬、来曲唑、戈舍瑞林、氟维司群,抗前列腺癌药物比卡鲁胺等。
分子靶向治疗: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分子靶点,选择性的作用肿瘤细胞,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播散。常用的药物有美罗华、伊马替尼、安罗替尼、埃克替尼、阿来替尼等。
免疫治疗:肿瘤会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药物可解除T细胞的免疫功能抑制,从而激活体内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化疗使用,目前常用药物包括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伊匹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等。
介入治疗:通过微创的治疗方法,经过人体腔道或者血管到达肿瘤部位,进行局部治疗,缓解症状及抑制肿瘤生长,具有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包括动脉灌注化疗、经动脉栓塞、射频消融、粒子植入等方法。
肿瘤扩散是恶性肿瘤的一个特征,也是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早期肿瘤治疗的效果较好,晚期肿瘤治愈率会大大降低。当肿瘤扩散后,就属于晚期了,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治疗目的就是提高生存质量,延缓生存期限。
晚期肿瘤的生存率,和肿瘤发病的位置以及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不同的肿瘤,生存期会有不同的差异。
例如经手术治疗的 2 期和 3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 40~50% 和 25~30%,而 4 期患者的平均 5 年生存率只有 2% ,平均总生存期 1 年左右;食管癌扩散到其他部位后,平均总生存期 6 个月到 1 年左右。
有些部位的肿瘤恶性程度比较高,病情进展比较快,比如肝癌、胰腺癌,晚期的患者生存时间很短,平均总生存期 6 个月到 1 年左右。
有些部位的肿瘤,病情进展得相对较慢,比如甲状腺癌,即使出现了扩散,通过手术、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部分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帮助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改变生活习惯,把肿瘤当做慢性病,规律长期随访复查。
肿瘤是由外因和内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1/3 肿瘤病人可以预防,1/3 肿瘤病人可以治愈,1/3 肿瘤病人可以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所以肿瘤是可预防的,并且提出了三级预防原则。
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有效的治疗癌前病变以减少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针对化学、物理、生物等具体致癌、促癌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并通过加强环境保护、适宜的饮食和锻炼增进身心健康。
二级预防是临床前肿瘤预防,对特定高风险人群筛查癌前病变,从而进行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即三早)。针对肿瘤症状出现之前的那些潜在或隐匿的疾患,采取“三早”措施,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在早期阶段发现肿瘤并及时治疗。
三级预防即肿瘤后康复与预防复发,癌症已经发生,阻止癌症继续发展,阻止它的扩散转移,减少并发症,防止致残,提高生存率、康复率和生存质量,甚至重返工作岗位。